所谓指挥,指的是为实现某一目标,了解和掌握与实现这一目标有关的各方面情况,并对所掌握的各方面情况进行科学地、全面地分析和判断,然后制定出实现这一目标的行动计划(方案),并组织、管理实现这一目标的各个机构和各类人员,使其在实现计划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概率统计表明,用手工作业方式实施指挥,收集情报速度慢而且不全,只能处理获取情报的30%以下,而真正送到指挥官手中供决策的情报,还不到10%。有了先进的指挥自动化系统,情况就大不一样。
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是在历史进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它的雏型是1958年美国建立的第一个半自动地面防空指挥控制系统——“赛其(SAGE)”(前苏联差不多在同时也建立了“天空1号”半自动防空指挥系统)。“赛其”系统是为北美联合防空指挥部提供的半自动化作战指挥系统。这个系统可以自动搜集、处理、传输和显示关于北美地区的空中情况、指挥部下属部队的武器状况和战备方面的信息。它还可以自动提供选择拦截武器和部队的方案,发出对防空导弹和战斗机的指示。“赛其”系统除了自动收集本系统内各雷达站的情报外,还获取与其相连接的其他系统的情报。计算出用各种防空力量打击被发现目标的多种方案,供指挥员选择。有了这套指挥、控制系统可以使指挥员随时掌握敌我双方的情况,及时地作出正确的判断,并使部队能够迅速作出反应。
“赛其”系统能实施作战指挥与作战控制,可谓之C2系统;20世纪60年代以后,通信作为指挥与控制的纽带,显示出它至关重要的作用,使C2系统发展成了C3系统;20世纪70年代以后,情报(信息)的作用日益显着(因为无论指挥、控制和通信都离不开信息),在C3系统中又增加了情报(I),演变成了C3I系统。如今,C3I系统涉及战略、战役和战术各个层次,遍布海军、空军、陆军和战略火箭部队,成为现代战争中作战指挥的神经中枢,它把军队的快速反应能力、协同作战能力、电子战能力、野战生存能力和后勤保障能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C3I系统的建立被军事专家们视为“是继核武器之后,军事上的‘第三次革命’”。
然而,任何一个C3I系统,不论是战略的、战役的,还是战术的;也不管它是为哪个军兵种服务的,都是由下列三个基本部分组成的:
——侦察探测系统
——指挥系统
——通信系统
侦察探测系统负责搜集有关敌方的各种情报,是为C3I系统提供源源不断的信息源。侦察探测系统获取情报信息,有多种渠道,有各种分系统。其中,包括飞机和巡航导弹的探测分系统(主要有地面雷达、飞机、气球和舰载雷达、观察哨等);弹道导弹和间谍卫星探测分系统(主要有雷达、预警卫星等);地面(海面)侦察分系统(主要有雷达、照相、侦察船、观察哨等)以及水下探测分系统(主要包括声纳、光学探测等)等。
指挥系统负责汇集、处理和显示敌我双方的各种情报、态势、威胁力量的分析,进行判断决策。它主要包括计算机处理分系统、显示和控制分系统、数据库分系统以及文字处理分系统等。
通信系统用来传递情报和命令,由信源、信道、信宿以及交换设备等组成。信源和信宿合称为终端设备。借助于终端设备、交换设备和传输设备能组成各种类型的通信网络。有战略通信网、战役战区通信网和战术通信网等。
像人体的神经系统那样遍布C3I系统的各个角落。
C3I系统依靠上述三大组成部分可以实现下列六种功能:
(1)信息搜集功能。此功能由侦察探测系统提供。
(2)信息传递功能。此功能由通信系统提供。
(3)信息处理功能。此功能由电子计算机完成。旨在对输入电子计算机内的各种信息自动进行综合、分类和运算,并能进行军事运筹,协助指挥人员拟制各种作战计划和对各种方案进行模拟、评估和选优。
(4)信息显示功能。旨在以各种字符、表格和图像等形式,为指挥人员、参谋人员提供形象直观的情况,供指挥、参谋人员使用。
(5)决策监控功能。主要是根据各种信息状况,评估出敌我发展态势并根据预定目标采取相应的对策。在武器控制上,可以按预定方案实施自动决策控制。
(6)执行检查功能。主要任务是将命令信息付诸实施,转换成行动。下属部队执行命令情况以及武器的打击效果,又能通过信息搜集分系统实时地收集上来,以供指挥人员进行检查、纠正。
在上述六项功能中,几乎每一项都离不开信息。高技术战争在一定意义上说,也可以叫“信息化战争”(因为在高技术群体中,核心是信息技术),而C3I系统正是高技术战的中枢神经。一旦主体受损,就会造成群龙无首,肢身解体。正因为这样,在激烈的电于对抗中,交战双方总是将电子打击的矛头指向敌方的C3I系统。它们深知“干扰敌方雷达”,只能说是消灭敌人一种武器,干扰了自动化指挥系统,则是毁灭了敌人营垒中的整个武器库。没有自动化指挥系统的军队,只能是一个麻木的白痴;没有自动化指挥系统的武器,就将是一堆废铁。近几年来,有不少战例,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此提供了论证。
击敌之“拳头”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其广泛地被运用于军事领域,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世界现代武器库中,“一代天骄”——精确制导武器异军突起,成为现代战场上众多高技术兵器中的佼佼者。
精确制导武器最早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期,闻名于1972年的越南战场上。那时,美越战争已接近尾声,美国运用一种“聪明炸弹”在很短时间内,使越南北方100多座桥梁毁于瞬间。从此,精确制导武器登上了战争舞台,并且以超远距、全天候、强突防、高命中率的优势,独领风骚,成为“战争”中打击敌方有生力量的一个强劲的“拳头”。国外军事专家认为,“精确制导武器很有可能使战争发生革命”,将成为“未来兵器之星”,甚至认为它的发展“比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启用雷达的意义还要大”。
制导武器顾名思义是指按照特定基准选择飞行路线,控“制”和引“导”它对目标进行攻击的武器。我们知道,世上各种目标的物理表征是各不相同的。精确制导武器正是通过自身装备的探测器、传感器等“耳、目”,自动进行精确寻的、跟踪并制导。这一过程,科学术语上称之为“制导”。
有人说,“导弹,导弹,无导不能战”。这句话很有道理,因为导弹的关键就在这个“导”字上。通俗他说,“导弹”就是一种可制导的炮弹。正是这个“导”字,它与电子计算机、通信、雷达发生了密切关系。
导弹在雷达、计算机精确控制下,腾空拦截敌方来袭导弹的情况。当来袭导弹飞向我空域时,很快被我方的地面警戒雷达发现,并测算出它的飞行高度和飞行速度。雷达将这些数据输入电子计算机,经电子计算机运算后,指挥导弹发射架于特定时刻,将拦截导弹推向空中,控制它在适当位置将来袭导弹打掉。
一种专门用来对付来袭导弹或其他高速飞行器的自动控制系统。该系统从目标的发现、跟踪、识别,到目标参数测定、威胁预测,直到己方武器的发射、引导等全部过程都是自动进行的。其具体工作过程是由预警系统的远程预警雷达(作用距离几千千米以上)捕获远方来袭导弹或高速飞行器的情报,并迅速将情报传输给计算机中心,然后对目标进行跟踪并随之发出跟踪指令,最后发出截击来袭目标的指令,由引导雷达控制导弹击落来袭目标导弹升空后,之所以能按预定航迹飞向目标,是由于它身上有一套精密准确的制导系统。这套系统中有两只“千里眼”(学名叫传感器或探测器),能及时获取目标信息,并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它有一个神奇的“大脑”,能对侦察和探测到的大量目标信息进行实时处理,迅速“拍板”。或根据导弹实际航迹和理论航迹的差别,通过自我调节,不失时机地修正导弹的航迹,以允许的误差接近和命中所要攻击的目标,直至将目标击毁。由此看来,没有制“导”,就没有“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