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的石羊河流域,包括武威盆地和民勤盆地两部分。武威盆地面积约1.6万平方千米,除盆地边沿有中低山(大黄山等),内部有大面积山麓洪积平原(祁连山北麓)和戈壁(太平滩、九坝滩、青山滩等)、沙漠(东沙窝、北沙窝等)外,盆地中心平坦的冲积湖积平原海拔1500m,面积约6000km2,由石羊河所贯穿。这里地势平坦,水文条件较好,农地集中连片,是石羊河流域的主要粮食产区,素有“银武威”之美称。这里地势平坦,水文条件较好,农地集中连片,是石羊河流域的主要粮食产区,素有“银武威”之美称。黑河在鹰落峡口出山后进入张掖盆地,与其两侧各支流联合形成广袤的洪积冲积扇群戈壁滩与冲积平原,培育了大片绿洲土地。张掖绿洲,水源充足,农业潜力较大,历来为河西政治、经济中心,历史上有“金张掖”之称。疏勒河中下游自西汉建立敦煌郡(公元前111年)及其所领的敦煌、冥安(今布隆吉)、效谷(今城湾四站)、渊泉(今柳河)、广至(今踏实西北的破城子)、龙勒(今南湖)6县,均设置在党河与疏勒河山前冲积扇边缘洼地带、由二河故道所经而发育成的小片绿洲区上。例如布隆吉、柳河及破城子,均位居疏勒河昌马冲积扇前缘洼地绿洲带;而南湖、敦煌及城湾四站,则分别位于党河冲积扇西翼、东翼及北缘洼地的绿洲区。
走廊平地绿洲古代为东西交通及丝绸之路必经地。伴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成为联系欧亚大陆几个文明中心的重要通道。因此,在中国古代,对于河西走廊重视的程度大大超过对江南地区的重视。当中原王朝势力强盛的时期,汉人从事农业耕作的景象便在这一地区展现出来,但当北方游牧民族的统治波及时,农业耕作景象则开始衰退,而由畜牧景象取而代之。可见,控制河西走廊是非常重要的。时至今日,河西走廊仍是西北地区与内地的重要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甘新公路及兰新铁路,多以走廊绿洲各城镇为重要的中途站,是我国发展西部区的战略重点和边防要地。
绿洲存在于恶劣严酷的环境之中,被干旱沙漠、戈壁包围的地缘条件和强烈依附于外区输水的特性,更决定了绿洲生态系统的脆弱和易变的特性。从长期环境演变的角度看,历史上各种原因造成的水源枯竭、河水断流、土地沙化及盐渍化、植被毁灭,往往导致聚落废弃、绿洲迁移。例如河西走廊到处可见被流沙覆盖的弃耕地及荒废村舍与城廓。规模较大者有黑河中游地区的骆驼城,下游地区的居延和疏勒河流域的苦峪城(锁阳城)古绿洲。曾孕育过沙井文化(一种青铜器文化,时代相当于中原地区的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之间)的民勤沙井子、临泽黑河北岸平川的汉代遗迹、敦煌南湖的唐代寿昌县城,过去都是水草优美的绿洲,现在均已被流沙吞没,古今环境大异其趣。
(第二节)冰川与古冰川遗迹
一、祁连山冰川
1、冰川概况
高纬度和高山地区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多在0℃以下,地表常被冰雪覆盖或埋藏着多年冻土。全世界现代冰川和冻土分布面积分别为1623万km2和3500万km2,各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1%和24%。我国现代冰川和冻土的总面积约220.86万km2,约占国土面积的23%。在第四纪最大冰期时,世界上冰川和冻土分布面积更为广大,冻土南界达到北纬40°附近(我国末次冰期盛期,多年冻土南界达到北纬37°附近)。
祁连山地年均气温0℃等值线大致通过2700m~3000m高度,—10℃等值线通过4100m~4700m高度,高山地区终年寒冷。雪线高度在东部北坡为海拔4410m,西部为5200m。主要降水来源是东南季风,年降水量的70%以上集中于5~8月,并且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部山麓地带如湟水谷地,年平均降水量可达400mm~500mm,而西北部山麓地带普遍不到100mm,但走廊南山东段的黑河口一线以及大通河上中游,却形成了两个多雨中心。降水量随着海拔增高而增加,东部高山区降水量达800mm~1000mm;西部山地海拔普遍较东部高500m以上,降水的垂直梯度抵消了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影响,加上可截获西风急流所携带的水汽,降水可达800mm左右,为高山冰川发育提供了大量的雪源。根据研究,祁连山区各山脉的冰川发育系数与冰川区的年降水量成良好的正相关,而与山脉的高程无关。冷龙岭一般山脊海拔4700m~4800m,在季风环流和地形抬升影响下成为多雨中心,年降水量在500mm以上,冰川发育系数为2.66,为祁连山冰川分布区之最。
根据中国科学院原冰川冻土研究所的统计,祁连山共有冰川3306条,面积达2060km2左右,约占全国冰川总面积56500km2的3.65%。现代冰川下限,北坡为4100m~4300m,南坡4300m~4500m,且西部较东部高200m~300m。冰川总储水量约为1145亿m3,大体相当于河西地区年径流量的15倍,冰雪融水主要补给山北的河西走廊和山南的大通河。冰川沿山脊成羽状分布,其分布特征是:东经99°以东的走廊南山、冷龙岭,降水条件较好,冰川数量多、规模小,多数是悬冰川和冻斗冰川;东经99°以西地区冷储大,冰川数量少但规模大,多数是山谷冰川,有大雪山、斑赛尔山—索珠连峰、疏勒南山、土尔根达坂山和党河南山5个较大的冰川区。山系内最长的山脉—走廊南山冰川数目数多,最高的山脉—疏勒南山冰川面积最大。按流域统计,则以北大河冰川条数居首位。
由于祁连山特殊的气候和地貌条件的综合影响,突破雪线的山体体积有限,且地形比较破碎,不利发育大型的年轻冰川,悬冰川和冰斗冰川等小型冰川占绝对优势。所以,尽管祁连山的冰川数量比较多,但其中的71.4%是面积比较小的悬冰川,这里每条悬冰川的平均面积只有0.23km2。祁连山的山谷冰川的数量比较少,但面积却占冰川总面积的33.1%。其中,最长的冰川是大雪山北坡老虎沟12号冰川,该冰川长10km,面积约21.5km2。面积最大的冰川是位于哈尔腾河上游土尔根达坂山北坡的依克夏哈楞郭勒平顶冰川,该冰川长约10.8km,面积为55.6km2。
祁连山是典型的大陆性冰川分布区,近百年来冰川基本处于退缩阶段。2008年,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开展的“中国冰川资源及其变化调查”项目研究表明:祁连山无表碛覆盖冰川总体处于面积缩小状态,萎缩比例在在10%以上。通过野外调查数据初步分析表明,一些冰川厚度减薄十分明显,如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面积缩小不明显,但海拔4400m以下区域冰面高程降低了20m~25m,海拔4400m~4600m冰面高程下降10m~20m,海拔4600m~4800m冰面高程下降约5m,4800m以上区域变化不明显。通过对七一冰川进行雷达测厚发现,与1984年对该冰川厚度测量结果比较,发现23年来该冰川总体平均减薄了19.6m,而且在末端区域减薄程度最大,超过了50m。
有迹象表明,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近期冰川有逐渐消退的现象。因为,随着气温升高,雪线上升,冰川表面消融加剧,融水量增加。与此同时,冰川末端因消融量超过冰川积累的冰量,而出现后退。在气候变暖初期,冰川面上增加的消融量远远超过冰川末端后退而减少的消融量。因此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年径流量增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冰川后退加速,达到某种程度,冰川面积缩减损失的消融量超过气温升高所增加的面上的消融量时,冰川融水径流将随着下降,并迅速降至升温前的融水径流初始值,最终消融将使冰川消亡。此时,冰川融水径流也就停止。预计到21世纪后期,冰川将基本上处于退缩状态,冰川融水量在一些较大的冰川处在融水量的增加过程中,而一些规模较小的冰川,有可能处于消亡中。
冰川是河西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观,也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然生态环境演变与干旱区绿洲文明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祁连山冰川如同一座座高山固体水库,天暖季节融化,哺育着河西走廊荒漠戈壁中的绿洲,成为工农业和人畜用水的基本来源。祁连山地年降雨总量约500亿m3,流出只有150亿m3,所以融冰化雪,可使河流水量增加。
2、著名冰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