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华上下五千年绝妙对联趣话
31103200000017

第17章 明朝(8)

于谦对联趣话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明代名臣,民族英雄。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故史载于谦为浙江钱塘人。于谦与岳飞、张苍水并称“西湖三杰”。正统十四年(1449年)秋,瓦剌也先大举侵犯边疆,宦官王振建议英宗亲征。八月英宗在土木堡之变被瓦剌俘虏,京师震动。皇弟郕王朱祁钰监国,将于谦擢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筹划京师防御。当时朝廷中有些人主张向南迁都避敌,于谦挺身而出,驳斥了各种投降主义的论调,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坚持保卫北京,继续抗敌。九月郕王即帝位,为明景帝。十月,也先挟持英宗破紫荆关威胁京师,于谦分遣诸将列阵九门迎敌,并亲自督战,击毙也先弟孛罗及平章卯那孩,取得京师保卫战的胜利。

反驳僧人

于谦幼年时,他的头发梳成双髻。有一天,在去学堂的路上,有一僧人看到他这副模样,开口戏道:

牛头喜得生龙角

于谦随声而应:

狗嘴何曾出象牙

僧人看到于谦这样聪明伶俐,不仅没有生气,反而抚着于谦的头呵呵大笑起来。

于谦巧对考官

于谦14岁时去杭州应试,主考官杭州知府的名字叫虞谦,与他名相同,姓同音。考前要点名,当点到于谦时,于谦躬身站起来却不答应,主考官问他为何不答应?于谦说:“我与大人同名,所以不敢答应。”主考官看到这个小学童聪明可爱,又懂礼貌,便想试试他的才学,便出了一句上联:

何无忌,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尔亦无忌虞知府一连道出了五个“无忌”。何无忌是晋朝大臣,魏无忌是战国时魏公子信陵君,长孙无忌是唐朝功臣。后两个“无忌”是说,这三个人都同名,他们没有忌讳,你又何必忌讳呢?于谦一听,解除了顾虑,从容地对主考说:“我给您对个下联吧!”主考说:“好呵!”于谦对道:

张相如,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于谦的回对,也相应地用了五个“相如”。前三个分别是:汉初东阳武乡侯张相如,战国时“完璧归赵”的名相蔺相如,汉代大文学家司马相如。后两个“相如”是说,这三个人名字都一样,但实际上各有高下,水平并不是都一样。于谦的对句既表示了自己在主考官面前的谦虚有礼,又暗示了自己将来一定要超过他们的抱负。

攀柱子

有一次,于谦身穿红衣裳骑马过桥,与太守相遇,太守戏出一联道:

红孩儿骑马过桥,

于谦随口应道:

赤帝子斩蛇当道。

太守大为惊异。于谦被选为“博士弟子员”后,一天众博士弟子员随巡按三司游西湖南山净慈寺,一位好显示自己的人指着大雄宝殿里的佛像说:

三尊大佛,坐狮,坐像,坐莲花,

并问谁能对出下联。有人说,就令小秀才来对,于谦提高嗓音应声对道:

一芥书生,攀龙,攀凤,攀柱子。

众人听了,同声称赞:“对的妙!对的妙!”

徐广文联句驱睡意

明代时,书生徐广文勤奋好学,机敏过人。一天晚上,他和一位名叫唐万阳的书友在灯下夜读时,更深神倦,不觉捧书睡去。唐万阳把徐广文唤醒,为了提起他的精神,便给他出了一个上联,让他答对:“眼皮堕地,难观孔子之书;”

徐广文被他唤醒,尚睡意惺忪,听了这个善意的讽刺句,已清醒了许多。他略作思索,对了一个自我解嘲的下联:“哈欠连天,要做周公之梦。”

对句工巧,两人不禁哈哈大笑一阵,睡意全被赶跑了,又继续伏案攻读。

明代抗清名将熊廷弼巧书挽联

熊廷弼(1569-1625)明军事家,民族英雄。字飞百,亦作非白,号芝冈,湖北江夏(今湖北武汉)人,楚党。熊廷弼有胆略,知兵事,且善射,为明末“辽东三杰”之一。

明代抗清名将熊廷弼,是很有学识的人。因为他少年时学过木匠,人称“小木匠”。这“小木匠”从小刻苦读书,聪慧过人,特别善于对对子。据说,书院山长(即主讲老师)的岳父去世时,这位山长想写一副挽联表示哀悼。可是当他写出上联以后,下联怎么也写不出来了。他的上联是:

泪滴江汉流沧海

在一旁观看的小学生熊廷弼上前对出了下联:

嗟叹嚎啕哽咽喉

大家一听,都感到很惊奇,上联都是三点水的偏旁部首,熊廷弼对的却是七个口字偏旁的字,而且意思不但很连贯,也很形象:因为哭喊,把喉咙都哭哑了,这是多么悲伤呀!有人还说,这下联对的比上联还形象,还确切。

倪元璐傲联自寻辱

明朝末年,有个文学家叫倪元璐,当过大官,写了不少书,又善于书法和绘画。一次,在朋友家客厅里,看见挂着一副对联:

囊无半卷书,惟有虞廷十六字

目空天下士,只让尼山一个人

所谓十六字,是一些人修心养性的十六字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尼山,是指孔子。倪元璐心想:“这位老兄也太狂妄了,竟把自己当作圣贤。骄傲是无知的表现呀!”他回到家中,叹息一番,也写了一联,挂在墙上:

孝若曾子参,方足当一字可

才如周公旦,容不得半点骄

曾子,就是曾参,孔子的学生,以孝顺母亲而著名;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有名的贤相。对联的意思是:一个人孝如曾子,只不过是做到为人道德的一个方面;一个人才如周公,也不能有半点骄傲。后来,朋友到倪家回访,看见墙上这副对联,联想自己的那一副,不禁脸红了……金圣叹临刑对苦联

金圣叹(1608-1661),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一说本姓张,名喟。苏州吴县人。清初文学家、文学批评家。

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很有学问。他能文能诗,尤其喜欢批书,他曾对《水浒》,《西厢》等名著进行过批注,很有影响。传说,有一次金圣叹到一家寺院闲住。半夜起来找寺院主持,说他想批点佛经,老和尚说,要批点佛经不难。我有个对子,你对得上,我马上拿出佛经请你批点。金圣叹满口答应,请老和尚说出上联。当时正是半夜时分,老和尚不加思索,脱口出联:

半夜二更半,

金圣叹听了苦苦思索,始终对不出下联,只得败兴而归。清初,金圣叹因抗粮哭庙案被判死刑。临刑时正值中秋,忽然对出了老和尚的那句上联:

中秋八月中。

金圣叹高兴极了,赶忙要儿子去告知老和尚。金圣叹为批点佛经而苦心对对,终于对上了,心里异常兴奋,但批点佛经未成,却是终身憾事。临刑前,他的儿子带了酒菜去生祭,金圣叹一边吃,一边出了一上联,要儿子马上对出下联。那上联是:

莲子心中苦,

以“莲子”谐“怜子”。可是,他的儿子早已泣不成声,哪里还对得上来;金圣叹把儿子嗔怪了一顿,然后代他对道:

梨儿腹内酸。

这里以“梨儿”谐“离儿”。金圣叹面对死神,心神不乱,作对如此清醒,动情,所以,稗史中称其为奇才。

梨儿腹内酸。

仍然是利用“梨儿”与“离儿”的谐音。这一“苦”一“酸”,道尽了父与子生离死别的悲痛心情。

皮匠宫谦妙联胜权贵

明末,金陵一贵人高鳌,财势俱全,为炫耀自己有钱有才,出榜招对。榜曰:“谁能对上,赏银100两。”上联曰:“羊毛笔写白鹿纸;”

出榜后,人群挤挤,议论纷纷,但谁也不敢应对。来了皮匠宫谦,当众揭榜,人们都为他捏一把汗。他进得府门,老爷一见,是个皮匠,冷冷一笑问道:你能答对?皮匠说:可以!老爷说:你能拿100两银子?皮匠说:众人为证,你说话算数。接着就对曰:“马蹄刀划黄牛皮。”

话音刚落,众人拍手叫绝。老爷垂了头,只好认输,差人奉上100两银子。皮匠把100两银子,当场分给每人一份,自己也得一份。众人同说:无功不能受禄。皮匠说:不,我能答出对子,是劳动职业所决定的;我能拿到这100两银子,全靠各位父老作证,不然这位老爷认不认帐还不可知。所以我应该有福同享。众人皆为这位皮匠师傅的才能所感动。

“竟陵学派”对句得匾

湖北历来是出文人才子的地方。明朝末年,湖北天门出了钟惺、谭元春两个人,他们的诗文风格相近,被称为“竟陵体”;他们办书院、收学生,培养了一批作家,被称为“竟陵学派”。有人送来一块写着“楚有材”的匾,挂在书院门上,意思是“湖北(古代楚地)有人材(才)”。有一位朝廷官员,到这里巡视,看了匾很不服气,派人把匾取走,正好碰上了汉川文人黄良辉。黄良辉问道:“大人有钱有势,何必非爱这块小木牌呢?”巡官见旁边有一个渔翁正在称鱼,便没有正面回答他,随口出了一对:

秤直、钩弯,星朗朗,能知轻识重

那意思是你和书院的人,连秤都不如,不能知轻识重,竟敢挂“楚有材”的匾。黄良辉抬头看见一个农妇正在推磨,也随口应答:

磨大、眼小,齿嶙嶙,可吐细吞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