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金融潜规则
31104500000058

第58章 金融江湖,谁主沉浮(3)

再次,雷曼吃到了多家金融机构的“闭门羹”。当雷曼陷入困境时,雷曼兄弟公司高层曾经向美国银行及英国巴克莱银行发出求救信号,但却遭到了对方的拒绝。不仅如此,雷曼还曾在国外寻求合作,他们与中国、韩国和中东的投资者都有过接触。虽然韩国产业银行表现出了较为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受到华尔街金融势力的阻挠,最终不了了之。

事实上,在华尔街众机构落井下石的背后,还隐藏着美国政府的冷酷无情。就在雷曼兄弟公司股价暴跌、难以找到买家之际,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竟一直坚持不动用政府一分钱来拯救雷曼兄弟公司。要知道,就在不久之前,美国政府还出手拯救过多家金融公司,包括两大住房抵押贷款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难道他们现在不担心庞大金融机构的倒闭会造成美国经济的混乱和衰退?因此有分析人士指出,正是美国政府的不作为,直接导致雷曼兄弟公司被华尔街抛弃。难怪富尔德在后来国会举行的听证会上,对财政部和美联储袖手旁观的行为大加指责。

2008年9月15日,走投无路的雷曼兄弟公司向法庭提出破产保护申请。消息传来,立即引发全球股市的纷纷下挫。据资料显示,美国道琼斯指数下跌504点,跌幅达44%,标准普尔指数下跌近5%。此外,香港、日本、伦敦等股市也遭遇重创。面对雷曼兄弟公司倒闭所引发的全球股市崩盘,有人用“百年一遇的大地震”“金融海啸”来形容。人们大多只关心雷曼破产事件所带来的影响,而很少去分析这背后的种种阴谋,事实上,在雷曼事件背后,还隐藏着一个非常凶狠毒辣的角色,它就是高盛公司。

高盛,机构倒闭的幕后操纵者?

2008年,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席卷了整个世界,许多金融系统遭受了严重打击,尤其是美国金融行业的损失更为严重,华尔街许多老牌投行轰然倒塌。然而在这场危机中,总部位于百老汇大街的高盛集团却似乎没遭受什么苦难,反而凭借着政府救助翻身成为“赢家”。正当许多人为高盛成功躲过危机而羡慕不已时,高盛却迎来了华尔街的一片质疑之声。这些质疑声首先来源于贝尔斯登前首席执行官艾伦·施瓦茨,他指责高盛公司伦敦分支机构故意操作贝尔斯登的股价,导致旗下两只对冲基金的倒闭,并且指出,高盛可能是散布贝尔斯登谣言的罪魁祸首之一。此外,高盛还被指责卖空正遭遇困境的雷曼兄弟公司的股票,导致其公司状况恶化。

2008年7月16日,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已对高盛是否存在对贝尔斯登和雷曼的恶意操作行为展开调查,并向华尔街众多金融机构发出传票,范围不仅仅局限在雷曼兄弟、贝尔斯登和高盛。据称,证交会相关执行部门要求包括高盛、德意志银行和美林在内的投行提供相关讯息,而华盛顿方面的监管者正在索取交易记录和邮件。此外,50多家对冲基金公司也得到传讯,要求提供关于贝尔斯登或雷曼兄弟股票卖空或期权交易的相关通信和数据。这次传讯成为自2003年美国监管部门调查共同基金滥用事件以来,华尔街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调查,此外,相关机构也在调查证券公司是否有足够的控制力去打击非法操作。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高盛就一直与贝尔斯登保持着不错的关系,不论是在双方共同打击竞争对手上,还是在联手投资次级债金融衍生品上,都能体现出二者之间的亲密关系。然而进入2007年后,贝尔斯登因次级债衍生品的亏损陷入困境,作为“老大哥”的高盛不仅没有给予丝毫的帮助,反而害怕伤及自身而坚决与贝尔斯登撇清了关系。当贝尔斯登倒闭后,公司高层便将所有的怒火发泄到高盛头上,更何况高盛前总裁亨利·保尔森正担任美国财政部长,并没有为贝尔斯登谋取到什么好处,所以这一切都成为贝尔斯登人怀疑的理由。

如果说贝尔斯登对高盛的控诉像是一种发泄,那么雷曼对高盛的指责更加让人信服。对于熟悉美国华尔街的人来说,“雷曼”和“高盛”这两个名字是再熟悉不过了。这两家投资机构同在美国金融界叱咤风云多年,时至今日,却有着不同的结局。2008年9月15日,在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加剧的形势下,雷曼最终丢盔弃甲,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而高盛却赢得了世人的一片赞美之声。

雷曼与高盛曾度过一段非常亲密的时期,它们之间的合作堪称金融界的一段“佳话”。当时正值20世纪初期,美国国内以交通、制造业和燃料业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这些新兴工业的快速发展犹如一个“强效加速剂”,推动着美国经济登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同时,发展速度远超传统行业的新兴工业又为金融机构发放新式证券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雷曼兄弟公司自1850年创立以来,就在不断地开创新颖产品、探索最新的融资方式,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在以菲利普·雷曼为核心的雷曼家族第二代继承人的带领下,雷曼兄弟公司将自身的定位逐步转移到投资银行上面,其业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公司逐步减少了与商品相关的业务。后来,雷曼兄弟公司加快了金融业务的发展。1887年,雷曼兄弟加入纽约股票交易所,开始进军金融经纪业务;1899年,公司为国际气泵公司承销股票,这是雷曼兄弟在股票发行方面的第一次尝试。

相比雷曼兄弟而言,高盛公司在投资银行领域要发展得更为成熟,因为高盛并不像雷曼那样从商业交易做起,而是自创立之初就直接从事金融业务。高盛人直到今天还不忘公司创业时的艰辛,那时候,高盛员工经常穿梭于纽约的大街小巷搜罗商业票据,并将它们转卖给大的商业银行,高盛就是靠着赚取这些票据的差价而发家的。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发展,到20世纪初的时候,高盛已拥有了广泛的客户关系,在华尔街业内也是小有名气了。高盛此时缺少的就是资金,没有雄厚的财力支持,高盛只能承销一些小规模的证券,这当然不能满足雄心勃勃的高盛人士。此时,高盛的领导者是其创始人马库斯·戈德门(Marcus Goldman)的儿子亨利·戈德门。有着宏图伟志的亨利自从接替父亲位置以后,就不断地寻求与其他金融公司的合作,意图获得雄厚的资金支持来实现事业上的突破。

与此同时,金融业务起步较晚的雷曼兄弟公司虽然拥有着较多的资金,却苦于缺少合适的项目进行投资。不久之后,亨利找到了雷曼公司的菲利普,就双方的合作进行商谈。两位老朋友一拍即合,1906年双方达成协议,约定两家公司共同承销证券项目并各占一半利润,自此开启了雷曼与高盛长达二十多年的战略合作关系。

雷曼和高盛的第一个合作项目,就是为准备上市的“百货王”西尔斯—罗巴克公司承销股票。成立于1886年的西尔斯—罗巴克公司,是当时美国最大的零售商品销售商。西尔斯—罗巴克公司的创始人理查德·西尔斯原本是一位铁路货运代理商,长年的商业经验使他对美国农村市场的特点非常清楚,对农民的需求也是了如指掌。后来机缘巧合,西尔斯收购了一批因积压欠债而遭扣押的商品,并将这些商品转售给农民,从中赚取了一大笔钱。尝到甜头的西尔斯一发不可收,他经常利用这种方法牟取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