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独立学院管理概论(面向实践的教育管理丛书)
31282100000014

第14章 独立学院组织管理(1)

高校管理体制有宏观和微观、外部和内部之分,本章主要讨论独立学院的组织管理问题。独立学院应从组织管理创新着手,通过创新组织机构,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办学质量,促进办学特色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组织管理概述

一、组织管理的概念

组织具有综合效应,这种综合效应是组织中的成员共同作用的结果。组织管理(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就是通过建立组织结构,规定职务或职位,明确责权关系,以使组织中的成员互相协作配合、共同劳动,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组织管理是管理活动的一部分,也称组织职能。[1]组织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组织的目标。组织的目标是组织活动的基础。从本质上讲,组织管理就是将组织能够利用的各种信息和资源协调为一个可以达到目标的动态过程。而实现组织目标的根本手段或途径是提高组织工作的效率。有时把组织管理的直接目的视为提高工作效率。

组织管理的工作内容,概括地讲,包括四个方面:第一,确定实现组织目标所需要的活动,并按专业化分工的原则进行分类,按类别设立相应的工作岗位;第二,根据组织的特点、外部环境和目标需要划分工作部门,设计组织机构和结构;第三,规定组织结构中的各种职务或职位,明确各自的责任,并授予相应的权力;第四,制定规章制度,建立和健全组织结构中纵横各方面的相互关系。依据制度经济学,“道”是理想,“器”是体制;企业管理的政策制度化,才能实施可操作性管理。

组织管理,应该使人们明确组织中有些什么工作,谁去做这些工作,工作者承担什么责任,具有什么权力,与组织结构中上下左右的关系如何。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由于职责不清造成执行中的障碍,才能使组织协调地运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组织管理理论是以社会组织为研究对象而形成的知识体系。组织理论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以组织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管理科学。二是以组织结构为主要框架的动态协调过程。这两个方面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统一的组织理论。组织理论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它的理论来源包括经济学、哲学、社会学、行为科学、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数学、统计学等学科。同时,在组织管理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也是组织理论的重要来源。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组织的目标系统、组织的环境与界限、组织结构、组织行为、组织的群体动力学、组织成员的激励、组织的管理过程、组织的战略、组织的变革和发展等。虽然社会组织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早已存在,但组织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从20 世纪初才开始的。因为自19 世纪以来,功能各异,规模庞大和结构复杂的社会组织成为人类群体生活的普遍形式。组织管理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组织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和现代组织管理理论3个发展阶段。

二、西方古典组织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形成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的F.W.泰罗、法国的H.法约尔和德国的M.韦伯等人。这一阶段的前期,泰罗等人重点探讨了组织内的企业管理理论,后期,以韦伯为代表的管理理论,其重点探讨了组织内部的行政管理。这一阶段的理论基础是“经济人”理论,他们认为人们工作是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以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为了满足人们工作的经济利益,他们提出科学管理方法以追求组织的生产效率和合理化,因此要建立一套标准化的原则来指导和控制组织及成员的活动。

(一)泰罗的管理职能分工

西方管理理论的第一部公认的经典著作是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罗所著的《科学管理原理》。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非常丰富,仅在组织管理方面,泰罗就提出了3 个管理职能分工的重大原则:第一,对管理职能和执行职能进行明确的分工,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旧的管理方式,要求每个工人对总的工作程序承担全部责任,包括工作中的每个细节,直到将工作全部完成。除此之外,他们必须承担全部的体力劳动。也就是说,全部管理职能和作业职能都由工人承担,结果工人只能按自己的工作经验工作,不能按科学规律办事。泰罗提出,为了使作业管理科学化,就必须合理地进行职能分工,即“有一种人去预先做计划,而另一种人按计划进行工作”,为此,要在工厂设立专门的计划管理部,负责全部管理事务。第二,对管理只能进行进一步细化。泰罗主张取消旧的军队式的直线组织形式,代之以职能式的组织形式。具体地说,在工厂设立8名职能工长:作业程序工长、操作指令工长、成本工长、纪律工长、工作指导工长、速度工长、维修工长和检验工长,负责各自职能范围内的工作。管理职能的分工有利于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和标准化;但是,也存在一个不可克服的缺陷,即违反了直接统一指挥的原则。在职能工长制的条件下,每个职能工长都有权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对工人下达指令,也就是说,每个工人都要从8 个工长那里接受指示,从而形成多头指挥,使工人无所适从,导致生产上的混乱。因此,职能工长制实际上没有得到普遍推行。但是,泰罗提出的管理职能的分工原则却得到公认,并在实践中通过各种形式得到贯彻。第三,对管理职能中的常规事项和非常规事项进行区分,实行管理的例外原则。在企业的全部管理事项中,一部分是初次出现的非常规事项或事关全局的重大事项,其余的多数均属于常规事项。领导人应把主要精力用于处理例外事项和重大事项,而其余常规事项授权给下属管理人员处理。泰罗认为,应当实行管理的例外原则,形成企业管理者不同阶层的分工。

(二)法约尔的直线参谋组织形式

法约尔是古典管理理论的奠基人,1925 年出版了《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一书,在该书中,法约尔提出了著名的管理14 条原则和管理的5要素。法约尔根据自己多年的管理实践总结出了著名的14项管理原则。这些原则是任何一个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都会遇见的,既普遍又重要,今天仍然是管理者们在实践中所遵循的,也是管理学者一直关注和研究的主题。这14 项管理原则分别是:劳动分工;权力和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人员报酬要公平;适当集权与分权;等级系列;秩序;公平;保持员工的稳定;首创精神;团结精神。

法约尔的14 项管理原则可以适用于一切管理活动,其实质内容在于统一指挥和等级系列。这些原则不是呆板的,而是灵活的,重要的是尺度的把握问题。这是一项很难掌握的管理艺术,领导者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经验、洞察力和判断能力去适当运用这些原则管理好自己的企业。法约尔认为“管理的过程就是预测、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过程”。法约尔认为管理活动由5种要素构成,即计划、组织、协调、指挥、控制。这是法约尔在管理学理论上最突出的贡献。它奠定了管理学的基础,建立了管理学的主要框架。法约尔指出,管理五要素并不仅限于企业经理或领导的个人责任,它应该与企业其他工作一样,是分配于管理者和全部组织成员之间的职能。法约尔管理五要素的提出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管理学,以后许多管理学者在法约尔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了管理过程学派,也被称为管理职能学派,法约尔则是这一学派的奠基人。法约尔还指出,不要把管理同领导混为一谈,领导是从企业拥有的资源中寻求获得尽可能大的收益,引导企业达到既定目标,保证企业各类工作顺利进行的高层次工作。

(三)韦伯的官僚体制

马克思· 韦伯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由于他提出的“理想的”行政管理体制对古典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在西方管理学界被誉为“组织理论之父”。韦伯在其代表作《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管理体制,即“官僚体制”。韦伯认为,官僚管理体制应有三个层级:最高层为高级管理层,也就是决策层;中间是中级管理层,也就是管理层;下面是基层管理层,也就是执行层,这三个层级构成一个完整的组织体系。

韦伯认为,科层(官僚)制组织的管理意味着根据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和公务知识)来进行控制。因此,领导者应在能力上胜任其工作,并根据事实而不是随意主观地进行领导。韦伯指出,官员的任命和职能的行使应按下列准则进行:①每个人在人身上是自由的,仅仅在工作中对职务的规定和要求负有责任。②每个人所在的职位都是等级制度中的一个环节,并按照明确规定的职务等级系列组织起来。③每一职务都有固定的法律意义上的职权范围。④职务是通过自由契约而担任的,因此,从原则上说,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位。⑤每个人所担任的职务都是根据他的专业业务资格而被任命的,这种专业业务资格在最合理的情况下是通过考试获得或是通过证书予以确认的。⑥组织中有固定的货币工资制度,大多数人还可领取退休金。工资标准基本上按等级系列中的级别、职位的责任大小以及社会地位来确定。⑦组织中的职务是任职者唯一的或主要的工作。⑧人员的升迁是根据年资或政绩,是根据其中一种还是二者兼而有之得到升迁,由上级来决定。⑨行政人员应该完全和自己所管理的物质资料的所有权分开,他只能在职位上尽忠守责,而不能视职位为己有,更不能滥用其正式职权。⑩行政人员在担任职务、履行职责时,必须接受严格的、统一的职务纪律的约束、控制和监督。

韦伯认为,官僚体制是一种严密的、合理的、形同机器那样的社会组织,它具有熟练的专业活动,明确的责权划分,严格执行的规章制度,以及金字塔式的等级服从关系等特征,从而使其成为一种系统的管理技术系统。具体而言,官僚体制包括以下要素:①建立明确的职能分工;②建立明确的等级制度;③建立有关职责和职权的法规和制度;④业务的处理和传递均以书面文件为准;⑤组织内的所有职位均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担任,对他们的选拔和提升也均以其技术能力为依据;⑥一切职位的管理人员都是根据一定的标准聘用的;⑦组织的每个成员都必须恪尽职守,排除个人感情的干扰。

韦伯认为,官僚管理体制由于具有精确、稳定、有纪律、严肃紧张和可靠的特点,它在形式上可以应用于一切任务,纯粹从技术上看它可以达到最高的完善程度,因此,官僚管理体制是实施统治和管理的形式中最合理的形式,它可以广泛适用于各种管理形式和大型的组织,包括国家机关、企业、教会、学校、军队和各种团体等。泰罗的管理职能分工、法约尔的直线参谋组织形式、韦伯的官僚体制一起构成了西方古典组织管理理论的基础,对后来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一些基本观点已深入现代组织管理实践中。

三、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产生于20世纪20 年代初,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的G · E .梅奥、F.赫茨伯格等人。他们认为人是有多种需要的“社会人”,满足人的多种需要,在组织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提高组织效率的根本手段。这一阶段的理论重点研究了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人际关系、人的个性和需要等。

(一)人际关系理论

梅奥( George Elton Mayo )———人际关系理论的创始人,是行为科学理论阶段( 20 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中各种层出不穷的理论研究的奠基之人,原籍澳大利亚,后来移居美国,美国行为科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进行过著名的霍桑试验,主要代表著作有《组织中的人》和《管理和士气》。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的重要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发现了霍桑效应,即一切由“受注意了”引起的效应;二是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霍桑试验的研究结果否定了传统管理理论对于人的假设,表明了工人不是被动的、孤立的个体,他们的行为不仅仅受工资的刺激,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据此,梅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梅奥认为,人们的行为并不单纯出自追求金钱的动机,还有社会方面的、心理方面的需要,即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敬等,而后者更为重要。因此,不能单纯从技术和物质条件着眼,而必须首先从社会心理方面考虑合理的组织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