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独立学院管理概论(面向实践的教育管理丛书)
31282100000050

第50章 独立学院的学科建设(2)

第二节 独立学院学科建设的内容和意义

学科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概念。伴随着教育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学科建设的内涵会不断变化和丰富。对于独立学院来说,其起步晚、发展时间短的特点造成其学科建设工作亟待完善的现状,这种情况对于独立学院学科的建设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其学科建设可以在结合自己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广泛借鉴学科建设较为成熟的其他任何高等院校的发展成果;另一方面,独立学院本身可以很好地结合国内外教育、经济等形势在学科建设的时候大胆创新,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完善作相应的探索。

一、独立学院学科建设的内容

从理论上的概念角度看,学科建设指通过理论体系的构建,使其制度化,然后通过学科设置、学科建制等过程,建立起该学科的训练制度和研究制度。学科建设的大致内容包括专业以及与专业相关的课程、教材等的建设,学科力量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和与学科相关的硬件设施建设。在具体的实践中,不同的学校学科建设不尽相同,因为每个学校的学科建设要考虑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独立学院有一重要任务就是服务学校所在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其学科建设任务更要突出地区特色、办学特色,以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为例,其在整合我国独立学院学科建设普遍性的基础上很好地办出了自身的特色,其培养的人才不仅颇受浙江当地用人单位的青睐,在全国范围内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一)专业建设

一般情况下,独立学院在办学之初基本是选择所依托母体高校比较成熟和定型的学科或专业办学。这样,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母体高校的师资、实验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等资源优势,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省办学成本。比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学生可以共享浙江大学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教学实验室、各校区图书馆,还可以参加浙江大学的辅修;而宁波理工学院有带宽为1 000 兆的专用光纤直接连接浙江大学本部,学院每年付给浙江大学一定的网络资源使用费后,师生就可以充分共享浙江大学丰富的网上教育资源。这是独立学院的一大优势。当独立学院本身的发展走上正轨之后,为了拓展已有专业的生长点或者对现有的学科专业进行优化建设,在拥有相应的教育资源时,应该自主申办少量的新专业。

从学科与专业的关系看,独立学院的学科建设的首要内容是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是就学校层面来说的,主要考虑专业设置、专业布局、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重点专业的建设与扶持等宏观层面问题。就具体的某一专业而言,主要包括社会发展需求的追踪、制定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制订专业教学计划、进行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方法革新等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20]为加强专业建设首先应该改善专业结构,因为专业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着学校所培养的人才是否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应该强化专业特色,在指导思想上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优化和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保持、巩固和发展自身传统优势和特色学科,在具体措施上应通过改造和学术创新赋予特色专业以新的内涵,使之向高层次、高水平发展,从而提高学校的整体实力和水平。再次在专业设置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是独立学院的一大办学特色。专业设置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充分体现现阶段独立学院存在的价值与人才培养的重心。[21]具体来说,专业建设的内容包括:

1.课程建设

学生通过一定课程的学习而获得相应的学科知识,达到社会对人才的知识要求,从而得到相应专业的毕业证书,因此课程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的核心。对于课程结构,独立学院应该重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学习,同时,由于独立学院的特殊性,还应该根据自身的目标和定位开设具有特定倾向性的课程以供学生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关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满足工作岗位的需要。例如,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就实行优势专业跨学科复合,以培养具有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像法学专业复合班,如果与工商管理专业复合,则在培养学生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具有坚实的法学基础和技能,而且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工商管理知识技能,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经济需求、法学与工商管理兼通的高级复合型专业人才,在学生毕业时符合条件的颁发法学专业毕业证书,授予法学学士学位,并颁发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证书;如果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复合,则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具有坚实的法学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且使学生拥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技能,培养能够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高级复合型专业人才,在学生毕业时符合条件的颁发法学专业毕业证书,授予法学学士学位,并颁发汉语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证书。目前学校设有法学专业复合班、汉语言文学专业复合班、英语专业复合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复合班、旅游管理专业复合班。这种课程设置可以使学生具有多种专业知识技能,从而更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教材建设

普通高等院校的教材带有浓厚的学术理论气息,这种教材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但是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它所使用的教材与母体学校所使用的教材应该有所区别,要有针对性地为学生选择应用性比较强的教材,这样不但与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而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比较容易理解教材,能够抓住教材的要点。例如,宁波理工学院的教学内容、教材由浙江大学根据学院特点制定。但是教学实践证明,由于学院的生源质量低于浙江大学本部,完全采用浙江大学的教材,教材的针对性不强,难度过大,并不适合独立学院的学生使用。因此,学院正着手对教材进行改革,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更适合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并且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首席主讲教授制和责任教授制。另外,独立学院的人才定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在制订教学计划时会增加更多的实践环节,而且在授课时会适当增加课时,并相应降低理论课程的难度。[22]

3.培养方式建设

普通高等学校的培养方式侧重于理论的传授与知识的掌握,但是独立学院是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培养方式中应该突出应用性,使教学与实践、技能相联系,实行边教学边实践的教学方式。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方式已探索出了一个基本公认的培养模式:2 年通识教育平台课 +1 年特色专业课+1年学生个性特长发展课(包含职业课程)。前两年瞄准宽口径、复合型培养的要求,加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培养,注重文理兼修,使每个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修完规定的课程,并根据兴趣和需要选修一定比例的实践课。学生在前两年学习中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点,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和专业,缩短对人才市场需求的预测期,使学生对专业的选择及就业去向的预测从过去的四年缩短为两年,有利于为学生在人才培养的后期提供更加广泛的专业选择。后两年总体上依据人才市场需求确定人才的规格,强化学生能力,强化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由专业人才规格确定专业方向与特色课程,再由专业方向的特色确定基础课程和学生个性发展课程。最后一年的课程安排,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针对不同特点、不同类型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学生在接受较系统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需要自由选择课程,实现多样化的培养。[23]

4.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基地是学科建设的依托,尤其是独立学院这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校,实习基地尤其重要,要想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就必须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实习基地的建设可以是学校内部组建,也可以是校企合办。例如,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与企业共建实验室、项目创新合作教育基地、研发中心等产学合作教育实践基地180 余个,着重加强适应产业发展的职业能力和技能培养,使学生毕业后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二)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低是直接关系各类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就目前来说,独立学院急需建立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因为现实中师资队伍的基本建设存在着较大隐患,最突出的就是教师队伍不稳定的问题。现行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一般包括如下几个部分:母体学校委派教师、独立学院专任教师、外聘教师。虽说独立学院学校较年轻,可是不代表师资也要完全年轻化。每个学科可以有年轻教师以及适当有经验的返聘教师,但是同时也要有比较成熟的中年教师支撑学科发展,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的年龄比大概在2∶2∶1 比较合适,便于每一个年轻教师都有成熟教师为其指导,与退休返聘教师一起组成一个学科师资队伍。至于母体学校教师、本校教师、外聘教师的问题,母体学校有义务提供优秀教师来支持独立学院的发展。在学科的核心课、难度较大的课上,母体学校有必要负起一定责任。随着独立学院的蓬勃发展,经验不断地扩充,独立学院有责任培养自己专业课的骨干教师,但是这点要和母体学校保持协调。可以基础课由本校教师完成,难度较大或者配套的扩展课由母体学校协助完成。至于外聘教师,因为本身独立学院和母校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而所依靠的母体学校一般都是比较好的学校,可能并不缺乏师资力量,所以要控制外聘教师的量。把外聘教师控制在有经验、有见解、有能力、认真负责四个方面。客观上,母体学校教师、本校教师、外聘教师的数量控制在2∶7∶1 比较合适。

从现有独立学院资源合理使用的角度考虑,面临着人力资源有效和充分利用的问题,如现有师资队伍的充分使用、退休教师资源的继续利用、学校设施与各类专业设备的充分利用等,都还有一些矛盾和关系需要处理好。既然是依托大学办的独立学院,就没有必要另起炉灶,完全应该充分利用母体高校的一切资源为我所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一方面依托母体高校的师资力量,做好聘任工作;另一方面要根据办学实际需要,聘请部分高水平的专职教师。更何况高校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教师管理比较灵活,教师已由学校人变为社会人,可以双向选择。从这一点来看,似乎更有利于独立学院充分利用社会上的人力资源。为加强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通过引进和培养,建立一支认同独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发展方向、理论和实践能力强、愿意为民办教育事业贡献力量、与专业发展相适应的专职教师队伍。同时,可以建立学科负责人制度,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提高教师的水平,促进教师的成长。

(三)学科硬件设施建设

独立学院依托于母体学校,因此很多母体学校的资源可以共享,如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由于学院位于母体学校———浙江师范大学的西区,母体学校很多的优质资源可以共享,使学院在办学设施上比较完善。但是由于独立学院与母体学校的办学宗旨毕竟是有差别的,因此,独立学院还需要一些特定的硬件设施,对于这部分设施,独立学院应该加强建设,因为社会上要求独立学院“独立”的呼声越来越响亮,而且这些设施也是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所需要的。同时,从独立学院的发展来看,硬件设施的建设本来就是其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与学科建设相关的硬件设施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独立学院学科建设的意义

学科建设是关乎高等院校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独立学院起步较晚、发展时间短,所以现在独立学院的学科建设大多模仿母体高校,造成学科设置模式陈旧、学科内容不适合学生认知状况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搞好学科建设对独立学院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改善和学校竞争力的提升有重大意义。

(一)学科建设有利于独立学院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

加强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遵循教育规律的体现和要求。美国教育家伯顿· 克拉克曾这样形象地描述学科与高校之间的关系:当我们把目光投向高等教育的“生产车间”时,我们所看到的是一群研究一门门知识的专业学者,这种一门门的知识称作“学科”,而组织正是围绕这些学科确立起来的。从他的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科建设在高校中的地位,即高校是依赖于学科而建立与生存的,而师资队伍则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师资队伍水平的优劣是一所学校办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影响因素。独立学院要想加强学科建设,就必须要引进高水平的人才,如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就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造就了一批学术水平高、道德素质好的高层次拔尖人才,形成了一支由院士、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突出贡献专家、省特级专家和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组成的,人数、层次、学科分布均比较合理、专兼职结合的高层次拔尖人才队伍。这些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可以与原有水平一般的教师进行切磋、研习,从而提高整体师资队伍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