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独立学院管理概论(面向实践的教育管理丛书)
31282100000051

第51章 独立学院的学科建设(3)

(二)学科建设有利于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质量对于独立学院这样一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校来说至关重要。独立学院的学科建设会使其在师资队伍、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硬件设施等方面进行调整,促进这些方面的发展与改进。不管是设置新的学科还是改进老的学科体系,全校师生总是处于不断地探究和尝试状态,这样会促使师生为了适应学科学习的需要而额外开展大面积的阅读和实践性学习,间接提高教学质量,还可能形成学习型组织,甚至有所创新,为教育改革事业作出贡献。例如,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以RPT为核心的教师培养理念,即重点培养师范生的教育研究( Research)能力、心理( Psychology )教育能力和教育技术( Technology )能力,从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实践模式三个维度出发创建了现代教师能力培养的新体系,推进卓越教师培养。从这几年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和用人单位的口碑可以看出,这样的学科建设方式对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

(三)学科建设有利于独立学院竞争力的提高

一所学校的竞争力与其学科建设、发展有密切联系。学科的建设会使师资水平有所提高,师资水平的上升会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学科建设又会使学校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的提高会提高学生的知识与实践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学生就业率的提高,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都会提高独立学院的竞争力。同时,优势学科本身就可能成为学校的特色和名片,在办学实践中,特色就是一种比较优势:人无我有是特色,人有我新是特色,人新我强也是特色,就直接构成独立学院竞争力的一部分。据有关调查显示:67%的学生和家长在报考独立学院时都会通过书本和网站查阅并分析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专业等。例如,扬州大学广陵学院立足扬州旅游业优势,大力开发烹饪、中西餐养生等适合当地情况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特色专业,招生情况一直很好。

第三节 独立学院学科建设现状与反思策略

从总体上说,独立学院学科建设的现状是问题大于成就的,这当然与其本身的特征有关,也与当前国内高等教育领域内学科建设脱离实际、盲目追众、丧失学校特色的风气有关。另一方面,实际教育生活中的学科建设主要表现为专业建设,在独立学院仍旧依靠母体高校的今天,其专业建设定位不清,与母体高校、同类学校之间严重趋同,再加上受总体风气的影响,专业建设脱离实际、专业内涵不清等问题切实存在。这既与独立学院建校晚、发展时间短有关,也与国家宏观发展环境相关。为此,要想切实搞好专业建设,独立学院必须与母体高校“断奶”,以市场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优势为导向设置特色专业;同时,还要兼顾学科建设质量,全面推行质量管理制度,完善评估体系,将学科建设工作做出特色,做出实效。

一、独立学院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学科作为大学最基本的细胞组织,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组织特有的本质特征,也是大学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平台。从国内外著名大学办学状况来看,一所大学的特色和水平都显现在其学科上,其人才培养质量高低和服务社会的水平,也都依赖于它的学科显著度。因此培养优势学科,形成结构合理的特色学科体系是大学获取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所在。同样,独立学院要想在竞争中获得长足而稳定的发展,必须加强特色学科和专业建设。截至2008年年底,我国的独立学院数量已经达到了322所,在校生214 .8万人,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普及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独立学院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设置趋同性问题严重

专业设置趋同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独立学院与其母体高校的专业趋同,另一种是全国各独立学院之间的专业设置趋同。不管属于哪种类型,低水平的重复势必造成严重的问题,不利于独立学院的长远发展。

1.独立学院与母体学校的专业设置趋同

独立学院是由公有民办二级学院转制而来,因此在专业设置上过分依赖母体学校,重复着母体高校的热门专业、优势专业,这在创办初期是独立学院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仍然有不少独立学院的课程体系配置基本照搬母体学校或其他普通高校相同专业的课程,而没有强化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所需要的专业课程的配置比例和课程教学时间的分配比例。[24]这种专业设置方式必然会造成在教育资源、招生等方面与母体学校发生冲突矛盾,从而导致其与母体学校在就业市场上相互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独立学院的就业危机和生源危机,不利于独立学院的发展。

2.独立学院之间专业种类也存在趋同问题

独立学院设置专业一般都会受市场导向作用的影响,就专业种类而言,专业设置高度集中在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外国语言文学类、艺术类和电气信息类五个比较热门的专业种类;在培养目标上大部分定位在高级应用型人才,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就业的行业、区域、层次方面;在培养模式上基本以学分制为主,大同小异,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在课程设置上主干课程基本一致,区别主要体现在少数的专业选修课上,有能力、资源充足的学校多上,能力低、资源紧缺的学校少上。[25]如此重复设置热门、优势专业,而且在人才培养规格与培养模式上没有自身特色,极有可能造成某类专业人才的过剩,教育资源无法高效配置,也不利于独立学院的长期发展。

(二)专业培养目标的含糊性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独立学院专业建设的目标就是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准确是指人才培养目标符合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体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层次定位、职业岗位定位、知识结构定位、素质能力定位等,与普通本科高校同类专业具有一定差异性和独特性。[26]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独立学院的培养模式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培养模式没有太大的区别,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混淆了专业培养目标,使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在实践操作上不过关,在学术上不过关,培养出来的学生如同“四不像”,影响学生的就业,进而影响独立学院的办学质量。

(三)独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与地方需求脱节

2003 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文件规定独立学院应设置“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也就是说独立学院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地方急需的专业人才。[27]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专业设置依赖于母体学校,因此会设置很多不是地方急需的专业,又由于专业培养目标的含糊性,因此所培养的人才在质量上也不过关,达不到地方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标准,导致毕业生的就业出现问题。

(四)专业内涵建设不强

独立学院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区域经济服务,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由于目前很多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与母体学校的专业趋同,人才培养、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与母体学校的方案、计划大纲几乎一致,师资、实验设备等完全依赖于母体学校,导致独立学院的专业内涵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严重不符,结果使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教学目标无法实现,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28]进而导致独立学院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社会中没有太大的竞争力。这样必定会引发恶性循环,即人才核心竞争力的下降引起人才在市场竞争中的滞销,社会对独立学院认可度的下降,进而使独立学院的品牌创建、师资队伍的建设、生源的招生等都会遭受不同程度的影响。独立学院与高职院校相比,专业建设的起点平台、教育资源、生源质量等各方面都要好很多,但是由于独立学院过分依赖母体学校,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远远低于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这一系列的恶性循环归根结底又是由独立学院过分依赖母体学校、专业建设缺乏特色造成的,因此要加强独立学院专业建设的内涵,使独立学院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9]

(五)专业设置功利化

独立学院由于收取高额学费,面向市场办学,因此在专业设置上普遍重视市场的导向作用,这确实有利于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但需注意的是,市场只是专业设置的影响因素之一,过分强调这一因素容易催生独立学院在专业设置上的功利主义倾向。一些独立学院面对市场的冲击,捕捉到人才市场的信息,未经充分论证,一哄而上,导致学生尚未毕业,热门专业就已变成了冷门专业,陷于被动。[30]例如,在21世纪之初的计算机专业,由于当时计算机专业人才的严重缺乏,很多学校争相开设计算机专业,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才的需求与实际的生源情况发生了矛盾,使后来的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另一方面,独立学院在新设专业时由于对办学定位存在偏差,对专业特色建设的观念淡薄以及对市场调研的不充分,使得独立学院在新设专业时多数会选择办学成本低的社会热门专业,较少考虑事关国计民生且需要长期投入的基础专业,为学生的就业带来了隐患。一旦学生的就业出现危机,这些专业的生源就会逐渐枯竭,直至停办撤销。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独立学院每年在大量申报新专业,一方面也在大量淘汰一些所谓的过时专业,专业结构布局相当混乱,难以形成专业特色,使得专业建设始终处于低水平的发展状态。在专业设置上,贪大求全,过多注重专业数量、布点,忽视专业的内涵建设,加之独立学院自身还缺乏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自我调整专业的管理机制,只是低头盲目地自我发展,因而难以形成优势专业群,制约了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31]因此,独立学院在专业建设上缺乏科学预测和规划,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缺乏主动的、超前的认识了解及系统研究,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专业结构布局与社会经济结构发展相对滞后的现象。

二、造成独立学院学科建设问题的原因

对于一些发展较好的独立学院来说,在学科建设方面已经开始改革,主要方向是逐步剔除之前从母体高校那里借鉴来、已经明显不适合自身发展的学科和专业,大多数独立学院也在着手准备建设,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出现经验不足、不能切实立足自身实际等问题。再加上我国的法制建设滞后,教育领域内的有些法制已经成为阻碍独立学院学科建设甚至其他方面建设的枷锁。

(一)独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时间较短,相对缺乏经验

1999 年浙江大学与杭州市人民政府联合创办的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标志着我国独立学院的产生,由此可见我国的独立学院距今历史最长的也不过14年,而各独立学院在办学伊始开办的专业相对较少,并且所开办的专业大部分都直接来源于母体学校,这部分专业一方面选取母体学校的传统优势专业,利用母体学校的传统优势专业来吸引学生,另一方面开办社会需求量比较大的并且比较热门的专业,同时母体学校也开办有相关专业来吸引生源,这在独立学院创办初期是比较明显的。这种情况从短期来看。确实会对独立学院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节约了时间和精力,但是从长远来看,由于独立学院直接沿用或变相沿袭母体学校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和方式,没有考虑到独立学院自身所具有的特点,缺乏独立思考,没有走出一条与举办普通高校不同的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之路,[32]使得这种“前无古人”的新型办学形式,还需要艰难摸索,才能找到独立学院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