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
31309900000015

第15章 现代化的价值尺度和指标体系(4)

总之,经过20多年的研究和应用,在研究方面除了上述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这两支“国家队”外,许多大专院校、省、市社会科学院及民间研究机构也纷纷开展了社会发展问题及现代化问题的研究,这其中当然少不了对发展指标的研究。如北京同响现代化战略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江苏社会科学院现代化研究中心(农村发展所)、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现代化研究中心、南开大学世界近代史研究中心(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南京大学历史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历史系、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上海华东理工大学都市文化与现代化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山大学马克思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浙江大学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中心等等。

由于对科学决策认识的提高,我国政府和各级行政部门对社会指标也给予高度的重视,比如,在制定现代化战略时,无论是中央还是各级地方政府,都制定了各类指标(尽管许多还不太科学),但毕竟要比某个领导一句话就是一个政策好多了。现在,社会指标已经得到较广泛的应用,逐步深入到各部门、各地区,直至基层,它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据不完全了解,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公安部、体委、教育部、水利部等都建立了指标体系,部分地区也根据需要建立了各种指标体系。自党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来,有些地区已经建立了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经济较发达地区已经建立了现代化指标体系,有的地区还建立了社会稳定预警指标体系和就业预警指标体系,目前,无论是指标体系的深度和广度都比过去有所提高。

二、制定统一衡量中国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现代化指标体系既是衡量现代化进程的标准,又是规范和指导各地现代化发展的向度。尽管我国幅员广阔,但制定统一衡量现代化指标体系是非常必要性的。

(一)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据2001年5月21日中国新闻社记者陈建报道,在广州召开的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研讨会上,许多专家认为,实现现代化是近年中国大江南北的热门话题。然而雨后春笋般出现的,不仅是提出进军现代化的城市,更有林林总总的现代化指标。这种在现代化指标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局面,引起了有关专家的担忧。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理事长厉有为认为,时下中国缺乏权威性的科学评价、描述城市现代化的指标体系。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提出了5个方面30项指标体系,深圳也据此提出了42项现代化指标体系,但均需要完善、充实和提高。此外,北京、上海、广东、大连、苏州、无锡等城市,也在研究或提出了各自的现代化指标体系。总之,无论是城市现代化指标,还是社会现代化指标,一句话——那个“乱”。

中国现代化指标的八仙过海现象,很大程度受到目前世界各国现代化指标莫衷一是的影响。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朱铁臻认为,20年来,世界性组织和现代化专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些指标体系,包括联合国提出的发展中国家10项社会指标体系;英国制定的10项社会指标体系;欧洲33个世界卫生组织成员国联合提出38项健康城市目标等等,层出不穷,但迄今尚未形成全面系统、简明而又具有权威性的世界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由此可见,中国现代化指标的“乱”是由于世界现代化指标的“乱”而引起的。

我国的现代化指标设定问题,除了“乱”之外,还存在着许多片面性。许多地方在提建设现代化城市或地区时,收入考虑多,生活水准考虑少;可量化的经济指标考虑多,对于社会与环境指标考虑得少。有些地方过于注重GDP和人均收入的指标,却明显忽视了环境、卫生等许许多多能给人们带来福利的指标。而这些指标的缺失,意味着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可能以环境和社区的破坏为代价来实现,这其实是与现代化的完整追求背道而驰的。一些指标的规定过于机械和硬性,缺乏对现实条件的考虑。比如,一个明明是工业基地的城市却定出了第三产业非要达到多少指标。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就更大的范围,特别是就全国来讲可能比较有意义,如果非要强求每一个地区都达到某个共同的“现代化”指标,是典型的刻舟求剑式的笑话。将现代化理解为高楼大厦、物质昌盛,而忽视了现代化其实最重要的是一种心态或者说精神状态。没有现代精神,没有健全的现代人心态,其他条件再好,指标赶超得再快,也是没有意义的。一个物质昌盛而精神贫乏,甚至精神有疾病的人绝不是现代人,以这样的人构成的城市绝不是现代化城市,构成的国家决绝不是现代化国家。

现代化指标至少要包含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和环境现代化等要素。全国的现代化指标体系要坚持高标准,既与国际通用标准接轨,又要符合中国国情,并具有相对稳定性。

(二)制定统一衡量中国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思路

中国要实现现代化,首先必须澄清国家或一些地区所提的现代化是在“什么概念下的现代化”?在中国,现代化年年喊,但是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前几年在“跨越式发展”的号召下,各省市纷纷提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进程,有的是2005年,有的是2008年,有的是2010年……科学发展观提出后,这些省市又纷纷“推迟”现代化的进程。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怪现象,其原因在于现代化的指标不一致,每个省、市各自为政,自己评价自己。因此,很多人认为,这样的现代化成色不足,而且容易陷入对GDP等经济指标的片面追求。

中国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如何确定,直接关系到现代化的进程和国家的富强程度以及人民生活的质量。在衡量现代化的问题上,大体有两类指标,一是实现工业化时代的现代化的目标,即以英克尔斯指标或其变种所规定的目标;二是指在工业化基础上实现知识经济时代的现代化目标,达到50年后当时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所具备的基本水平。即除了要达到工业化时代的现代化标准外,还必须对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水平、知识化水平、竞争力水平、集约化水平、全球化水平、生态化水平、社会公平化水平、文明程度和社会道德水平、政府效率指数等加以动态把握。很显然,上述二者的标准和难度是不一样的。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和省份根据英克尔斯指标或这种指标的变种,去规划自己“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步骤,并且据此确定了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年限,似乎应当有进一步思考的必要。鉴于目前我国各地区在制定率先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中存在很不一致、很不规范的现象,既无法对其实施统一的比较和监测,也无法具体衡量各地现代化进程的真实水平,因此,中央应尽快形成关于现代化的比较精确的尺度标准。

我们认为:中央要统一规划中国的现代化实施方案,要统一监测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动态态势,要统一审查各地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要统一评价国家执行现代化的总体战略。

只有在统一的、严格的、定量的、动态的周期比较、监测和评判下,各地方首先宣布达到现代化目标时,心中才是踏实的、腰杆子才是硬的,现代化的成果才能经得起中央的检验,才能得到国际上中等发达国家同行的认同,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满意,也才能获得一个名副其实的现代化。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必须以距离当时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差距,作为衡量实现现代化的依据,将基本实现现代化同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一致性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消除认识中的种种误区。一要避免对现代化指标产生高不可攀的感觉,可以考虑指标有一定的幅度,分阶段实现现代化。二要防止不切实际,虚拟浮夸,急于求成。特别要防止重生产力现代化而轻体制和机制现代化;只看经济现代化,而忽略社会和人的现代化;以牺牲环境去实现所谓现代化等错误倾向。

三、中国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研究状况

如上所述,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人才研究现代化指标问题,时至今日,各种体系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既反映出我国现代化理论的活跃,又反映出这一理论的不成熟。下面主要介绍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课题组的指标体系和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的指标体系。

(一)“第二次现代化”理论指标体系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何传启先生在1998年提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2000年,北京同响现代化战略研究中心成立了“中国现代化报告”课题组,该课题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何先生负责,“中国现代化报告课题组”从2001开始,每年编写一本《中国现代化报告》(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至今已出版了七本。为了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水平,该课题组在《中国现代化报告2001》一书中,以两次现代化理论为基础,分别提出了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的评价体系。由于这一指标提出了前后不同的标准,被李成瑞先生称之为“两面三刀”的标准。

据《中国现代化报告2001》指出:“第一次现代化进展评估,主要是评估第一次现代化的实现程度,主要有三种基本方法,即定性评估、定量评估和综合评估。其中,定量评估是利用官方统计数据,评估经济和社会第一次现代化的实现程度,主要的评估方法有英克尔斯指标体系、工业国家指标体系和英克尔斯—同响模型等。第一次现代化是世界性的,第一次现代化进展评价当然要采用国际统一标准和方法。”参见《中国现代化报告2001》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34页。

第一次现代化评价指标:英克尔斯一同响评价模型

该指标体系以英克尔斯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根据工业国家20世纪40年代~60年代的发展水平,适当调整了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形成了经典现代化进程评价模型,即英克尔:第一次现代化评价指标。

第一次现代化的典型特征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其评价指标包括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由人均GNP、农业增加值比重、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农业劳动力比重、城市人口比例、医疗服务、婴儿存活率、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大学普及率等10个指标构成。这一标准基本上采用了前述的英格尔斯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其中除人均GNP3000美元以上因通货膨胀等因素调高为6126美元以上之外,其余指标保持不动。

第二次现代化同响评价模型

中国第二次现代化进展评估,采用同响模型。如果说,第一次现代化指标体系是“拿来”的,第二次现代化指标体系或评估方法是自创的。他们认为第二次现代化的典型特征是知识化和信息化,课题组提出了以“知识社会”特点为核心的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其评价包括知识创新、知识传播、生活质量、经济质量4大类指标、16个具体指标,还有工业增加值比重、物质产业增加值比重、工业劳动力比重、物质产业劳动力比重等4个信号指标。16个具体指标包括知识创新经费投入、知识创新人员投入、知识创新专利产出、中学普及率、大学普及率、电视普及率、因特网普及率、城镇人口比例、人均能源消费等。这些指标中:知识创新类3个指标、知识传播类4个指标、知识应用类Ⅰ(生活质量)5个指标、知识应用类Ⅱ(经济质量)4个指标。

研究者认为,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实现了第二次现代化,所以,对于第二次现代化进展的评价,是对世界各国和地区现代化发展水平的评价。学者们所提出的评价模型不是第二次现代化的评价标准,而是第二次现代化的发展指数,以判定评价对象所处的发展阶段。

根据上述指标体系和一系列的权威数据,中国现代化研究课题组完成了对世界131个国家1950~2000年、中国1950~2001年以及中国各地区1970~2001年的现代化进程评价。

第二次现代化进展评估,主要是评估第二次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启动第二次现代化,而中国正好在70年代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第二次现代化得以及时向中国扩散。所以,尽管中国第一次现代化尚没有实现,但是,第二次现代化已经在中国扎根。例如,高技术、信息产业、知识经济和国家创新系统等第二次现代化的观念,已经走入中国千家万户。

综合现代化评价指数

综合现代化水平指数主要是反映评价对象的现代化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对差距,包括了人均GNP、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城镇人口比例等12项指标。综合现代化水平指数反映与世界先进水平的相对差距,《中国现代化报告2004》根据以上指标,对中国综合现代化水平进行的评价结果是:2001年中国综合现代化水平指数为32点,比2000年提高了1点,比1990年提高4点,比1980年提高11点。2001年中国综合现代化水平在世界108个国家中排名第60位,比2000年上升1位,比1990年上升26位,比1980年上升33位。

中国综合现代化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缩小。2001年中国综合现代化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是68点,2000年为69点,1990年为72点,1980年为79点。

对“‘基本’实现现代化”、“初等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等概念的理解。

在上述指标的基础上,《中国现代化报告》又提出了“‘基本’实现现代化”、“初等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等概念。那么,怎样理解这些概念呢?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战略构想,制定了“三步走”的战略思想,即“我们的经济建设的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在我们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进程中,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明确为2050年前后;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标准,明确为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里同时需要对世界“中等发达国家”作出统一的界定,以免在认识国家现代化和一些区域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上,产生计量上的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