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
31309900000016

第16章 现代化的价值尺度和指标体系(5)

所谓的“‘基本’实现现代化”,课题组认为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五个条件:

(1)实现现代化目标的人口数量,必须超出整个实施区域总人口的85%。

(2)实现现代化目标的GDP比重,必须超出整个实施区域GDP总量的85%。

(3)在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中所包括的全部基础要素,按权重标准化后的要素达标比例不小于85%。

(4)在0~1之间的规范尺度中,实施现代化的区域与当时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相对差距,应平均小于0.15。

(5)实施现代化的整个区域,其基尼系数应保持在0.2~0.3的区间内。

一个区域只有同时达到上述的五项要求,才能被承认是“基本”实现现代化。

如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在《中国现代化报告2004》中指出,2002年中国仍处于第一次现代化的发展期,属初等发达国家。该报告得出了中国第一、二次现代化的实现状况:2001年,中国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在参加排名的108个国家中排名62位,第二次现代化实现程度在108个国家中排第59位。中国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2002年比2001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达到了79%。

关于“初等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等概念,应当怎样理解呢?

初、中、高三个台阶,只要界定出“中”的标准,其他两个标准也就好办了。关于中等发达国家的界定,学术界有以下三种方案:

第一种是采用世界银行所列的“中收入”国家水平作为中等发达国家。此概念偏向于以收入水平作为衡量的标准,与所述的“现代化”内涵有相当的距离。加上“中收入”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不属于同一意义下的规定范畴,因此,一般认为采用“中收入”国家去表征“中等发达”国家是值得商榷的。加上中收入国家在现代化的整体表达上,水准不高,不足以真正刻画现代化在世界发展水平中的排序,也不能代表处于世界前列的地位。目前,一些研究单位企图应用达到“中收入”国家水平去评估中国的现代化程度,应当是一种降低现代化标准的做法,可能将中国的现代化,引入到比较庸俗的境地。

第二种是列出世界公认的发达国家名单,依照其发达程度进行自高到低的排序。在排序中,去掉序列中的前5名和后5名,将剩下国家的综合状况进行平均,然后用各项平均值代表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种方法类似于歌星大奖赛,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取出的平均数自然就是“中等”。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比较接近于所称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它们所带来的缺陷是,在发达程度的排序上可能产生歧义,同时即使排序是准确的,由于序列并非等距分布,舍去前5名和后5名的做法,带有较大的人为成分,因此这一方法还有待于商榷。

第三种是列出当代全部发达国家的名录,依照以下所拟的8个指标大类,即“人口发展指标、经济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生活质量指标、教育水平指标、创新能力指标、信息化程度指标、生态化程度指标”,将所列名录中每个发达国家逐项指标的平均值填入,再应用特别设计的算法求出这些国家的“总平均集合”,作为代表所定义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测度某一个国家——如中国现代化进程时,把“中国现代化水平”的8项指标大类综合计算所表征同“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进行对比,二者的数量对比将被合理地认为就是我们要实现现代化的“数量差距”,二者的速度对比将被合理地认为就是我们要实现现代化的“速度差距”,当进一步对照中国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在可预见的将来,由于体制改革、经济周期、科技创新等所引发的“发展变量”的估计后,可以比较精确地计算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也可比较精确地计算出各个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与前两种方法相比,该定义从严格的统计意义上去分析,虽然仍有许多不够完善之处,但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比前述两种具有更多的优点,而且避免了人为的、主观的诸多弊病,相对而言,具有更大的合理性和说服力。

(二)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指标

这一标准也可以称为“二元叠加的现代化指标体系”,是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在《2001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科学出版社出版)提出的意见。这种意见认为,目前,我们所提的现代化指的不是实现工业时代的现代化目标,而是指在工业时代基础上实现信息时代的现代化目标,要以距离当时的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高低,作为统一衡量实现现代化的程度;一直到2050年,全国达到那时的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作为国家整体实现现代化的标志。我国必须在实现工业化时代目标的同时,启动和叠加信息化时代的目标,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之路,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以实物经济为载体,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快速协调的发展。该研究组认为,英格尔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现代化指标体系已远不能反映新时代二元叠加现代化的要求。因此,他们提出了有别于“二次现代化”理论的“二元叠加的现代化指标体系”。他们测算,按照英格尔斯标准,20世纪末我国实现现代化的程度已达72.3%;而按照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国实现现代化的程度只有40.4%。因此,他们建议摒弃过时的英格尔斯指标体系,建立能表征二元叠加现代化内涵的新的现代化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是以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开辟的现代化研究系统学方向为中心,吸取世界上有关现代化研究的各大主流学派(即现代化研究的政治学方向、经济学方向、社会学方向、人文学方向与制度学方向)的有益部分,通过将特定空间系统(国家或区域)的整体运行轨迹在“推进动力”强弱、“运行质量”高低和“社会公平”程度这三大方面的定量识别,去判断对中国现代化目标函数之间的实现概率,作为制定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

他们认为,为了适应进入信息时代现代化进程的新特点,单纯考虑实现工业时代的现代化目标显然已经过时,但同时作为一个发展阶段又不可能抛开应当完成的任务,这就给制定指标体系带来了明显的困难。中国所具有的推进现代化的“二元性”特征,同时也应当在其指标体系中有明确的表达。一方面,要加速完成工业时代的传统现代化目标(通过信息化带动和信息技术在传统工业部门的广泛应用,也通过对先进管理经验的吸取和人才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对信息时代的新要求,如竞争力、集约化、全球化、生态化及在可持续发展原则下社会公平的实现,也应当有足够的力度去培育和提高现代化的水准。

该课题组认为,判断是不是现代化,要检验是否体现了现代化的三个本质,那就是动力、质量和公平。在上述原则下,该研究组设计了以3大“表征集合”、8大“水平指数”和35个“基层要素”构成的衡量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层阶式指标体系。具体讲:该指标体系分三个层次:第一是3大表征集合层(现代化动力、现代化质量、现代化公平);第二是8项水平指数层(工业化、信息化、竞争力、城市化、集约化、生态化、公平化、全球化);第三是35项基础要素层(具体指标略)。

详细指标如下:

1工业化水平指数

1.1人均GDP

1.2第二产业占GDP的“倒U形位点”

1.3非农劳动者占全社会劳动者比例

1.4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满足指数”

2信息化水平指数

2.1千人拥有的网络用户数

2.2每百户家庭拥有的电脑数

2.3宽带建设的“满足指数”

2.4信息产业产值占GDP的比例

2.5国家“信息能力指数”

3竞争力水平指数

3.1R&D经费占GDP比例

3.2万人拥有的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

3.3万人拥有的发明专利数

3.4新经济增加值率

3.5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4城市化水平指数

4.1市镇非农人口占全人口比例

4.2城市固定资产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总量比例

4.3“城市集聚度指数”

4.4“城市带动度指数”

5集约化水平指数

5.1万元GDP的能源消耗

5.2万元GDP的水资源消耗

5.3万元GDP的三废排放强度

5.4社会全员劳动生产率

5.5国家财富“真实储蓄率”

6生态化水平指数

6.1森林覆盖率

6.2环境保护投资占GDP比例

6.3三废处理率

6.4“生态足迹指数”

7公平化水平指数

7.1HDI(人文发展指数)

7.2城乡收入水平差距

7.3“社会可持续发展度”

7.4基尼系数

8全球化水平指数

8.1出口总量与进口总量之比

8.2外贸依次度

8.3外贸占本地GDP比例

8.4“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