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提升:促进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珍惜生命,是消除自卑,重塑自我,参与竞争,勇于尝试的有力后盾。生命的真谛就在于坚持与奋斗,在不断努力之中,获得和保持这种心境,你就会拥有潇洒的人生,创造出值得珍重、回味的美好生活。
珍惜生命,有着丰富深邃的思想内涵、外延和人生哲理。生命中的每一瞬间,过去的都将永不再来,人生的每一次经历,都是生命中不可再得的体验。唯有珍惜自己,才会豁达处世,以平和的心境直面人生,就能在纷繁的大千世界里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能化干戈为玉帛,化疾病为健康,甚至化险为夷。
——雨果
文豪雨果这些优美的文字,表达了生命、生活的内在关系,艺术性地展现了以生命为起点,实现幸福生活的路径和方法。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则使这一路径和方法更周延,并缜密地阐释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和价值取向。那么,为了实现“三生教育”的价值取向,我们的路径和方法是什么呢?
一、构建课程体系:落实“三生教育”价值的必由之路
“现代课程论之父”泰勒,在他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泰勒原理”。他指出,任何课程的编制,都必须回答四个问题:“学校应力求达到何种教育目标”、“要为学生提供怎样的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教育目标”、“如何有效地组织好这些教育经验”、“我们如何才能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正在得以实现”。〔美〕拉夫尔·W·泰勒著,罗康等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在“泰勒原理”提出后60多年中,关于“课程要素”的研究层出不穷。但这四个要素,依然是研究课程问题不能绕过去的“坎”。
教育的逻辑第四章能力提升:促进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任何一项有可能纳入学校课程的内容,要从“非课程”转化为“课程”,需要实现五大转变,即“对学习者学习该课程后,预期发生的变化,即目标,从模糊到能清晰表述”(目标清晰化)、“用以使学习者获得相应经验的资源,从相对分散到围绕目标得以汇聚并产生作用”(资源集聚化)、“激发并引导学习者开展学习的情境,从比较抽象、混沌,到具体、明确”(情境具体化)、“整个学习过程的程序,从随意、多变到相对稳定”(程序稳定化)、“对学习者在学习之后产生的效果,从模糊到清晰可测”(效果可测化),这一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这从“非”到“是”的过程,就是一个“化”的过程。参见《学校德育课程化探索——学校德育课程化区域性推进》,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21页。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大力开展教育改革,而教育改革的核心就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课程结构在目标、内容、方式方法、评价及其管理上的优化调整。总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课程结构调整的成功经验,可以发现一系列课程结构调整的发展趋势:课程结构调整具有整体性特点;课程结构调整的焦点往往是强调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个体与群体发展需要之间的合理关系;强化基础学科,重视课程的综合化;强调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实用性;注重课程类型与形式的多样化;关注提高受教育者的现代人的基本素质。我国应在改革中调整优化课程结构,改革过分注重课程传承知识的偏向,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改革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课程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偏向,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弹性与多样性;改革过分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注重经典内容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改革教材忽视地域与文化差异,脱离社会发展、科技发展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倾向,深化教材多样化的改革,提高教材的科学性和适应性;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改革评价考试过分偏重知识记忆,强调选拔与甄别功能的倾向,建立评价指标多元、评价方式多样,既关注结果,又更加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改革过于集中的课程管理政策,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高课程适应性。
二、构建“学校课程体系”的设计和策略
前一章,着重从“价值”层面上对“三生教育”作了分析。进一步要做的事是将“三生教育”的要求,通过“课程化”,使其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那么,这个过程又应该是怎样的呢?
认真梳理“三生教育”和“价值—能力—制度”的关系,举隅普世教育、过程教育、责任教育……信息教育、效能教育、环境教育、投资教育、评价教育……情商教育、合力教育、反思教育、未来教育、情境教育……制度维度
(课程领域)新生命观指引下的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校和社会一体的保障体系和制度新课程观指引下的知识和能力发展:学校课程体系及保障实施的基本制度新德育观引领下的情感价值观发展:学校德育体系及其保障实施的基本制度
根据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一般原理,我们认为:符合“三生教育”要求的现代课程建设,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根据“三生教育”注重认知教育、体验教育和感悟教育相统一,注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特点,从形成教育合力的视角出发,开发“三生教育”课程,努力做到“目标明晰化”、“资源聚集化”、“情境具体化”、“程序稳定化”、“效果可测化”,经过一定时间的试点,形成比较成熟和完整的专题课程。
其次,在推进“三生教育”的过程中,注意挖掘和开发与“三生教育”价值取向相吻合的课程内容,并通过“渗透”、“融合”、“开发”等多种途径齐头并进的方式,逐渐完善,实现“三生教育”与学校课程体系的完美融合,成为有效“传达信息、表达意义、说明价值的媒介”。在这方面,可以从“强化学科课程渗透”、“开拓和丰富‘三生教育’的内涵和类型”、“完善实施‘三生教育’的基本途径”等三方面着手。
——“强化学科课程渗透”,就是注重从现行的学校课程中挖掘和凸显与学生的“生命、生存、生活”密切相关的元素,通过适度强化、指导应用、鼓励实践等多种形式,引导教师和学生将“三生教育”和日常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在“开拓和丰富内容”方面,主要是从“能力维度”进一步丰富“类型”,满足人们的需求。我们建议,采用“丰富课程类型”的方法来解决。
例一:效能教育。在网络信息时代,效能,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如何提高效能,是人们重要的生存能力。没有效能,缺乏竞争活力,也就很难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因此,要特别注意开展相关的教育。效能教育,可以从“资源效能”,努力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视角切入,也可以从“提高时间效能”、“提高空间效能”等入手,加强学校现代管理。要牢固树立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要形象的思想。要加强学校的战略管理、文化管理、设施管理、环境管理、质量管理。
例二:信息教育。迎接信息化对现代教育的挑战,在这个时代是无法回避的。开展“信息教育”,其侧重点应该从“会用电脑”,向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信息素养转变。这不仅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术,更包括运用信息来促进工作和自身提高的能力。并通过构建虚拟社区等方式,实现远程沟通,真正形成“以网络为手段、以问题解决为目的、以我为中心”的网络教研机制。
例三:情商教育。成才的基础在智商,但决定于情商。一般来说,人的智力商数差别不大,但情感商数却差别很大。活动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教育质量和效益不完全取决于双方的传授能力和接受能力,而主要取决于双方的情感交融和情感共鸣程度。情商大凡是由环境影响和造就的,因此,应将情商教育贯彻到教学和实践全过程,贯彻到学校环境建设各个方面。
例四:合力教育。合力教育主要是指能够运用多种资源“为我所用”,解决面临的迫切任务的教育。从学校层面,要注意调动各种要素形成发展的合力。在个人层面,要形成交流与合作,互相学习,相互竞争,共同发展。
——在“完善实施路径”方面,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学校教育。要强化课堂教学。不仅要在各级各类学校开设专门的“三生教育”课,编写教材,列入课表,保证学时;更要注重充分挖掘其他各门课程中实施“三生教育”的显性内容和隐性内容,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要突出实践活动,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和学生年龄特征,精心设计和组织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从实践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在以服务社会为核心的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了解自我、认识社会、开阔视野、拓展知识、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学真知、做真人、长真才。要注重文化育人。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以制度文化为保障,以行为文化为重点,大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在塑造学校形象和提炼学校精神的过程中,以比较优势和特色创新为核心,培育作风、教风、学风“三位一体”的优良校风,深入开展高品位、宽覆盖、多形式、主题鲜明、雅俗共赏、特色明显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校环境建设的文化内涵和层次,营造有利于“三生教育”的良好校园文化环境。
第二,家庭教育。教育部门要主动引导、帮助和协同家庭实施“三生教育”。通过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长信箱、家长热线电话、家校联系制度等,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帮助家长转变家庭教育观念,选择适合的家庭教育内容,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特别是要帮助家长提高综合素质,用积极、良好的行为给孩子作榜样和示范。要通过开办家长学校,举行家长交流会和个案分析会,召开家庭教育咨询会、研讨会,推介家庭教育书籍和家庭教育影视片,开展家访、与家长交心谈心等方式,形成有利于实施“三生教育”的家庭氛围。
第三,社会教育。要争取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主动参与优化社会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社会对实施“三生教育”的正面影响和积极作用。以多赢和共赢的思路,整合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共同推进“三生教育”。发挥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实习实训基地、生产劳动基地,以及具有公益性质的博物馆、纪念馆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作用,落实校外教育。
总之,要在“三生教育”价值取向的指引下,通过各种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构建起富有学校特色的、有助于推进“三生教育”开展的课程体系,从而使“三生教育”真正获得“传达信息、表达意义、说明价值”的地位,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乃至于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