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让孩子一生快乐的36件事
31871000000018

第18章 不受限制地探索世界的活动——自由的才是快乐的

好爸爸和她乖巧的女儿

有一段时间,安妮房间里的日光灯不能自动启动,必须手动才能正常工作。每次,她进自己的房间,都是请爸爸来完成这一启动过程。有一次爸爸发现安妮进了自己的房间后,不一会儿房间的灯就亮了,还以为是启动器又正常工作了,可他看见安妮站在床上,把两床被子,叠放在一起,然后自己站上去,旋动启动器,把灯弄亮了。

更换了启动器后,爸爸把废旧的启动器交给女儿:“拿去,打开它,看看里面的结构。”

“怎么打开呀?”

安妮小时候,她总是自己去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可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遇到事情后,总是张口便问:“这怎么办呀?”

“自己想办法吧!这是你自己的事情。”爸爸说。

安妮“哦”了一声,就跑到客厅去了,一会儿过来了,手中拿着打开的启动器给爸爸看。

“爸爸,这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她拿着启动器银白色的外壳问,“是铁吗?”

爸爸抬起头来瞪了她一眼:“你没有见过呀!”

“铜?”安妮还在试图猜出答案。

“铜是什么颜色的你不知道?”

“不知道。”安妮疑惑地观察着手中的铝合金外壳。

“再想想。”爸爸对她说道。

安妮拿来小磁铁,靠近外壳,结果发现磁铁并不吸引,知道了这种材料不会是铁。当她妈妈走过的时候,她不失时机地问道,“妈妈,这是什么材料做的?”

“铝。”

听她妈妈这样说,她兴奋地叫道:“铝!还能卖钱呢!我得放起来,以后卖。”

接着,爸爸指着打开的启动器给她说:“启动器主要有两个部分,一个是电容器,一个是氖管。你再打开电容器看看内部的结构。”

安妮小心翼翼地拿着电容器,用指甲划着电容器,划下了些许东西来,“爸爸,这是什么东西?好像是蜡。”

“嗯,就是蜡,是一层绝缘材料,可以防止导电。”爸爸给她解释着,看着她不能打开,爸爸接过来,用指甲划着,也只能划下来些蜡,不能打开。

安妮拿来了小刀,轻轻一划,再一剥,纸被揭起来了。安妮继续慢慢地打开,看到了纸里面夹的金属,不料,连接的引线脱开了,氖管掉到了地上,“嘭”的一声,炸裂了。

安妮懊悔地看着爸爸说:“哎呀,没有拿住,掉下去,摔烂了。”说着就弯腰下去拣。

“好了,其他的我来拣吧。”爸爸小心翼翼地拣起了细碎的玻璃片,放进垃圾筒里。

这时安妮已经全部打开了,是一条浸润过蜡的纸,对折后夹了两层银白色的纸,然后卷起来做成的。

“爸爸,这是什么材料啊?”安妮拿着薄薄的纸问着。

“是一种金属材料,叫锡,烟盒里面也有,你见过的。”

“哦,电容器原来这么简单呀!”安妮开心地说。

一个小小的,在解剖启动器的过程中,安妮学得了知识,还获得了很多乐趣。

让孩子玩得“野一点儿”

刘女士生怕儿子强强遇到一点儿危险,她经常叮嘱强强:别玩儿火,别碰电,别自己用煤气做饭,要洗澡时先跟妈妈说,妈妈来给你开热水器。

直到强强上了中学,个子比刘女士高出一头了,要洗澡时还要对刘女士喊:“我要洗澡了,您给我开热水器吧。”

强强的爸爸一直很反对这种做法——这样过细的呵护,只能使强强缺乏必要的生存能力。可刘女士却不以为然地说:“孩子像小苗,当然要关怀备至。依我看,做那些危险的事,不仅不能培养他的生存能力,还会威胁他的生存呢!”

强强的爸爸说:“你讲得不对,古今中外的英雄,没有哪个小时候是在‘温室’里长大的,他们都是历经风吹雨打长大的。”

“我可不想让我们的儿子将来成为英雄,英雄都得打打杀杀的,那样太危险。我们的儿子将来要当比尔·盖茨。”刘女士说。

强强的爸爸说:“比尔·盖茨上学时也很淘气,最喜欢的运动是单脚跳过垃圾箱,或是立定跳过长凳子。如果那时他是个循规蹈矩的老实孩子,他绝不可能创造微软公司的奇迹。”

“那我不管。我就这一个儿子,反正危险的事我是坚决不让他做。学学电脑、看看电视多好,既增长知识,又陶冶性情,我也放心。”刘女士说。

最终,强强成了一个戴眼镜的小胖子,各项体育运动都不擅长,体质也差,以至于他考中学时,因为体育测试不及格而无缘一所重点中学。

强强很爱听爸爸讲小时候在农村淘气的故事。有时,强强会指着爸爸身上的伤疤问:“爸爸,您胳膊上的口子是怎么弄的?”

爸爸回答:“这是我爬树掏鸟窝时被树杈划的。”

“这腿上的疤是怎么搞的?”

“这是我到河里练扎猛子时,撞到石头上弄伤的。”

刘女士在一边惋惜地说:“看看,玩儿危险游戏有什么好处?”

强强却羡慕地说:“爸爸,我真想跟您到农村老家去看看,也玩玩当年您玩过的游戏。”

刘女士嗔怪说:“你爸爸小时候像个野孩子,你也要当野孩子吗?”

刘女士依然是我行我素。不过后来出的一次意外,使强强的爸爸下定决心要把儿子重新塑造成一个“野一点儿”的男孩子。

那是强强初三放暑假的时候,强强和爸爸到乡下参加亲戚的婚礼。

回来的时候,途经一条大河,司机酒后驾车,竟把车一头开进了河里。车上十几位乡亲纷纷从车中逃出,朝岸边游去。强强的爸爸也赶忙招呼着强强一起逃生。

可强强不会游泳,于是爸爸只好奋力拖着他游到岸边。等到了岸上,强强早已经被水淹得昏死过去。不过由于抢救及时,强强脱离了生命危险。

从这以后,刘女士的态度开始有了转变。

于是,强强的爸爸开始有意识地锻炼强强的生存能力。在家里用火、用电,都让他自己动手,还带他去学游泳、滑冰、摔跤,到大自然中去捉昆虫、捕麻雀。不久,强强学会了许多“本事”,就连那一身赘肉也练掉了,身手变得矫健起来,肌肉也发达了。

强强高考那天,许多家长都是亲自送孩子去考场。刘女士问强强:“需要我们陪你去吗?”

强强跨上山地车,坚决地说:“不,我不想被同学们笑话!”

强强“嗖”地骑车飞去,留下一个“狂野”而自信的背影。

有一位非常成功的教授说:“我小时候家教很严,妈妈常常不许我这样不许我那样。而暑假到了乡下奶奶家,虽然没有棒冰吃,没有电风扇吹,但我们可以下河摸鱼、可以上树采果,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因此感到特别快乐,每年很早就盼着放假去乡下。”

从出生开始,孩子就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好奇心驱使他们不断地去探索周围的世界,运用感觉器官去认识周围的世界。

对于孩子来说,自由的才是快乐的,要让孩子感到快乐,就要注意给孩子的心灵松绑。

有些家长认为给孩子吃好穿好玩好,事事包办样样满足,孩子就应该感到快乐幸福。其实并非如此,因为孩子也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他天性喜欢探索、喜欢自由,只有满足孩子的这些心理愿望和需求,使孩子的心灵处于放松自由的状态,才能让孩子真正感受到充实与快乐。过多的限制只会压抑孩子的心理,使孩子处在沮丧、焦虑、害怕受惩罚的消极情绪状态之中。

快乐有许多窗口。比如某个孩子可能因为错过了他喜欢的动画节目而整个晚上都不高兴;另一个孩子则兴趣较广泛,看不成动画节目,他就改为看书或玩游戏,也同样自得其乐。任何方面的兴趣都是可以培养出来的,家长可以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方式,如让孩子经常和小伙伴玩,帮助家长干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利用假日带着孩子去郊外、河畔,去图书馆看看书,去练习书法,去学习画画……孩子的见识广了,兴趣多了,快乐自然也就多了。

父母不要禁止孩子对外在世界的探索,因为这是他们认识外在世界的方式,但是要经常留意孩子的行为,见到孩子的行为可能导致危险,就应立即制止。

建议一:给孩子一片“破坏”的天空。

有些好奇的孩子喜欢把家中的东西拆开来探究,而父母将之视为“不务正业”,当然少不了一顿责骂,长此以往,孩子的创造性便渐渐消失了。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说过:善于创造的人,往往具有一个奔驰的脑筋。给孩子一片“破坏”的天空,孩子的“破坏”失去的只是可估量的价值,而得到的却是孩子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思考、创造和智慧。

孩子的一举一动都蕴含着创造力,尽管它只是雏形,却又是伟大的。

建议二:要尊重孩子的意愿。

有些事情大人觉得没意思,孩子却很喜欢,大人认为孩子会喜欢的东西,小孩得到了却并不高兴。有的父母给孩子买很贵的玩具,孩子却宁愿玩水、玩泥巴、捉迷藏、过家家。所以,我们不要总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孩子,要让孩子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情。

建议三:孩子的创造力需要父母去发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见到:有的儿童拿起一支铅笔就可以给布娃娃打针,能把一块没有颜色的木头当做一匹马,用一团粘土可以塑造出小白兔;有的儿童可以把积木搭成熊猫妈妈的房子,可以画出在月亮上荡秋千的图画;有的儿童看见“~”这样的符号,可以想象出波浪、河水、绳子、蚯蚓、枕头套的边、蝌蚪的尾巴、鞭子等;有的儿童在讲故事时,可以将几个毫无联系的故事人物及情节揉在一起讲得津津有味……这些在成人眼里看来似乎没有什么意义,但认真分析却不难发现,就儿童自身而言,它们确实具有了新颖的独特性,即多多少少包含了创造的成分。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将它们视为真正创造力的雏形,一定要给予孩子鼓励和表扬。

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性活动是提供新颖的、自创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活动。新机器的发明、新概念、新理论的提出,新的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出现等等,都属创造活动。需要记住,创造是一种探索活动,并没有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步骤。并且在创造的过程中,只运用以前的经验和现成的答案是不行的。

如果孩子提出一些听起来怪诞的问题,父母一定要慎重对待,说不定,它还是一个伟大发明的前奏呢。

建议四:给孩子预备一个合适的环境。

随着人们生活水不平的不提高,各种装潢设施,高档设备已经进入了许多家庭,那清亮幽雅的摆设,豪华气派的地毯……但如此一来,做父母的再也不允许孩子在家里“折腾”了。床上不让爬,沙发不让随便坐,电器不许动,结果是处处“戒备森严”。这样做,大大影响了孩子的个性发展,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不利。所以,年轻父母在建设美丽居室时,一定要给孩子留有玩的空间,提供适合孩子尺寸的家具及玩具,让他发泄精力和发挥心智能力,只有这样,孩子才会觉得自由自在,才能健康成长。

年轻的妈妈,或许会因为居住条件差,不能给小宝宝留下一块小天地而叹息,但只要确实心存该想法,就一定会想到解决办法的。有这样一位母亲,她的孩子特别爱“涂鸦”,但她苦于条件限制,一直未找到让孩子尽心“涂鸦”的空间,后来她灵机一动,在墙壁上贴上白瓷砖,然后告诉孩子可以在这墙壁上任意用水彩笔画画,画完可以用湿布抹掉。从此,这墙壁就成了孩子绘画的天地。所以,只要诚心去发现、创造,孩子就会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

迈克尔教授指出:“通过青少年的思想和双手布置的环境,可使他对环境中的事物更加认识,也更加爱护。”属于孩子自己的空间,最好让孩子加入到设计与布置中来。床怎么放,小家具怎么摆,玩具怎么摆,小人书放在哪里,墙面如何布置,这些都更能提高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使孩子有改变环境的成功感和责任感;也有助于对孩子进行爱惜劳动成果的教育。

有的父母认为,如让孩子参与设计、布置,那么这个空间将会一团糟。但请记住,那只是父母的感觉,而活动空间的布置是依据孩子自己的兴趣及活动需要来进行的。

给孩子一个单独的活动空间,孩子方能自由自在地健康成长;让孩子参与活动空间的设计安排,方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建议五:对于孩子因生活经验不成熟而造成的过失性错误,家长不仅不应责罚,还应教导孩子如何判断,怎样做。

青少年求知欲强,好奇好动,总愿意摸摸这,碰碰那,这难免闯祸,造成一些过失性错误行为。例如孩子想研究研究为什么收音机里没有人却能说话、唱歌,为什么闹钟会滴答响,结果大拆大卸,把好好的收音机、闹钟弄坏了。这种情况下父母不能轻率处理,要积极帮助孩子从错误或失败中寻找创造的火花,如果给以简单的否定或者粗暴的体罚,就会挫伤孩子的求知积极性。

以上一些过失错误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经验的丰富而逐渐消失,而对孩子所犯一些故意的破坏性错误,家长则应采取十分认真而严肃的态度。无论是心理宣泄性错误,还是明知故犯性错误,尤其是在第一次犯错误后,孩子一般都具有恐惧和后悔的心理。因此做父母的不要再加重孩子的恐惧感,在询问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耐心、冷静,使他们从父母的言语、行动中感觉到由于自己做错了事,在父母的心上已引起了从来未有过的重视和关切。这样就抓住了孩子的后悔心理,能促使他进一步加深对错误的认识,产生极其痛恨自己错误行为的感情。

孩子犯了错误,家长要像对待生病孩子那样热情关照,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和勇气去改正错误,切不可冷淡。冷淡会使孩子感到孤独和自卑,不利于孩子改正错误。父母要与他们共同商量改正错误的措施,不要主观地规定几条,命令孩子照着做,这样把孩子摆在被动的地位,效果往往不好;应当与孩子商定切实可行的改正错误的具体措施。家长与孩子商量,孩子感到自己受到尊重,会从内心里产生一种自觉改正错误的力量,并付诸行动。

建议六:相信孩子的能力。

孩子年龄虽小,但仍然有勇气进行各种尝试,学习各种方法,以使自己适应并融入这个世界中。但是在这个时候,父母往往无意之中给孩子设置了许多障碍,而不是帮助他们。这样做的根本原因是父母不相信孩子的能力。父母的每一句话,像“你怎么把房间搞得这么乱”,“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这类活,都会向孩子们显示他们是多么的无能,是多么的缺乏经验。

父母这么做会使孩子慢慢地失去信心,失去自己努力去探索、去追求、去锻炼自己的自觉性,忘记只有通过各种锻炼和闯荡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有的父母还认为孩子只有到了某种年龄,才能做某种事情,否则的话,他就是太小,太缺乏能力,不能做这类事情。往往孩子在那个时刻可以做得很好,但是父母却人为地推迟了他学会本领的时间。而且最关键的是这种做法,会使孩子失去自信,怀疑自己的能力,减弱他们的进取心。这种消极影响将会对孩子的一生起到负面作用。

要鼓励孩子,最重要的两条是:

第一,不要讽刺他们,使他们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

第二,不要过分地赞扬他们,以免产生骄傲情绪。

建议七:出格的孩子别贯着他。

有的孩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爬桌子、上箱子,喝洗发水,在大街上追打小狗等。活泼的孩子生命力旺盛,但并不一定很合群。他不愿意老老实实地呆在父母身旁,而喜欢自己到处乱跑。

对于特别活跃的孩子,应该给他一点小小的教训,使他从中学到一些东西;如果太溺爱,完全顺着他的性子,那么他成人以后可能会无所顾忌,不知天高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