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红墙见证录(二)
31982800000004

第4章 周恩来仍在努力反冒进

反冒进的工作,在6月的人大之后仍继续着。(参考力平所著《开国总理周恩来》书中《实事求是与反冒进》一章,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这是最后一个阶段的反冒进,主要是围绕着1957年的国民经济计划和预算进行的。编制1957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是1956年7月开始的。那时,国家计委管长期计划,刚成立的经委管年度计划。经委是不赞成冒进的,然而各部、各省市自治区报上来的指标还是偏高。报的基本建设投资指标共计243亿元,比1956年的140亿元多了103亿元。1956年的计划已经“冒”了,1957年不能再“冒”了。经委一开始就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是主张高些的,认为压到150亿元就可以了;一种是认为150亿元太高了,主张压到100亿元。在薄一波拍板时定为125亿元,各种意见相持不下,只好报周恩来和陈云了。

周总理的意见是:1957年基本建设投资压到150亿还不行,而应明显低于1956年的实际水平。他强调,把过高的投资额压下来,是1957年全部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投资总规模下不来,过高的积累率就下不来,预算会继续出现赤字,物资供应缺口会继续存在甚至扩大。

根据周恩来和陈云的意见,经委最后定案为110亿元。

对此,周恩来还是不放心。在10月20日到11月9日党的八届二中全会开会前夕,他一连开了10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检查1956年计划执行情况,研究1957年的主要控制指标。在11月9日的会上,他说我们国家很大,很落后,人口多,要建设,又要注意人民生活,现在的速度已经是很了不起了。陈云提出:“宁愿慢一点,慢个一年两年,到三个五年计划,每个五年计划慢一年。稳当一点,就是说右倾一点。右倾一点比‘左’倾一点好。”

周恩来纠正道:“这不发生‘左’倾、右倾的问题。不像政治方面,‘左’了就盲动,右了就投降。”

11月10日,党的八届二中全会开会。当刘少奇联系波、匈事件教训,说:“我们应该注意把工业建设速度放在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什么叫稳妥可靠?就是群众总不能‘上马路’,还高兴,还能保持群众的那种热情。”报告结尾时,他专门引用了上述周恩来、陈云关于“左”倾、右倾的谈话,说:“究竟是‘左’倾一点好,还是右倾一点好?”

毛泽东对此有看法,脱口而出:“看是什么右。”

刘少奇解释:“是快慢的右。”

毛泽东:“这种右可以。”

刘少奇接着说:“对阶级敌人,你右了,人家就进来了,你让,人家就进来了,那个就让不得,那个右是不许犯的,快一点慢一点不是失掉立场问题。昨天有一位同志讲,慢一点,右一点,还有回旋余地;过了一点,左了一点,回旋余地就很少了。”

周恩来也联系波、匈事件的教训,谈1957年的建设方针:“毛主席近几个月常说,既要重工业,又要人民。我们搞工业化,搞社会主义,就是为人民谋长远利益。你不关心人民的利益,让人民过分地束紧了裤带,重工业搞起来还得停。东欧的教训值得我们注意……八大前设想的远景计划:1967年生产3000万吨钢,1万亿斤粮食,现在看来不可能实现,我们的步子可以放慢点;八大建议的一些指标,如果综合平衡起来有困难,算不上去,可以修改;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也是建议,而且还是一个草案,在执行中如果跟不上增,不要勉强,实际上某些数字已经勾掉了……今年生产建设成绩很大,但有些方面‘冒’了。因为今年‘冒’了,明年的计划安排就非常困难。‘冒’了就要收缩一下,使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不然站不稳,就会影响我们的货币、物价、劳动工资等各方面。应该意识到,不要使中国也发生‘波兹南’,几万人或者几十万人站在街上请愿,那问题就大了……”

毛泽东在小组会上提出7条,想用来挡“水”,挡一挡反冒进之水。他在大会发言时仍然坚持:“现在还看不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830项有什么根本性的错误,包括今年预算中用得不当的20亿到30亿在内。前进不是突然进,而是波浪式地前进。有退有进,但主要还是进。要保护干部同人民的积极性,不要在他们头上泼冷水……”毛泽东对这次会议反冒进的主题是有不同意见的,但当时没有提出批评,而且还同意1957年实行“保证重点、适当收缩”的方针。后来毛泽东把这次全会说成是反冒进的“集中表现”。

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之后,反冒进仍在继续。

关于预算,1957年1月,周恩来出访巴基斯坦,陈云到机场送行回来,就打电话给薄一波说:总理上飞机时同我讲了三次,要我转告你,基建投资不能超过100亿。因陈云的上海口音较重,薄一波听成了110亿,后来就按这个数作了决定。

由于周恩来等人的坚持,1956年反了冒进,1957年的经济建设全面发展,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效益最好的年份之一。但毛泽东对这一年的发展速度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