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新健康生活(下)
31988300000033

第33章 如何四季调神

“四气调神”是《黄帝内经·素问》第二篇的篇名,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意是:人要顺应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变化,调摄精神活动,以适合自然界生、长、化、收、藏的规律,从而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外在环境对人体影响的一个主要方面,而精神意识则是人体内在脏器活动的主宰。内在脏器的活动,必须与外在环境统一协调,才能保持身体健康。那么,究竟怎样做才能使自己的精神活动适应春、夏、秋、冬四季的气候变化呢?

一、春季养神

《黄帝内经》早就明确指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这是指在春天的三个月是如何调神的具体方法,意思是春天的三个月是自然界万物推陈出新的季节,此时自然界生机勃勃,万物欣欣向荣,人们又如何养生呢?具体到精神上,一定要使自己的情志生机盎然。在春天只能让情志生发,切不可扼杀;只有助其畅达,而不能剥夺。只能赏心怡情,绝不可抑制摧残;这样做才能使情志与养生之气相适应。

那么,又怎样“以使志生”呢?这里的关键是要精神愉快,而要精神愉快,必须遇事戒怒。因为怒不仅伤肝,还伤心、伤胃、伤脑,从而导致各种疾病。在《老老恒言》中这样说:“人借气以充身,故平日在善养,所忌最是怒,怒气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是以伤我身。”

二、夏季养神

在炎热的夏季里,人们应当如何保养好精神呢?关于这一点,《黄帝内经》里明确指出:“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季之应养长之道也。”意思是说,人们在夏天要使精神像含苞待放的花一样秀美。并切忌发怒,使机体的气机宣畅,通泄自如,情绪外向,呈现出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这就是适应夏季的养生之道。

在精神调养上,祖国医学认为“冬季要藏”,“春季要生”,而夏季则要放,即精神要充沛、饱满,情绪外向。因为只有神气充足则人体的机能旺盛而协调,若神气涣散则人体的一切机能就会遭到破坏,正如《医书》里指出的:“善摄生者,不劳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祸患何由而致也。”但夏日炎炎,往往令人心烦,而烦则更热。故宁心静神尤为重要,正如丘处机所说:“夏三月,欲安其神者”,应“澄和心神,外绝声色,内薄滋味,可以居高,朗远眺望,早卧早起,无厌于日,顺于正阳,以消暑气”。他还强调说,为了避免暑热,不仅宜在“虚堂、水亭、木阳等洁净而空敞之处纳凉,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此说极有见地,心静自然凉也。古有歌云:“避暑有要法,不在泉石间,宁心无一事,便到清凉山。”

静何以制暑?众所周知,在气温高、湿度大的环境中,人们之所以感到闷热,从生理学角度上看,主要是人体各种生理活动所产生多余的热,不能及时有效地向外散发,从而导致太多的热积累在体内,此时若进入气温较低的空调房间(降低环境温度),或开动风扇(加快汗液蒸发)便会感到凉爽,这些措施是以加快散热过程以达到制暑的目的。

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减少体内产热方面着手。我们知道,人体各种新陈代谢和肌肉运动都伴有热的产生。例如当躺倒在床肌肉不参加活动时,基础代谢所产生的热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每分钟只有0.652千卡。而踢足球肌肉强力收缩时,此数值会增至5.965千卡。除基础代谢,肌肉活动产热外,某些情绪状态如高兴、悲伤、激动、愤怒等,也会导致腺体分泌增强,心率加快等生理情况的改变,从而加快产热过程。反之,平静的心态则可以减少体内热的产生,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就是这个道理。由此可见,以静制暑是有其生理学依据,不但适用于老年人,其他年龄组也适用。

此外,《黄帝内经》里指出:“南方生热,热生火。”而火热主夏,内应于心,心主血,藏神,为君主之官。七情过极皆可伤心,致使心神不安,如《黄帝内经》里说:“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五脏六腑皆摇。”这里一方面说明了不正常的情志皆可损伤心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说明了若心的功能受到影响,可影响人的一切机能活动。在这个意义上说,夏季养神就显得极为重要。

尤其是夏季暑气当令,烈日酷暑,腠理开泄,汗液外泄,而汗为心之液,心气最易耗伤,即中医所谓“壮火食气”,也正因为“暑易入心”而“心主神志”,从而产生许多精神方面的症状,如心烦,谵语,神昏等;中暑之病人,不少人可陷入昏迷状态,此时宜用针灸或手压“人中”穴(位于鼻唇沟上1/3交界处),“十宣”穴(位于两手十指尖端处),针刺放血。

若是在长夏,天气以温热为主,表现为气温高,无风,早晚温度变化不明显,这种天气易使人感到心胸憋闷,产生焦躁和厌烦情绪,易诱发精神病。

综上所述,人的精神活动与心的功能密切相关。平静时,心脏跳动平稳;激动时,心脏跳动加快,这是由于“心藏脉主神”的结果。脉,就是血脉,血液;心主神明,神志,是通过它营运血液的作用来实现的;血脉充盈,则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精神旺盛;血脉亏损,心血不足,则常常会导致失眠、多梦、健忘、眩晕以致精神不振等。因此,夏季精神养生的前提是要保证“心主血脉”的正常进行,关于这一点,这里就不多说了。

三、秋季养神

宋代大养生家陈直说:“秋时凄风惨雨,老人多动伤感,若颜色不乐,便须多方诱说,使役其心神,则忘其秋思。”所谓凄风惨雨,是形容在秋风扫落叶之后,当人们身临草枯叶落、花木凋零的深秋之时,此时霜降已至,自然界的秋风、秋雨常令人出现秋愁。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常易在他们心中引起萧条、凄凉、垂暮之感,勾起忧郁的心绪。我国文学名著《红楼梦》中曹雪芹也有“已觉秋窗愁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的动人诗句,还有“秋风秋雨愁煞人……”缘何秋风秋雨愁煞人呢?

医学研究证明,在人的大脑中,有个松果体的腺体,分泌一种“褪黑激素”。这种激素能诱人入睡,还可以使人消沉抑郁,而阳光则使褪黑素分泌量减少。反之,秋凉以后,常常是阴沉沉的天气,阳光少而且弱,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相对增多。此外,“褪黑素”还有调节人体内其他激素(如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作用。这样,使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受到抑制,生理浓度相对降低,而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等又是唤起细胞工作的激素,它们如相对减少,就使细胞“瘫痪懒散”,人们也因此而情绪低沉,多愁善感了。

由上可知,秋天的“秋风秋雨”易引起人们的情绪低落。那么,怎样克服这种情况呢?第一,要让阳光围绕着你,在工作场所,要争取照明充分;第二,当情绪不好时,最好的方法是转移一下注意力,去参加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散步等,或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用肌肉的紧张去消除精神的紧张,这是因为运动能改善不良情绪,使人精神愉快。有条件的最好去旅游,去游山玩水,因为临水使人开朗,游山使人幽静,泛舟水中,怡然自得,攀山登岩,砺烁意志。

根据祖国医学“天人相应”的理论,《黄帝内经》里曾明确指出了秋天精神调神的具体原则,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意思是说,在秋天里,人们一定要保持精神上的安宁,只有这样才能减缓萧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还要注意不断地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并不使神志外驱,以保肺之清萧之气,这就是顺应秋季季节特点,在精神上养收的方法。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秋天精神调养的原则,即要做到清静养神,而要达到这一点,办法是尽量排除杂念,以达到心境宁静状态。

四、冬季养神

严寒的冬季,朔风凛冽,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自然界的蛰虫伏藏,用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以便为来春生机勃发做好准备。人体的阴阳消长代谢也处于相对缓慢的水平,成形胜于化气,因此,冬季养生,要着眼于“藏”。具体到人体的精神活动,又如何藏呢?《黄帝内经》里早已明确指出:“冬三月,此为闭藏……使志若休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意思是说,人们在冬季要保持精神安静,要想办法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最好能做到含而不露,好像把个人的隐私秘而不宣,又如得到渴望之珍品那样满足,其中心思想是:在冬季人们要把神藏于内,不要暴露于外,这正和夏日里调养精神的方法———“使华英成秀”截然相反。

祖国医学强调“神藏于内”,是有积极意义的,尤其是在激烈竞争的今天,更有其重要价值。这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躁则消亡,静则神藏。”由此可见,不仅冬季要做到精神安静,神要藏于内,即使春、夏、秋三季也需要神藏,只是程度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