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陶乐县志
31988900000010

第10章 人口状况

第一节 人口发展

陶乐县南水洞沟出土的旧石器与高仁镇泉子湾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证明早在3万年到5000年前县境已有人类繁衍生息。夏、商、周、春秋、战国时境地为北方游牧之地,生活着少数民族戎狄部落游牧民。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为了防止匈奴侵扰,稳定西北地区的安全,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收河南地”(包括县境),在境南设置军事城障“浑怀障”,迁移中原人口。秦二世元年(前209 年),中原战乱,境地复为匈奴所控制,中原人口相继离去。西汉元朔二年(前127年),汉武帝遣卫青击匈奴,收复“河南地”,复修缮所秦筑“浑怀障”设浑怀都尉治之。北魏太和元年(477 年),境地南部迁徙山东移民10 万余,在秦筑“浑怀障”古址置历城君建安县。为县境中原大规模移民的最早记载。北周宣政二年(579年)破陈,迁移江淮一带人口于灵州(包括境地南部)。“安史之乱”前后吐蕃、回纥等民族陆续移迁县境。五代时期(907~960 年),党项羌开始进入境地。至北宋初(960年)后,灵州(包括县境南部)民户“蕃汉相杂”。

宋天圣二年(1024年),西夏党项在省嵬山下(今红崖子乡境)修筑防御诸蕃军城省嵬城,仍有“入蕃”部落居住。元、明、清时境地均为蒙古部落控制,为蒙古等少数民族游牧区。清朝末年,清政府在境地实行“放荒招垦”屯垦戍边政策,招来周边地区大量移民,开渠种地,发展畜牧业。

民国三十三年(1944 年),绥远省沃野设治局登记境内共有2075 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全县共有828户4004人,其中男2141人,女1863人。

1949年10 月15 日,陶乐县人民政府成立,全县人口为4157 人。1949 年城镇人口为349人,1969年发展到1046人,到1981年城镇人口增加到2136人。

第二节 自然变动

一、出生

1950~1985年共出生人口为13309人,占同期人口增长总数的88畅95%,年均出生380人。1958年人口出生最多,为569 人,1961 年人口出生最少,为93 人。县境经历两次生育高峰,第一次为1950~1954年,人口出生率在40‰以上,其中1954 年高达52畅51‰,为历史最高值;第二次为1962~1975年,人口出生率在30‰~50‰之间。1976年为32畅29‰,人口出生率开始逐年下降,至1985年下降至11畅68‰。1986~2001 年共出生人口5519人,占同期人口增长总数的47畅49%。年均出生344畅93人,1996年出生率最高,为18畅1‰;1998年出生率最低,为17畅49‰。2002年全县出生361人。2003年,全县出生930人。

二、死亡

1950~1985年全县共死亡3060 人,年均死亡87 人。死亡最低的年份分别是1959 年,死亡259人,死亡人数最少的年份分别是1955 年、1962 年,年均死亡45 人。1950~1952 年人口死亡率在20‰以上,1952 年死亡率最高达23畅57‰,1953~1985 年人口死亡率逐年下降,最高年份分别是 1953 年的 19畅33‰、1959 年的 16畅18‰,1958 年、1964 年分别为13畅94‰、13畅37‰,其余年份均在10‰以下,最低年份1980年为3畅32‰。1986~2001年,全县死亡总人口为1378人。最高年份为1994年死亡率为5畅46‰,2001 年为最低年份死亡率为1畅14‰。

全县死亡人口中,60岁以上比例最高,为43畅90‰;15~59岁,为35畅7‰;0~14岁最低,为20畅4‰;女婴死亡率占0~4岁死亡人口的72畅2%。全县80岁以上人口5人,占总人口的1畅36‰,最高年龄为87岁,平均预期寿命为63畅94岁,其中男64畅10岁,女62畅92岁。

2002年全县死亡34人,2003年全县死亡161人。

第三节 机械变动

移民的迁入迁出,是县境人口变动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外地干部的调入、调出,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及随军家属的迁入迁出。1949~1985 年,县境迁入总人口为15007人,其中人口迁入较多的年份是1953 年,迁入556 人。1955 年迁入3081 人,1956 年迁入1340人,1957 年迁入3711 人。1958 年迁入人口达7415 人,1959 年迁入416 人,1965年迁入508人,1969年迁入570人,1976 年迁入1898 人,1977 年迁入1300 人,1978 年迁入900人,1979年迁入959人,1980年迁入1056人,1985年迁入512 人,2001 年月牙湖海源移民迁入6741人。移民人口来源主要有1954年4月安置北京移民147人,惠农县移民86人,1955~1956年安置陕西移民972人,1958年安置河南移民2526人,1959年安置浙江支宁青年112人。1986~2001年大规模安置移民主要是海源县吊庄移民。1950年调入43人,1964年后迁入人口中50%属随迁家属。军队转业干部的安置和随迁家属占迁入人口的比例很小,20世纪90年代有少量外县分配至陶乐的大中专毕业生迁入。1963~1974年,人口迁出发展平衡,最多迁出341 人,最少迁出80 人。1957~1985 年人口迁出逐年上升,1980 年人口迁出最高达1010人,1983年人口迁出最低为379人。1986~1991年共迁出人口3853人。其中,1987年最高达1138人,1991年最低为428人。1998~2001年共迁出人口1534人。

2002年,全县省内迁入208 人,省外迁入129 人,迁往省内 251 人,迁往省外 75 人。2003年,全县省内迁入1804人,省外迁入157人,迁往省内1655人,迁往省外9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