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陶乐县志
31988900000018

第18章 水产

第一节 人工养殖

1970年陶乐县捕捞队成立,1974 年国营渔场成立,1976 年渔业移交县农业局管理。1979年县水产站成立,1980年由商业局管理,1991~2001 年由县农业局管理。县水产站自成立至20世纪90年代,主要以组织渔业生产、水产技术推广为主。2000年起县水产站作为渔业行政管理部门和渔业技术部门。

县境内沟渠纵横,池塘、湖泊、滩涂星罗棋布,水质条件良好,天然饵料丰富,水温、空氧和营养盐含量等均适宜鱼类生长。黄河水主要离子量平均值为440毫克/升,pH值在7畅4~8畅4之间,是渔业的主要水源。池塘水含盐量及氧化物比较高,pH值在8畅0~9畅5 左右,只要勤注新水,均适宜养鱼。

1985年全县养殖面积29公顷,水产品总产量为7 吨,1990年养殖面积28 公顷,水产品总产量20畅90吨,到1995年养殖面积18公顷,水产品产量26畅10 吨,2000年养殖面积27公顷,水产品达到51吨。2001年共调入夏花16 万尾,较上年增加夏花5畅5 万尾,完成水产品产量62吨,2002年共调入夏花53万尾,其中鲤鱼18万尾、花白鲢15万尾、草鱼20万尾,水产品总产量162吨。2003年共落实池塘套养大口鲶、黄河鲶鱼养殖技术23 公顷,实施绿色健康养殖技术30公顷,全县养殖面积57公顷。其中精养面积34 公顷,水产品总产154 吨,水产品品种22种。

第二节 黄河捕捞

县境黄河段渔业资源丰富,盛产鲤鱼、鲶鱼、北方铜鱼(俗称鸽子鱼)、长须铜鱼、鲫鱼、雅罗鱼、赤眼鳟等20多种鱼类,是黄河传统经济鱼类主要产区。20世纪60~70年代黄河鱼类资源丰富,垂钓每人每天最高可达50 公斤左右(20 副鱼钩)。1976 年秋,黄河上游暴雨,黄河水混浊,黄河水面密集漂浮着各种鱼类,捕捞到最大个体鲶鱼为24 斤、鲤鱼为18斤,沙滩地捕捉甲鱼(鳖)重达30斤(背甲直径约50 厘米),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北方铜鱼(俗称鸽子鱼),最大垂钓捕捞达4斤左右,体长50~60厘米。甲鱼在黄河水域大量生存,每年春季4~5月份甲鱼在黄河漫滩沙地产卵,每穴多达30只卵,6 月一遇黄河涨潮河边淤积大量芦根,直径5~10厘米的甲鱼爬浮在芦根上,最多时每平方米多达20~50 只。通往黄河的排水沟、积水坑常见到碗口大小的甲鱼。鲤鱼、鲫鱼、鲶鱼于黄河扬水干支渠积水坑、稻田大量存活。20世纪80年代初,黄河鱼类资源逐年减少,至20 世纪90 年代黄河小型机船渔网捕捞每天也只能捕捞10多斤左右,常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之说,甚至几天也打不到一条鱼。2001年,全县拥有捕捞户78户,渔业人员150人,捕捞渔船60艘,捕捞年产量23 吨。20 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水域污染日趋严重,捕捞强度不断增大,一些特有的珍贵鱼类品种,如北方铜鱼、甲鱼、大鲵等濒临灭绝,黄河鲤、黄河鲶、赤眼鳟等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鱼类资源急剧减少,种群退化。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从2003年起对黄河宁夏段每年实行为期3个月(5月1日~7月31日)的休渔制度,并发布了枟黄河宁夏段休渔通知枠。

2002年,全县水域捕捞鱼类23吨,其中捕捞黄河鲤鱼15吨。

第三节 鱼病防治

陶乐县鱼类常见病主要有水霉病、打印病、烂鳃病、细菌性肠炎、白皮病、赤皮病、锚头鳋、涤虫、龙虱、车轮虫、指环虫、水蜈蚣等。

水鸟、水老鼠和水质污染、缺气等也给渔业造成危害。用于鱼病防治的药物有氯霉素、磺胺类药物、土霉素、敌百虫、硫酸铜、硫酸亚铁、氯杀灵等,渔户发现鱼病对症治疗,主要采取预防的办法控制鱼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