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陶乐县志
31988900000048

第48章 中共陶乐县委

第一节 党的早期活动

1937年春,中共中央西北少数民族工作委员会派李向甫(陕北绥德人)来境地(绥远省设治局)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李向甫住在高仁镇一贫苦农民家中,以经商为掩护,搜集国民党有关情报。

1938年,中共宁夏工委负责人杨一木在黄渠桥小学任教期间,组织学生歌咏演出队来境地演出,宣传抗日救国活动,人民群众开始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1940年,宁夏地下党组织受到破坏。

1941年,陶乐地下党组织活动被迫转移至三段地。

1945年夏,中共三段地分工委负责人王延介绍李双双加入中国共产党。党组织派李双双从事党的地下活动,以贩卖土碱为掩护,来往于陶乐、吴忠堡、永宁王太堡等地,搜集国民党军政情报。1946年,在陶乐发展李如英、王万英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 年马鸿逵部占领“三边”,三段地党组织被破坏,党的地下工作被迫转移,中共三段地分工委派李双双前往陶乐开展党的地下活动,建立陶乐地下党支部。1947 年5 月27 日,国民党伊南边防司令部查缉李双双,言称“共产党三段地工委情报科长赵会山部下人员李双双(原籍陶乐县,1943 年加入共产党)以经商作掩护,来往于吴忠堡、陶乐县、王太堡一带,刺探我军政消息及国民军肃清‘三边’,蔽匿家乡”。命民国陶乐县长娄渊亭查缉李双双,娄渊亭批签“遵照查缉”,命令乡长李生俊、保长陈光先查缉李双双,6月19日李双双被逮捕杀害。

1947年春,中共内蒙古伊西工委派中共党员康善积(陕北人)前往陶乐以经商作掩护,在民国陶乐县政府保安大队长白凤隆避护下,搜集国民党军政情报,报告伊西工委。由于国民党当局对中共活动查缉严密,1948年年底,康善积返回陕西。

1949年9月25日,陶乐解放。10月21日,中共宁夏省委员会批准,中共陶乐县委员会由张文厚、闫广仁、乔世英、刘世臣、田忠、李新堂6 人组成,常委会由张文厚、闫广仁、乔世英、刘世臣4人组成,张文厚任书记。10月25日中共陶乐县委员会正式成立。

第二节 县委机构沿革

一、县委隶属

1949年10月25日,中共陶乐县委员会成立、隶属中共宁夏省委员会。

1954年9月,中共陶乐县委员会隶属中共甘肃省银川地区委员会。1958年10月,隶属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1972年4月隶属中共石嘴山市委员会。

二、县委机构

1949年10月25日,中共陶乐县委员会设秘书室、组织部、宣传部。

1950年2月,成立中共陶乐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1955 年8 月,成立中共陶乐县监察委员会。1966年,“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纪委、监委瘫痪,1967年机构被撤销。

1954~1959 年先后设立了农业生产合作部、财贸部、文教部、工交部、县党校。1959 年财贸部撤销,合作部、工交部、文教部等合并到有关部门。

1959年12月,中共陶乐县委员会设书记处,1963年12月书记处撤销。

1960年1月,县委秘书室改为县委办公室。1960 年10 月,实行一县一社制,成立党的陶乐县联社党委。1968年3月,成立陶乐县革命委员会,实行党政一元化领导,分设办公室、政治处、保卫处、生产处。1973 年8 月撤销保卫处、政治处,恢复陶乐县委组织部、宣传部(统战工作由宣传部分管)。1974年2月5日撤销生产处。1977年1月26日成立农林办公室,1980年11月18日撤销,成立中共陶乐县农村工作部。1978年4月贯彻中纪委、中组部枟关于设立纪律检查委员会有关问题的通知枠,恢复陶乐纪律检查委员会。1981 年1 月23日成立政法委员会。1984年4月恢复县党校,1984年7 月成立老干部局与县委组织部合署办公。1984年改革,将县委8个工作部门(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农工部、政法办公室、信访办公室、机关党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和4个群众团体(妇联、共青团、工会、农会)调整为6个工作部门(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农工部、纪律检查委员会)和3个群众团体(工会、团委、妇联),机构改革后,党群系统编制57人。

1997年,机构改革对县委组成机构进行调整。调整后,县委组成机构有纪律检查委员会、县委办公室(含小康办、档案局)、县委组织部(含机关党委、老干部局)、县委宣传部(含统战部、统战部内设民族宗教事务局、精神文明办)、县委政法办、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第三节 党员代表大会

一、中共陶乐县党员大会

第一次党员大会 1952年8月召开,出席大会党员共32 人,占全体党员的78%。县委书记张文厚作枟关于整党建党的工作报告枠和枟土改复查工作报告枠。

第二次党员大会 1954年2月召开,参加会议党员49人(其中候补党员7人),列席群众代表1人。会议总结了1953年的各项工作,安排了1954年的主要任务,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批判党内资本主义思潮和领导机关中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分散主义等不良倾向和作风,统一思想,团结一致,严守党的纪律,正确贯彻党的总路线和党的方针政策,动员全县人民为实现“一五”计划而努力。大会选举朱生智、王继福、田忠、刘德孝、梁满栋为县委委员,选举王继福、吴占奎为宁夏省党代会代表。

第三次党员大会 1955年8月召开,出席大会党员76 人(其中候补党员13 人)。张正中作枟关于坚决克服骄傲自满情绪,增强党的团结的报告枠,讨论通过了枟陶乐县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枠。会议选举张正中为县委书记、朱世明为副书记,选举朱世明、刘德孝、赵龙、刘廷祥、李毅、陈燕萍、高世昌为县委监察委员会委员,朱世明为书记,刘德孝为副书记。选举朱世明、李兴华、王九维为出席甘肃省银川地委党代会代表。

第四次党员大会 1956年5月召开,参加会议党员代表142人(其中候补党员12 人)。代理书记谷琮作枟关于巩固和发展农业合作社的报告枠,会议讨论和检查了农业合作化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对农业合作化的领导,确保农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会议选举谷琮、朱世明、刘德孝、牛祥、赵彦臣、刘廷祥、武振义、杨炳祯、高世昌为县委委员,李毅、刘文明为候补委员。选举谷琮、朱世明、刘德孝、牛祥、赵彦臣为常委,谷琮为书记,朱世明为副书记。选举县委监察委员会委员8人:刘德孝、李毅、刘廷祥、高世昌、赵彦臣、陈燕萍、陈维新、刘文明,选举常委4人:刘德孝、李毅、刘廷祥、高世昌,刘德孝为书记。选举谷琮为出席甘肃省党代会代表。

二、中共陶乐县党员代表大会

1958年11月~2001年12月,中共陶乐县党员代表大会共召开九次。

第一次党代会 1958年11 月10 日~15 日召开,出席大会代表59 人,占党员总数的18%。王荫森代表县委向大会作工作报告,部署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贯彻落实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朱世明作监察委员会工作报告,传达省党代会会议精神。讨论了第二个五年计划和安排了1958 年的主要工作。会议选举王荫森、朱世明、陈珠、牛祥、武振义、高世昌、李毅、刘文明、王泽民、牛宝兴、张国庆、华芳录、陈燕萍为县委委员,陈维新、乔怀恩、邱栖亭为候补委员,王荫森、朱世明、陈珠、牛祥、武振义为县委常委。选举朱世明、李毅、高世昌、刘文明、牛宝兴、陈燕萍、陈维新为县委监察委员会委员,朱世明为书记。

第二次党代会 1963年12 月16 日~22 日召开,出席会议代表33 人,占党员总数的10%。大会总结上届党代会以来的工作,讨论确定今后的工作任务;学习讨论中共中央枟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枠,认真总结“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听取和审议了云志敏作的枟县委工作报告枠。会议选举云志敏、朱世明、牛宝兴、李应选、刘文明、乔怀恩、张国庆为县委委员,路兆隆、华芳录为候补委员。选举云志敏、朱世明、牛宝兴、李应选为常委,云志敏为县委书记、朱世明为副书记。选举牛宝兴、陈英、唐国珍、雪玉英、李光明为监察委员会委员,牛宝兴当选书记。

第三次党代会 1970年2月17日~20 日召开,出席会议代表69 人,占全县党员总数的16%。施振玺代表县委作工作报告,总结了“文化大革命”以来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经验,全面落实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及党的九大提出的各项战斗任务。会议选举施振玺、郭恩山、王文洲、张文才、牛宝兴、罗学辉、程福寿、施生才、房修平、王寿子、白莲花、孙学文、杨国柱、赵志华为县委委员,唐国珍、任创业为候补委员。全委会选举常委4人,施振玺当选书记、郭恩山为副书记。选举施振玺为出席自治区党代会代表。

第四次党代会 1978 年 2 月1 日~5 日召开,出席会议代表110 人,占党员总数的16%。蔡竹林作枟比先进、赶先进,力争工农业生产全面丰收的报告枠,牛宝兴作枟纪检工作报告枠并讨论通过了相应的决议。会议选举蔡竹林、牛宝兴、杨国柱、孙学文、马秀兰(女)、吴晋国、周德虎、保国栋(回)、李玉奇、程福寿、唐国珍、徐秉文、刘文明、赵志华、王占山为县委委员,季成美、陈希明、白玉孝为候补委员。全委会选举蔡竹林、牛宝兴、杨国柱、孙学文、马秀兰、吴晋国、周德虎、保国栋8 人为县委常委,蔡竹林当选书记,牛宝兴、杨国柱、孙学文为副书记。

第五次党代会 1984年12月25日~28日召开,出席大会代表110人,占全县党员总数的10畅9%。魏益民作枟振奋精神,锐意改革,为建设富裕、文明、幸福的新陶乐而奋斗枠的报告,尹廷杰作枟纪检工作报告枠。会议选举魏益民、王保成、毛鹏若、吴晋国、周富贵、朱来喜、白玉君、

尹廷杰、程福寿、陈文生、刘纪章、金清涛、马锡麟、徐秉文、王金榜、康万寿、赵厚俭、徐凤兰、胡学仁、张文孝、李忠诚为县委委员。全委会选举魏益民、王保成、毛鹏若、吴晋国、周富贵、朱来喜、白玉君为县委常委,魏益民当选书记,王保成、毛鹏若为副书记。选举尹廷杰、王智、徐登云、孔自祥、何国成、陈希明、曹文俊、雷俊杰、祁建贵、徐梅英、王来成为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尹廷杰、王智、王来成、徐登云、孔自祥为常委。尹廷杰当选书记,王智为副书记。会议选举周福贵、魏益民为出席自治区党代会代表。

第六次党代会 1988年6月15日~17日召开,会议应到代表100名,实到代表97 名。杜文辉代表县委作枟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进一步解放思想,为夺取陶乐的改革和经济建设的新胜利而奋斗枠的工作报告。尹廷杰代表县纪律检查委员会作工作报告。会议选举马锡麟、尹廷杰、叶英保、白玉君、刘纪章、刘润德、苏文、杜文辉、杨万祯、杨国柱、吴晋国、何国成、张文孝、陈文生、金清涛、徐凤兰、徐秉文、徐学诗、曹文俊为县委委员。选举雍绍泉、吴孝义为候补委员。选举杜文辉、杨国柱、白玉君、徐秉文、吴晋国、杨万祯、曹文俊为县委常委。杜文辉当选为书记,杨国柱、白玉君、徐秉文当选为副书记。选举尹廷杰、王青山、李生成、徐登荣(暂缺1人)为纪检委常委,尹廷杰当选为书记,王青山为副书记。

第七次党代会 1991年10月20日~23日召开,应到代表120人,实到代表114人。杜

文辉代表县委作枟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为振兴陶乐而奋斗枠的工作报告,尹廷杰代表纪委作工作报告。选举中共陶乐县第七届委员会委员21名:马锡麟、万振兴、王青山、田静、叶英保、吕西祯、杜文辉、何国成、李子超、苏文、吴晋国、张天源、张登平、杨国柱、周进喜、胡学仁、郭英汉、徐凤兰、徐秉文、曹文俊、韩占山。候补委员2 名:王建国、马兴虎。选举县委常委6人:杜文辉、何国成、徐秉文、叶英保、吕西祯、王青山。杜文辉当选为书记,何国成、徐秉文为副书记。选举纪检委委员10人:王来成、王青山、尹廷成、李富贵、张永祯、张学忠、张玲霞、杨玉山、唐银虎、徐登荣(暂缺1人)。纪检委常委:王青山、张永祯、徐登荣、张学忠、张玲霞。王青山当选为书记,张永祯为副书记。

第八次党代会 1996年11月26日~28日召开,应到代表118人,实到代表118人。蒋元德代表县委作枟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为振兴陶乐经济迎接新世纪而奋斗枠的工作报告,王青山代表县纪律检查委员会作工作报告。会议选举县委委员21名:万青山、马长青、马克龙(回)、王义华、王青山、牛龙、牛诚、叶英保、吕全清、刘南山、许长礼、祁光明、张忠祥、张登平、周进喜、秦永华、桂福田、黄正平、崔梅英(女)、韩占山、蒋元德。候补委员3 名:雍绍泉、李长福、刘润香。选举县委常委7人:蒋元德、韩占山、马克龙、张登平、秦永华、周进喜、马长青。蒋元德当选为书记,韩占山、马克龙、张登平当选为副书记。选举产生纪检委委员15人:万振兴、马克龙、尤建萍、尹廷成、白卫东、司福忠、李光才、李全忠、李福贵、宋林昌、张学忠、张玲霞、张登元、金宝、俞爱萍。选举纪检委常委7 人:马克龙、李光才、张学忠、张玲霞、张登元、李全忠、尤建萍。纪检委书记:马克龙,副书记:李光才、张学忠。

第九次党代会 2001年12月5日~7日召开,会议应到代表130人,实到代表130人。王静代表县委作枟实践“三个代表”加强党风建设为建设“小而富、小而强、小而美”的新陶乐而努力奋斗枠的工作报告。李建宁代表县纪律检查委员会作工作报告。会议选举于霆、万青山、马克龙(回)、王斌、王静、王新华、牛诚、司福忠、吕全清、刘南山、安自宝、许长礼、杨宏伟、李建宁、吴波、吴月芳(女)、沈海涛、张登平、侯尚云、桂福田、徐海云、董万军、熊建荣、穆俊强为县委委员。选举周满仓、欧月英、胡建志、俞海云为候补委员。选举于霆、万青山、王静、许长礼、李建宁、吴月芳、侯尚云、桂福田、穆俊强为县委常委。王静当选为书记,于霆、桂福田、李建宁当选为副书记。选举马英(女,回)、马建国(回)、王新明、白卫东、白吉祥、刘志忠、李全忠、李建宁、李国强、张学忠、郭占江、俞爱萍(女)、唐银虎为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选举马建国、白吉祥、李全忠、李建宁、李国强、郭占江、唐银虎为纪检委常委,李建宁当选为书记,唐银虎、白吉祥为副书记。

第四节 重大政事

1949~1952年建立中共陶乐县委及组织机构,镇压反革命运动,查获反革命案10 件,人犯20人,收缴枪支37支以及大刀等。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全县约305户无地、少地农民无偿获得2畅2 万亩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开展“三反”(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运动和“五反”(反对行贿、反对偷税、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国家财产、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脱离群众的思想作风,要求党的干部发扬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整顿机关作风,清查有贪污问题的82人,贪污款5886万元(旧币),揭发机关浪费3100万元(旧币),各级领导干部严肃检讨了官僚主义作风。开展抗美援朝运动,保家卫国。

1953年在高仁镇杨柜村试办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后,在全县范围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全县共建立农村互助组织120 个,促进了粮食生产的提高。1954 年,按照中央发出枟关于加强市场管理和改造商业指示枠,实施对私营工商业改造,将私营摊贩并入供销社管理。1955年制定枟陶乐县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枠。1956 年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指标提前完成,基本农田面积由1953年的2畅2万亩扩大到3畅6万亩,粮食总产量达436万公斤,完成计划指标的119畅2%。

1956年,县委贯彻毛泽东主席“关于加强手工业改造”的重要指示,组织农村从事手工业的农民加入高级农业社,完成对手工业者改造,实现农业合作化。1957 年,开展农村整风运动,批判资本主义,反对贪污盗窃、铺张浪费和瞒产私分,批斗地、富、反、坏分子的破坏活动。在党内开展“大鸣、大放、大字报”的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干部、职工被划为右派分子的27人、中右45人。1958年全县实行人民公社化。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多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两条腿走路”、“土洋并举”、“全面跃进”等指导方针,提出“大干快上,快速发展”的要求。开展大炼钢铁运动,组织1800余人参加大炼钢铁生产,上山采矿,建熔炉,共炼出质量低劣生铁618 吨,亏损近20 万元,1959年6月停办,造成人力、财力资源的浪费。组织农民开展了以粮食为中心的大辩论运动。在“大跃进”高指标思想指导下,1958 年粮食计划产量1100 万公斤,比上年增长3倍,实际产量362万公斤,占计划的1/3.

1959年,在总路线、人民公社、大跃进三面红旗指引下,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建设。1960~1962年,在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时,开展了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对农业、工业、文教卫生、财贸等方面的关系进行大幅度调整。压缩县办工业,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全县精简职工267人,精简城镇居民24人,在发展生产、抗拒自然灾害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1960 年,在全县开展整风整社运动,坚决纠正了共产风、浮夸风、生产瞎指挥风、强迫命令风和干部特殊化风,转变了干部作风。1961年对社队规模进行调整,由一县一社调整为5 个公社,生产队由原来33个调整为45个。

1963年4月,开展了反对官僚主义、分散主义、铺张浪费、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的“五反”运动。1963年8月,按照中央枟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枠和毛泽东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指示精神,在城市机关干部中开展“四清”(清政治、清思想、清经济、清组织)运动。在农村开展以“清账目、清仓库、清财物、清工分”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966~1977年“文化大革命”初期,全县各单位纷纷建立“战斗队”,“踢开党委闹革命”,党政组织陷入瘫痪,工作陷于停顿瘫痪状态。

1967年,成立陶乐县“文化大革命”领导小组,一切权力掌握在领导小组手中,开展批判以高仁镇党委书记黄子文为首的“三家村”活动,县委派工作组进驻陶乐中学,开展“文化大革命”。在县农场设集训工作队,对86 名教师进行政治审查。全县城乡掀起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浪潮,所有寺庙被捣毁、拆除。一些人被抄家,3080 套书画被查封、焚毁。开展揪斗“牛鬼蛇神”活动。

1970年,召开中共陶乐县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三届委员会,县委组织机构恢复。在县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反对贪污、投机倒把、铺张浪费和打击现行反革命的“一打三反”运动,后转向农村,运动中揪斗风重起,又一批干部群众遭到无辜批斗。开展南北公路建设大会战,整修和新建公路55公里。

1971~1976年,县委举办两期批陈(陈伯达)整风学习班。召开批修整风会议。相继恢复了县公安局、县人民检察院、县人民法院、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县妇女联合会等机关单位与群团组织。县委成立落实政策领导小组,对本县历次政治运动中的遗留问题复查落实。宣传贯彻中共十大精神,进行基本路线教育,开展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运动。全县农村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

1978年,县委召开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各项工作恢复正常,端正思想路线,落实干部政策、知识分子政策和民族、宗教、统战各项政策,为受错误处理的人进行平反,摘掉了富农及其他成分分子的帽子。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农业上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大包干生产责任制,有利于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恢复和健全了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85~1988年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央方针指导下,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扶持和发展了一批农副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专业户。改革了粮食、油料、生猪的统派统购制度,实行粮油合同定购和认购,增加了对农业的投入,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改革工交、财贸的经济体制,推行了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厂长(经理)负责制,1987年下半年开始,推行企业的承包经营责任制,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始逐步分离。个体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所有制经济结构发生变化。1985 年6 月到1987 年1 月,全县开展了整党工作,改变党内存在的思想、组织和作风不纯的状况,增强了党组织的战斗力。按照干部“四化”标准,调配任用一批中青年干部。开展了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官僚主义、纠正不正之风的教育。

1989~1991年主要是集中精力发展农业生产,实施“231”工程。农业生产连续六年丰收,粮食产量稳中有增,人均收入不断提高。整顿治理乡镇企业,初步控制滑坡趋势,加强交通建设,修建县城至渡口、县城至小塘口20公里柏油路面。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完成“一五”普法教育和依法治县试点工作。

1992~1996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工作重点,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全县职工收入达1815 元,农村开始试点建设小康示范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业综合建设和农田基本建设,全县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90%,电话普及率由1991年5部/百人提高到1996年30部/百人。全县有线电视网络初步建立。1996 年开始,每年确立一定的事关全县人民生活、经济发展的大事作为重点工作开展。先后完成了陶(乐)石(嘴山)12 公里柏油路,陶(乐)横(城)月牙湖5公里路段建设线工程,县城两条柏油路改造,配套排水工程及县城部分机关办公楼建设。

1998~2002年,全县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1畅275 亿元,年均增长8畅8%。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畅5 亿元,年均增长28畅7%。投资5244万元完成城乡电网改造,全县高压输变电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城市建设投资1畅55 亿元,建设楼房80余幢18万平方米。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建立粮、经、饲三元结构,畜牧业产值不断提高,占农业总产值35%。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98 年在石嘴山市率先实现小康目标。全县实现了通电、通自来水、通柏油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全县顺利通过“普九”达标验收。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被评为“全国广播电视先进县”。认真开展了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的“三讲”教育和全县范围的“三个代表”学教活动,进一步统一干群思想。继续开展以重点工作为主要内容的“大事”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开展了“富民工程”,并确定了联农促富干部帮扶制度,在农村大力兴建各类种植、养殖科技示范园区,有效加快了农民增收步伐。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快,先后启动了绿色通道、黄河护岸林、日援治沙、日本协力银行治沙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共植树720万株,飞播造林78万亩,1999年实现农田林网县目标。实施了封山禁牧,全县4畅2万只山上羊只实施舍饲圈养,促进了生态薄弱地区的改善与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