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每天学点职场学大全集
31991100000070

第70章 少做职场“揩油”族

贪小便宜是几乎人人皆有的人性弱点,区别只是有人多点,有人少点;有人能随着自身素质的提高而尽力克服,有人即使大富大贵也难改毛病。后一种人在职场上,揩油不是经济问题,而是一种不健康的癖好。

“中国人习惯揩油。如果你给他五文钱,让他去买醋,他会自己留下两文,打三文钱的醋;如果你给他三文钱买醋,他会留下一文……假如你只给他一文,他没法吃回扣,那么他会在半路上洒掉一些醋,发泄不满。”一个近代英国商人这样形容我们的国人。

即使是新进公司,过不了多久你就会发现公司里的种种“揩油”现象。快递私人物品、虚报差旅费用、接受不当财物…你身边有这样的揩油同事吗?你遇到过主动索要好处的客户吗?你公司里有相应的监督处罚机制吗?

大二的时候,应实习单位面试之邀,王熙第一次走进王府半岛酒店用餐,那里的金碧辉煌给贫穷的王熙最大心灵冲击力的是化妆间的厕所里面柔软洁白、无限量供应的卷筒纸。看到它的那一刻,王熙就产生了一种罪恶冲动,唰唰唰,迅速扯下足够几天之用的卷筒纸扔进包里,一种占小便直的快感涌上心头。

十年之后,已成为金领且频频出差入住五星级酒店的他,再也不会把手纸、一次性牙具、肥皂、棉签之类的小东西放在眼里。但每当回首往事,大二时的那一段无疑让他感到汗颜。没想到一个偶然的机会,王熙在公司的洗手间里听到了类似的事情。

那天,两个清洁工议论说,公司洗手间里的大筒卷筒纸消耗速度惊人,甚至常常整卷纸消失无踪。他们甚至观察到,有个别人在隔间里抽纸发出的声音也有点不同寻常:一般人抽两三下总归够用了,有些人却要“咕噜咕噜”抽个不停,有鬼!王熙心想,即使在白领扎堆的地方,也少不了个别贪小利者。

中国人习惯揩油。如果你给他五文钱,让他去买醋,他会自己留下两文,打三文钱的醋;如果你给他三文钱买醋,他会留下一文…假如你只给他一文,他没法吃回扣,那么他会在半路上洒掉一些醋,发泄不满。一个近代英国商人这样形容我们的国人。这样的描绘,当然会让爱国愤青拍案而起,可是这也的确不是空穴来风。就算有些偏颇,也应该让国人对此有所反省,有则改之,共同维护自己的形象。

有一个电视台女主持,她每月可以收入几万元,旺季时甚至可达十来万元,绝对是一富姐。可是,开名车、穿名牌的她,就是改不了爱揩油的习惯。比如,赞助商提供的服装,本来应事后立即归还,她偏就喜欢找各种借口据为己有。不仅如此,她一旦上了心,还会明里暗里向人家开口。比如,她听说某品牌在旗舰店里推出了最新款,却偏偏不亲自去买,而要在跟客户聊天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提起,露出一副无限向往的样子,希望人家能够怜香惜玉,不但要埋单,还要亲自为美女买回来,再双手奉上。看在她是美女又是名人的份上,这样的小把戏常常能够得逞,而这也让她更加有了揩油的信心。

无论单位大小,国有还是民营,揩油现象都难以禁绝。因为有旬流传久远的俗话说世界有个加拿大,中国有个大家拿。在这种氛围中待久了,正如常在河边走之人,不湿鞋才是怪事一桩。只不过是,大家拿的区划在于,能耐大的拿得多,本事小的拿得少。

有的单位电脑不少,有的部门多达三四台。除了几位领导电脑上网之外,还有几个重要部门的电脑,因为工作需要可以上网。时间一长,单位所有上网的电脑,就成了公用网络。有看网络电视的,有查询股票行情的,有上网聊天的…尽管上网的理由各不相同,但逮着机会揩公家的油绝不手软,却是相同的。

职场揩油见怪不怪。其中一个原因无非是员工的工资低。比如,为公司开车的司机,很多人一个月工资扣除四金后才1200元,如不靠揩点油挣点外块,一个大男人,怎能养家糊口?于是,这些司机就会选择揩油,主要有两个办法:一是虚报报销费用;二是揩点汽油,装到自家的摩托里。

揩油油水更大的则是品检岗位。一般原材料入库前,都要经品检人员的验收,要想鸡蛋里挑骨头,找几个不合格品不难。多退几次货,供货方就算是傻瓜,也能明白怎么回事了。于是会以商讨产品质量为由,请他们上宾馆吃饭,到度假村游玩,活动结束后,还要送上当地的土特产作为纪念。只要不是现金之类(公司有明文规定,不可以接受现金)的东西,他们都照单全收。利用职权免费吃喝玩乐,还有东西拿,这样的揩油更爽!一般像采购等岗位,都这样的特殊“福利”。

揩油这种特殊“福利”,甚至已经成为了某些岗位的“潜规则”,即使公司有规定,但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入职时签署的廉政承诺书往往就只是废纸一张,没有实际意义。但是,做人要诚信,也奉劝那些爱揩油、贪小便宜的人适可而止,当心因小失大,毁掉自己的职业前程。而对于初入职场者来说,不占小便宜,不贪小利,是最能够防范自己犯大错的最好方法。

中国式会议法则

你知道领导是怎样炼成的千锤百炼,一定少不了会议这一关。所以,才造成这样的现象:无论你是高层领导还是一般下属,几乎每天都要参加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会议。

中华英才网曾组织过一次主题为“开会这点事儿”的专项职场调查。调查显示,成职场人都被频繁的会议所包围,并且有半数的人认为会议效率过低。59%的职场人士表示其几乎隔一天就要开一次会,14%的人每天都会开会,另有5%的职场人士每天都有两到三个会议等着自己。而对于这些会议的态度,10%的受访者表示根本没有必要开会,42%的人表示“只有一小部分会议是值得开的”,36%和10%的受访人士比较认可会议的必要性,分别选择了“大部分都有必要”到“全部很必要”。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汀泽在进行小团体的生态研究时,以美国社会为背景,提出了分析参会人员心理活动的方法--“斯汀泽现象”,他发现在开会时,参会者存在以下三种心理倾向:第一,当过去的争论对手就座时,双方常常都会坐在彼此的对面;第二,当你结束一段发言后,紧跟着发言的人往往是持反对意见的人;第三,会议主持人影响力小的时候,参会者经常爱和对面的人闲聊,反之,参会者爱与相邻的人闲聊。

要说开会谁不会其实许多人不知道会议的秘密,或者说会议背后的故事,或者说文山会海的潜规则。职场会议一点也不亚于官场会议,作为职场人,你必须了解一些常识,免得成为会上的棋子或者替罪羊。

首先,你需要了解的是,会议形式与座位的奥秘。帕金森指出:管理离不开会议。会议的开法多种多样,却无外乎英国和法国的两种议会。英国式议会,有着两党对立的传统,所以,它的座位安排也是两军对垒式的。双方的争论是“团队对抗”,帕金森把这种争论比喻为球赛。座位决定观点(很像中国现在的网络流行语“屁股决定脑袋”),两大党组成的议员队伍,并不着议案是否合理,而看是谁提出的议案。只要是自己人提出的,肯定就是正确的;而只要是对方提出的,则毫无疑问是胡说八道。这样,决议的形成与理性无关,只与“团队”人数及其“冲撞力”有关。

长桌既是考验你对职场形势认识的量尺,也是表现对抗性、合作性的舞台,Face to face的礼仪可要好好把握。有两方参加的长桌会议之中,通常主方坐在右侧,而客方坐在左侧。如果参与者中有级别高低之分的话,记得要安排领导或主宾坐在长方形的短边,且是比较靠里的一边,以示尊重。若非为了强调自己的强势与权威性,坐在主要人物的正对面,通常会引起负面情绪,甚至在对抗性较强的谈判中,都会影响谈判成功的效果。

法国式议会的座位安排不是再军对垒,而是对着主席台国成半圆形。这样,就很难分清对局双方,由此,真正掌握议题最终决定权的是中间派。这种布局下,议案如何被通过的奥秘,不在于用发言和辩论来说服中间派,而在于用各种办法诱导中间派人员支持自己。

亚瑟王发明的圆桌,使会议氛围轻松和谐了很多,但商务会谈永远充满微妙和不能言说的意味,选座位依然是一项不大不小的考验。在圆桌会议中,与上司一起出席有主持人的圆桌会议时,选座位的规矩比较少。不妨以门做基准点,靠里面的位置相对比较重要,留给老板或者主宾准没有错。如果是多张圆桌的会议,通常是最前面或者居中的位置为贵宾席。靠近主要位置的,为次要权力人物的位置,右侧高于左侧,除非你是助手,否则不可造次。最好坐在上司的另一侧,这样不至于在会议中被上司压住风头,还方便与上司一唱一和,能避免给其他与会者留下不平衡的感觉。

其次,除了座位规则外,还有一些会议本身的秘密需要知道:

1.会议很重要!领导越是日理万机,会议越多。越是主要领导,需要亲自参加的会议越多。

2.领导的表情可能就是会议的基调。对于大多数会议来说,领导可能是最后露面,而领导的出席也就意味着会议的开始。可就在最高领导露面的一瞬间,他的表情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此次会议的基调。所以如果想让员工畅所欲言,让会议开得轻松有效,那领导就得先有个晴朗的笑脸,这是个比什么都管用的强烈暗示。

3.解决小问题开大会,解决大问题开小会,解决关键问题不开会。

4.一般来讲,小会比大会重要,短会比长会重要,没准备的会比有准备的会重要,不一般的领导才能胜任现场办公会,通常领导对会议掌控的程度比参加会议的频度更重要。

5.人多的会议不重要,重要的会议人不多。分析会议要一分为二。一种是开形式,一种是开内容,开形式的不讲究内容,开内容的不在乎形式。形式越热闹的会议,内容越不重要;内容越重要的会议,形式越不热闹。

6.如果想听员工的意见,领导不会首先表明自己的态度。领导者首先发表自己的见解,肯定会使下属发言时心存顾虑。因为,下属或员工当面提出与领导者不同的见解,无疑在某种程度上是对领导者能力的怀疑甚至否定。

7.会议一开责任移开。开会可以减轻责任、规避风险,本职工作范围内的事情,事无巨细大小都提交办公会议讨论通过,将来真的出现什么闪失,责任也会小些,风险不致一人承担。

8.对于下属来言,听清后半句是关键。要等别人把后半部说完,往往那才是真相。一个讲方法的领导者,为了不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常常会采用欲抑先扬的说话方式,所以如果听到领导的表扬,不要先光顾着激动,接着往下听,往往表扬过后的“但是”,才是点中要害的关键所在。还有很多时候,领导真正的意见,是需要员工的进一步追问,才肯讲出,关注领导的下半句话,甚至后半句话更后面的潜台词,会让你更上一层楼。

9.在会议召开前,“一把手”有了想法,一般都要与重要的副职领导先进行酝酿,形成初步思路,然后才拿到会上去讨论。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发言的先后顺序,但并不是所有的成员都会随心所欲地无序发言,实际上每个与会人员心里早就放置了一个发言顺序。这个顺序一般是行政“一把手”或重要副职打头阵,其他副职依次发言,然后到其他成员发言,“一把手”都是最后拍板。领导艺术高超的“一把手”就是不发言,甚至不参加会议,也能将自己的意志贯彻到会议中去。

10.会议要么是领导没事找事,打发上班时间;要么就是一次整人的严肃会议。从古到今,要瓦解一个组织或一股势力,领导们通常的做法是安插进去几个线人,用今天的话说也就是在卧底。如是,大家开了几次会,突然间不知哪里出了故障,措手不及间被领导来了个杀鸡给猴看。如是,大家开了几次会,突然间不知哪里出了故障,措手不及间被领导来了个杀鸡给猴看。如此被打击的次数多了,每个人心中恐怕都将高筑“防火墙”,人与人之间好像在演“无间道”。

表面上,主持人的热情、参加者的积极、会议的热烈、领导的重视,实际上,人人心里都有一本账,何必浪费时间呢你可以这么看待职场会议,但是你决不能因此而小看任何一次会议。历史上,有很多是在当会议分子时与别人谋了点什么,被走漏了风声,让领导不高兴了。当年,袁世凯积极资助谭嗣同的维新事业,还经常一起开会论道,后来要到动真格时,谭深夜前往法华寺和他开会商讨拿下太后的事情,两人相谈默契,结果袁转头就把谭告了,让一次可能改变中国政体的改革事业功败垂成。职场会议虽然没有如此的风声鹤唳,但是也绝对不只是一种形式而已。作为下属的你,一定要把会议作为工作的一部分认真对待。

§§第七章 八面玲珑作秀学:想升职加薪就要“秀”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