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东起河北山海关,西至甘肃嘉峪关,长达12 000余里,号称“万里长城”。
据美国一家报纸报道,美国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说,在太空,肉眼只能辨认地球上两项工程,一项是荷兰的围堤大坝,另一项就是中国的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雄伟壮观,它是古代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个世界建筑奇迹,也是中国人耸立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伟大丰碑。
万里长城!仅闻其名,就足以想象其无与伦比的伟大。它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建筑,是地球上最壮观的地理景观,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象征。言之万里,岂止万里,仅明代长城,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就有12 700多里(6 350千米)。“秦长城”也超过万里,“汉长城”更达到两万里。三个朝代的总长计达五万里。如果把历代的长城长度都加起来,那将更惊人了,达十万里之巨!比概念上的“万里长城”要长10倍,绕赤道一周也绰绰有余!无怪乎宇航员到了离地球38万千米的月球上,还能够看到它的雄姿。
一位外国朋友写道:“中国长城,我从小就十分向往,现在我亲眼看到了,它的伟大超过我想象中的一百倍!”
“万里长城”的取名,最早始于秦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并灭六诸侯国统一中国,为防备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遂下令以原燕、赵、秦三国在北方所建的长城为基础,大规模地修筑长城,把长城连为一线,从此“万里长城”一名始传人间。万里长城虽源于秦代,但最早的长城在春秋(公元前7世纪)已有。楚国的长城,据考是我国最早的长城,当时谓之“方城”,此城长数百余里,齐楚相争时显示过很大御敌作用。诸侯国齐、中山国、魏、郑、韩、秦、燕、赵等国,也都各有自己的长城。只是由于各国长城较短,不能称为“万里长城”。秦统一六国后,除北方长城尚保留外,中原和东部各国的长城通通被拆除。2 000多年来,各朝代也有修长城的。其中,汉长城还分内外两重。一条向西,一直到达新疆盐泽(罗布泊),东达辽东,长度超过1万千米。目前的长城,大多数为明代所修。从鸭绿江口到嘉峪关,长12 700多里。其中居庸关、八达岭处的长城,高大坚固,是保存最完好的地段之一。墙身平均高78米,厚约6~7米,下宽上窄,墙基平均宽65米,墙顶平均宽58米,可容五马并骑或10人并行。山海关是万里长城东部的第一座军事要塞(1381年建),地势险要,雄伟壮观,被称为“天下第一关”。万里长城的西端的嘉峪关,居高凭险,号称“天下雄关”。由于万里长城工程雄伟无匹,又被人们誉为世界奇迹。
这些历史上的巨大工程,所使用的人力是非常惊人的。你只要登上居庸关和八达岭,看一看那如长龙一样蜿蜒曲折于崇山峻岭之间的长城的时候,你就会很自然地想到:这如此巨大的土石工程,古代劳动人民不知为它付出了多少辛勤的劳动,流出了多少血汗。有许多人都丧身在长城脚下、边塞边关。其中以“孟姜女哭长城”的民间故事流传最广。它反映了在秦朝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下,修筑长城这样巨大的工程,主要是采用强制手段,使用大批的劳动人民,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劳动,以及劳动人民为修长城付出了多么沉重的代价。
古时候修筑长城的地段,不是深谷高山,就是荒漠草原,自然环境对施工和运输来说,是极其困难的。像八达岭长城上,有的砌墙的石块长达3米,有2 000多斤重,山又陡,当时的条件要把千斤以上的大石块、石灰等运输上去,是多么艰巨的工程啊!但是我国古代聪明的工匠们,巧妙地利用了地理环境进行施工。只要是在山脊的地方,就利用高岗作为基础,在高岗岩石的外面包砌石块,筑成城墙、敌台等。这样即达到了控制险关要道的目的,同时又节省了大量的土石材料,还使得施工更易于进行。在河岸边和低谷边,工匠们也是利用当地的陡坎和山崖,依势而筑建,因此虽然内部看起来没多高,但是从外面看上去,则非常的险峻了。
长城总的布局,不管是汉代以前或以后,都是依山脊、河流等险要地形修筑的。而且在重要的设防地区和特别险要的地方,长城有的段落还分出支叉,形成内长城和外长城,在十分险要的关塞,修成双重以至多重的城墙,层层设防。例如,明长城大体有三道,第一道叫外边,这条长城就是前面提到的,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它是最前边的一道长城,属于前线。第二道叫内边,这道长城起源于山西西北部的偏关,然后向东过雁门关、平型关,经北京房山、昌平、居庸关,再向东到延庆县内与外边长城相接。八达岭长城就位于内边长城上。第三道叫内三关,自北京居庸关起,经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重要关口——紫荆关、倒马关,止于井陉关。
长城在构造上是由四个部分组成的。即城墙、敌台、关口和烽火台。城墙是长城的主体,它迤逦万里如巨龙般穿过黄土高原、沙漠荒原、大山高岭、河谷小溪直奔大海。敌台就是在城墙上每隔30~6100米,建起一个凸起的台子,样子很像碉堡楼,分上、下两层。上层用来射击和守望,下层有许多砖砌的小房间,可容10多个住宿守卫。
关口一般都设在山势险峻或军事要冲地带。如世界闻名的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等。其中山海关号称“天下第一关”,是华北、中原通向东北的咽喉要道。
长城除了上述设置之外,在沿线还修建了无数供传递军情用的烽火台。烽火台是一个单独的高台,一般都建在较高的山顶上。有的设在长城外面,有的建在长城内侧。两座烽火台之间的距离常常不超出3华里。每个烽火台上必须有一个人轮班守望。一旦发现敌情,夜间以火光为号,叫做“燃烽”。白天发现敌人,则烧冒烟的柴草或狼烟,叫做“燧”。所以烽火台总称“烽燧”。据说,用狼烟作燧,点燃的烟能直冲云霄,黑而直,很远的地方也能望得见,所以烽火台也称狼烟台。到了明代,由于军工技术的进步,点烽火时,往往还加硫磺、硝石等助燃物,燃烟时,还同时鸣炮,以数目多少来区别敌人的多寡。例如在明代成化年间(1466年),就是这样规定的,敌兵百余人时,燃一烟放一炮;五百人时,举放二烟二炮;千人以上,放三烟三炮;五千人以上,举放四烟四炮,万人以上,则举放五烟五炮等。当时依此法传递军情,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可以在若干小时之内得到消息,不但较迅速,而且较准确。
万里长城的关城很多,它们大都选择在地势险要的重要地段。许多都成为一份宝贵的建筑遗产。1961年,国务院已将山海关、居庸关、八达岭和嘉峪关等处重要的长城地段,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我国人民的骄傲。
伟大的万里长城,在我国古代军事上起着极其重要的防御作用,对保障北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中原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以及边境的安定,都起了巨大的作用。当然,如果从现代化的作战条件来看,用长城来对付飞机、大炮、火箭,实在是起不了多大的防御作用。但是当古代人们还是用刀枪、弓箭和戈矛进行战争时,这些高大的城墙和关隘对于我方的防御和守备,就有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可以居高临下,据城自守。特别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都非常剽悍,这高大坚固的城墙,常能有效地阻止精良骑兵的进攻。正因为如此,在2 0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各个朝代都不惜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修筑万里长城。
明长城还是中国的一条重要人文地理界线,即我国历史上农业区和牧业区的分界线;东段大体又是中国农作物的复种北界;也为冬小麦和春小麦的分界;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还曾把长城列为中国南北三大地理界线之一。
长城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产物,历来对筑长城褒贬不一,然而无可否认,长城对保护城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展北方地区的经济文化,促进中西方陆上交通都起过一定历史作用。
八达岭长城八达领长城位于北京延庆县,是开放最早的一段长城,城墙全长3 741米,八达岭长城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所以此段长城修筑工程非常宏大,城墙高大坚固,敌楼密集。城墙随着山峰的走势,蜿蜒起伏,如巨龙盘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