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世界名港(学无涯丛书)
32021100000001

第1章 上海港

上海港地处我国18000公里大陆海岸线的中部,后面是6300公里的长江,是海上南北运输通道与长江东西运输通道的交汇点,属于河口型的沿海港口。前通中国沿海地区和世界各大洋,后连长江流域和江、浙、皖内河、太湖流域,并由沪杭、沪宁两线与全国铁路干线相衔接,并有204、320、312、318四条国道分别通向昆明、拉萨、烟台和乌鲁木齐;另有沪杭、沪宁两条高速公路。自然条件非常优越,腹地经济发达,集疏渠道畅通。

作为长江下游的黄浦江和吴淞江的会合处,上海港是长江入海的咽喉,是我国沿海最大的港口和运输枢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港口之一。

上海港区长170千米,其中黄浦江内从吴淞口到黄浦江大桥72千米,江面宽500米左右,万吨级船只可顺利通行,2万吨级海轮亦可候潮入港。全港区现有13个装卸作业区、96个泊位和100多个浮筒泊位,其中有44个万吨级泊位,23个外贸泊位,全港可以同时停泊装卸100多艘船只,每年约有900多艘次我国远洋船泊、1000多艘次外轮进港。整个作业区几乎全部分布在吴淞口至闵行的黄浦江两岸。装卸作业设备先进,实现了机械化、系列化、自动化。同时,在上海港还有很多专用码头,这些码头绝大多数属于工业、企业、水产、商业、房屋、城建等部门。在客运方面,客运站设备齐全,候船室可以容纳6000多人,目前是我国最大的现代化客运站。

由于有着优越的陆上和海上交通,目前从上海出发的远洋航线,可与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通航,并有水路客运航线开往沿海沿江各港口码头。境内铁路方面,除沪杭、沪宁干线外还有9条支线,72条专用线,形成了水路、陆路、公路和全国相连的局面。发达的交通运输,不仅促进了上海的发展和振兴,也带动了整个长江流域的繁荣。这使上海成为对外经济联系的重要门户和我国最大的商业中心。

由于上海自身的资源匮乏,大量的原料、材料和燃料需要由外地供应,而一些成品和半成品、大量轻工业产品又需要外运。进入上海的货物中,以大宗货物为主。如煤炭、木材、粮食、石油、铁矿石等约有70%~90%通过水运进入上海。从上海输出的物资有钢材、化工产品、纺织品、日用百货等很多种类。目前,上海港年吞吐量在1.65亿吨左右。1995年,经上海港运输的货物价值超过480亿美元。由于上海所处的独特位置,运输的货物中有大量中转货物,其中国内占60%,国外占40%,而且中转比重还在不断上升,因为长江沿线的钢铁基地所用的铁矿石由国内供给改为部分从国外进口;发电用的燃料也逐步由石油改为煤炭。上海水路客运航线以长江航线最为重要,约占客流的60%。沿海航线北起大连,南至广州都有定期客货班轮运行。上海港的腹地广阔,仅从水运方面与上海直接来往的省市就有13个,剩下的15个省市区也有间接来往与上海进行经济交流。

上海进出物资总量的60%和上海口岸外贸进出口物资的99%都通过上海港。另外,上海港还承担了总吞吐量中30%以上的国内中转货物。1984年,上海港的货物吞吐量首次超过1亿吨,进入世界大港之列,1999年达1.86亿吨。作为国际大港重要标志的集装箱业务1978年在上海起步,每年以近30%的速度增长,1999年已达421.6万个标准箱。

上海港还是我国重要的旅客集散中心,1999年旅客发送量达581万人次。迄今,上海港已与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和600多家航运公司建立了航运和贸易联系。从上海港始发的14条国际集装箱定期班轮航线,每月有500多个航班,驶向北美、南美、欧洲、大洋洲、波斯湾、地中海、非洲、东南亚、东北亚以及香港等地区。上海港在长江三角洲港口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初吞吐量曾占长江三角洲港口吞吐量的一半以上,虽然近几年这些港口的发展速度相当快,但1999年上海港的吞吐量仍然占到43%。更主要的是上海港已成为该地区集装箱集散地,集装箱吞吐量为该地区港口总量的78%,上海邻近地区的许多集装箱是通过上海港发往世界各地。世界经济增长重心正在向亚太地区转移,中国的经济也在迅速发展。

发展到今天,上海已成为全国第一大港,并成为一个多功能的经济中心。此前,上海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约在5000多年前,上海的大半还是大海的一角。至于市区的全部变成陆地也只有2000年左右。到了秦代,在上海地区出现了最早的城镇。明朝末期,上海已成为江南商品经济活跃的地区。乾隆时期,上海已成为全国性的贸易大港。此时,黄浦江已成为有大量船只通往沿海各港和东南亚各国的港口城市。公元1842年,英国攻打吴淞口,逼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1843年起上海被迫开辟为“五口通商”的口岸(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之后,法、英、日等国亦接踵而来。他们在上海搞租界、设银行、开洋行、办工厂,霸占海关税收,垄断了绝大部分金融外汇和进出口业务,又进一步攫取了中国沿海和长江的航运权,并以上海为中心,开辟多条国内外水运航线,定期航行至香港、东南亚、印度、日本、欧美、澳大利亚等港。

19世纪中叶,外商先后在上海投资开办船泊修造、印刷、纺织、烟草等工业。由于各帝国主义把上海作为他们对华进行经济掠夺的基地,使得上海经济畸形发展。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解放后通过经济改造和发展取得了重大变化,其经济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在上海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机械、冶金、化工、纺织、食品等占有重要地位。其中,纺织工业是上海市传统的优势产业,部门齐全,设备及生产能力、技术水平、产品质量、花色品种都有明显优势,深受国内外用户欢迎。

上海港正处在一个良好的发展时期,根据预测,上海港的货物吞吐量2010年将达到2.8亿吨,2020年3.2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将分别达到700万和1200万个标准箱。为把上海建成国际航运中心,上海港制定了未来的战略发展计划,即适应集装箱船舶大型化趋势,以开发建设可接纳第四、第五代国际集装箱船舶的深水港为重点,发挥传统优势,开发多元产业,参与市场竞争,与此同时,抓紧长江口航道的整治,可以预计上海港必将以更雄伟的姿态屹立在太平洋西岸。

尽管如此,上海港现在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①运输量大于运量,港口能力不足。表现在港口泊位和码头长度增加少,而上海工业增长、船泊运力增加、港口吞吐量增长快的矛盾。因此,港口经常超负荷运转,常出现“船等泊位”的现象。②进港航道浅,影响船舶向大型化发展。黄浦江航道枯潮水深为11米,最深处达20米,最浅处为8米,因此大船不得不利用潮位差每天乘两次高潮进出或减载进港。③库场小,设备比较陈旧,影响船舶周转效率。解放以来全港仓库、堆场仅增加了20%,平均每个泊位仅有库场1.3万平方米,相当于国外同类型港口的。

为了适应不断增长的航运业务,上海港已经在港区的南面增加了一条新的航道,以加强航运管理和增加进入上海港的船只。现在,航运中的中小型船只占80%,这些船只都用的深水航道。新航道建立后,原来的航运区分成了三条航道,一条是行驶吃水深度超过8.5米的船只;另一条是行驶吃水深度不到8.5米的船只;还有一条是行驶吃水深度不到4米的船只。在20世纪末已把港口的运输能力增加到了2.2亿吨。

知识链接

《南京条约》,中国清政府与英国政府签订的结束鸦片战争的条约,又称《江宁条约》。1842年8月29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由清钦差大臣耆英与英国政府全权公使璞鼎查在南京签订。《南京条约》签订后,美国和法国趁火打劫,于1844年分别强迫清政府订立了《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南京条约》、《虎门条约》与《望厦条约》、《黄埔条约》一起,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订立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由一个封建社会逐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