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世界名港(学无涯丛书)
32021100000011

第11章 亚历山大港

始建于公元前332年的亚历山大港地处埃及北部沿海尼罗河口,位于阿拉伯湾东岸入海处,濒临地中海的东南侧。又名埃尔伊斯坎达里亚,是埃及最大的港口。该港曾经是古代欧洲与东方贸易的中心和文化交流的枢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迅速,如今已成为著名的棉花市场,也是埃及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此外,炼油、造船、化肥等工业也很发达。该港还有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法罗斯灯塔,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观赏。港口的国际机场有定期航班飞往世界各地。

该港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年平均气温最高7月约26摄氏度,最低1月约12摄氏度。春、秋常有沙暴,可持续数小时至5天。冬季清晨常有雾。全年平均降雨量约300毫米。

整个港区被丁字形海岬分为东港和西港两部分。东港水较浅,主要是渔港和海上游览区;西港水域面积大,是军港和商港,有两道防波堤和法鲁斯岛作为屏障,水深浪平。港内又有长900余米的堤道分为外港(约6平方千米)和内港(约2平方千米)。内港码头长4000多米,可停靠吃水8.5米的轮船。外港有长150余米的干船坞和码头,有良好的锚地。亚历山大港年吞吐量达2760万吨。埃及有80%~90%的外贸货物都从这里吐纳。主要出口货物有纺织品、蔬菜、棉花、水果等;进口货物主要有机器、矿产品、粮食、木材、工业品等。

这里还是世界闻名的棉花市场,全国最大的纺织工业中心。埃及绝大部分国土属于热带荒漠气候,日照强烈,降水稀少,但灌溉条件很好,对喜光、喜热、耗水的棉花生长有利。所以,棉花种植最多时曾占全国耕地面积的,占农业总产值的,在商品出口总额中占80%左右。后来因粮食与棉花争地,棉花种植面积有所减少。过去所产棉花多以原棉出口,如1948—1952年平均即达82%。此后,随着本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棉花在本国的加工增多,出口量减少,但随着纺织品工业的发展,棉布、棉纱的出口量又有所增加,所以棉花、棉布和棉纱是亚历山大港最主要的出口物资。

亚历山大对外交通便利,有发达的公路网和稠密的运河网连接尼罗河三角洲的各主要城镇,有铁路和高速公路通往开罗及其他各地。

原来,亚历山大只是一个渔村,公元前332年希腊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占领埃及,在此建城,并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为“亚历山大”。之后,将国名也改为亚历山大国。希腊人统治时期,亚历山大城一直作为东部地中海重要的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中心而闻名世界。阿拉伯人占领后,该城开始衰落。16世纪,西方人找到绕道非洲南端好望角的航线后,亚历山大海运的优势有所下降。19世纪初,穆罕默德·阿里统治埃及后,亚历山大得到振兴,并被建为海军基地。1863年埃及首都移至开罗。1882年英国侵略埃及,1936年胁迫埃及政府将此港割让,作为英国在中东的主要海军基地。1952年纳赛尔推翻法鲁克王朝,成立埃及共和国,亚历山大最终回归祖国。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亚历山大又呈现出强大的活力,并日益成为埃及的重要港口、工业中心。

亚历山大港不仅是埃及的重要港口城市,也是埃及著名的文化和旅游胜地。于公元前332年建成的亚历山大港,当时称为亚历山大里亚,是马其顿帝国埃及行省的总督所在地。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埃及总督托勒密在这里建立了希腊王朝,加冕为托勒密一世(救星)。亚历山大成为埃及王国的首都。

亚历山大著名的文化遗迹有亚历山大—法罗岛灯塔和亚历山大图书馆等。前者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后毁于地震。后者是托勒密王室的王家图书馆,克里奥帕特拉七世时期曾毁于大火,罗马王朝时期重建。公元391年,罗马帝国驻埃及的阿非罗主教下令烧毁亚历山大图书馆的藏书。这标志着埃及的古典文化时期结束,也是欧洲中世纪文化时期开始的标志。

知识链接

尼罗河:世界第一长河。源于东非高原的布隆迪高地,是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性河流之一。长6671千米。流域面积287.5万平方千米,约占非洲大陆面积的9.7%。河口处入海年平均流量为2300立方米每秒,年径流量约725亿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