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不游五台,于道时日紧,至今有余欢,曾踏菩萨顶。”这是军中大儒陈毅元帅当年游五台时写就的诗句。因此,五台山更具吸引力。
五台山与四川的峨眉山、浙江的普陀山、安徽的九华山并称为佛教四大名山。它位于我国山西省东北部,海拔3058米,向有“华北屋脊”之称。
五台山的名称因山势而得。山上五峰,东台望海峰,可望喷薄日出,云海茫茫;西台挂月峰,可见群山合谷,冷辉四溢;南台锦绣峰,可眺芳草缤纷,花帐罗帷;北台叶斗峰,可视白云飘逸,群山匍匐;中台翠岩峰,可临巅峦雄旷,翠霭浮空。五坐台顶,为五柱擎天,巍峨屹立,气象万千。金代文坛巨擘元好问赞颂五台山“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庙高峰”。
五台山,又叫清凉山。传说从前的五台山气候炎热、久旱无雨。文殊菩萨为了解救百姓遭受酷热的苦难,化为一个和尚到东海龙宫去借宝。龙王领他看遍了宫内的奇珍异宝,他都不要,却挑中宫外一块叫做歇龙石的大石头。这块大石头原是龙太子歇息纳凉的地方。每当龙太子玩得大汗淋漓时,只要到石上一躺,便会遍体生凉。龙王虽舍不得石头被借走,但一想到石头又大又重,谅这个和尚也搬不走,便假意答应,不料,文殊菩萨用手轻轻一点,歇龙石突然变小,装入袖中不辞而别。文殊菩萨回到五台山,将此石扔在山沟里,只见瞬间遍山草长花开,清泉涌流,气候突然凉爽起来。于是人们把这块神奇的石头称做清凉石,至今还躺在台怀镇西南18千米处的清凉谷中的清凉寺内。传说文殊菩萨还常坐在石上讲经说法,所以又称之为曼殊床;其实,五台山被称为清凉山,主要是因为它地处华北,海拔又在2000米以上,每年四月解冰,九月积雪,北台和中台阴坡山的积雪终年不化,虽三暑盛夏,气候仍然十分清凉高爽。的确,这里众山环绕,山高地超,环境幽洁,终年气候清凉,故而,古人说它“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
作为四大佛教圣地之首,五台山早在1900年前的东汉就开始建寺。全盛时寺庙曾达到300多座,现在保存完好的有76座,有僧尼500多人。这里常年游人不断,特别是炎夏时分,凉爽宜人的五台山游客如织,个个庙宇香烟缭绕,暮鼓晨钟,念经拜佛,十分热闹。显通寺是五台山最大的寺院,来自世界各地的善男信女在这里焚香祈祷,以图吉祥。寺内有一明朝时铸造的铜殿,约3米多高,从上到下,盖瓦、墙壁到门窗、柱子全用黄铜铸就。殿门上有人物花草,殿墙上铸着万余小佛像,图案十分精美。铜殿前,竖有6米多高的13层铜塔两座,塔身上下满铸铜像、图案和各种铭文。在寺庙群中,佛光寺有“亚洲佛光”之誉。该寺建于北魏孝文帝时,唐朝时改建,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踏进佛光寺,只见整个寺院背山面水,唐风甚浓。殿内彩塑群像、十二幅壁画及梁下墨迹均出唐代,连同该殿的独特结构,被称为“一殿四绝”。
五台山的建筑、塑像、壁画和墨迹四种艺术,萃聚一处,形成孤例,被人们称为“四绝”。五台山的六月大会盛况空前,相传文殊菩萨在农历六月十四诞辰,这一传统从隋唐时期一直流传至今。每年会期,四方僧尼香客蜂拥而至,各寺庙灯烛辉煌、香烟缭绕。尤其在六月十四、十五两天,喇嘛教要举行特有的“斩鬼”、“跳鬼”宗教仪式。喇嘛们头戴鬼神面具,穿着奇装异服,手持各种宗教器具,手舞足蹈,引八方来客争相围观,热闹非凡。
塔院寺的大白塔塔院寺的大白塔,是我国建塔史上的一项巨大成就,五台山的标志,通高75.3米,塔高56.3米,比北京北海的白塔还高20米。在大白塔围廊内有绿色铁皮制作的法轮120个,是诵经用的,也叫转经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