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逆清1847
3209000000006

第6章 肥皂

第二天,等李云帆订购的制作肥皂用的原材料、器具依次到位,他便匆匆开始进行肥皂的试制。

说起制作肥皂,这可是在军属大院长大的李云帆小时候做过的几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之一。

部队上长大的孩子性子一般都比较野,当时刚上初中的李云帆,不知从哪里就看到了土法制作**的法子,便动起了自制炸弹炸鱼的主意。

而发小王磊则属于那种蔫儿坏的家伙,他便想了个以作肥皂做掩护,提取甘油之后进行硝化,然后在制作炸弹的法子。

所以这帮倒霉孩子就在李云帆和王磊的带领下在军属大院里一堆上校、将军的眼皮底下做起了肥皂。美其名曰是课外实践,当时他们的行为还得到了学校的表扬。只不过一般人制作肥皂的副产品是甘油,而这帮孩子想要的是甘油,肥皂只是幌子。

李云帆和王磊都是极聪明的家伙,别看没系统学过化学,但没过多久这肥皂还真是让他们带着一帮孩子给造了出来。不但肥皂做了出来,偷偷用提炼的甘油进行硝化也很成功。然后,在院里的大人们喜滋滋地用着自家孩子做的肥皂时,水库那边传来的几声巨大的爆炸声惊坏了不少人。

一查之下,大家才知道李云帆和王磊这帮孩子制皂是幌子,制出了**土炸弹才是目的。所幸这次爆炸没有人员受伤,军区领导只是让各家大人把自家孩子领回去,加强批评、教育。

不过这样一来,李云帆和王磊这两个领头的家伙可是在军区里一炮而红,大家都知道了这么两个刚上初中便造出了肥皂、炸弹的“危险分子”……

……

心里想起那段儿时记忆,想起那时和王磊等一堆发小成天混在一起捣乱,李云帆的脸上难得露出了一丝微笑。

在他的面前支着一口巨大的铁锅,里面盛满了草木灰的饱和溶液,锅底下还烧着炭火。锅旁边则正有人将刚刚稍好的生石灰倒进铁锅当中,然后再用铁锹用力地在锅中搅拌。

由于草木灰溶于水后主要是碳酸钾溶液,碱性不够,所以需要加入生石灰从而制成氢氧化钾的强碱溶液。

而另外一边则已经有另外一口大锅里盛满了过滤掉残渣的碱液,锅底同样烧着炭火,锅旁也有工人正将油渣放进锅中搅拌。这油渣是李云帆派人以极低的价格从全县境内的各个榨油的作坊里收购而来。油渣中剩余的油份正好是制皂的材料。

做到这步,李云帆亲自爬上去用铁锹搅拌着油渣,时刻观察着锅里的动静。加热了一会,就见油渣逐渐化开,并且在水面上浮出了一层黄色的漂浮物,这便是皂基。

这时,李云帆开始往锅里加入一定量的食盐。食盐加入后,锅里开始发生盐析反应。这盐析是制皂里最重要的程序,盐加多加少都不行。李云帆在每口锅前都做着详细的实验记录,而在盐析的锅前做得实验和记录的次数最多。

过了一会,加入食盐的锅中更多的漂浮物浮了上来。又过了十分钟,李云帆让人将这锅底下的炭火熄灭,盖上锅盖,任其进行充分的盐析。

然后,他又走到另外的几口锅前,这几口锅里面依次盛着1到5小时前盐析处理后的皂基。由于油渣的质量有限,必须反复进行几次盐析才能让提高皂基的质量。

李云帆看过了第五口锅里皂基的成色,让人将这锅里的皂基舀出,倒入第六口盛满碱液的锅里继续加热。经过碱析这最后的一道工序,再次实现分水后,得到的滚烫的皂液冷却凝固后便是肥皂。

看到这第六口锅里出现了分水,李云帆迫不及待地便从锅里舀出皂液倒入了几个刚刚让铁匠打好的铁箱中。然后,李云帆就蹲在铁箱旁边等着。大约20分钟后,铁箱中的皂液终于凝固,一块还没经过分割的硕大的浅黄色肥皂终于出现在所有人的眼前……

……

当晚,每个从山里下来的村民不但领到了足额的工钱,还额外从李云帆那里享受了一个原本只有地主、豪绅们才能享受的待遇:每人都能用刚制出胰子(肥皂)洗了把脸。

这些苦哈哈们哪里用过这只曾耳闻、贵的要死的香胰子。虽然并不如传说中的香死人(没添加香料),但这脸洗下来可是极为清爽。这胰子比起那使用之前还得费劲地捣烂、抹到脸上还粘糊糊、稠腻腻的丝瓜、豆荚果然不知强出了多少!

更让人兴奋的是,那位慷慨解囊给大家找了份差事的李云帆还当众许诺,等到五天之约结束,除了付工钱外,还会给每人发一块胰子。老天爷!这么块胰子据说要卖三钱银子,将近六百个铜子呢!听到这个消息,几百号乡民差点没乐死。

石达开见李云帆果真造出了肥皂,这才明白李云帆所言非虚,并不仅仅是慈悲为怀,所以石达开对李云帆的本事更是大为叹服。

石达开本就是一个极聪明、嗅觉敏锐的人物,他虽然还看不出李云帆造出肥皂到底能多大程度上改变周围老乡们的生活,但他已经隐隐感觉到照李云帆这么搞下去,也许会是一条路子,一条他从未见过但却能让人活命的路子。

心中有了这个判断,石达开决定一定要努力配合李云帆的工作。同时他也想亲眼瞧瞧,这位贵为举人的大哥,到底还能做出什么样的大事来。

……

收集草木灰的活动还在继续,在各种规章的约束和监督下,基本还算进行的有条不紊。

不过从第三天开始,除了有更多的棚户赶来加入到收集草木灰的行列之外,又有一百多壮族以及其他族的村民闻讯赶来,也想趁这机会挣点工钱。

广西自古便是少数民族大量聚居的地区,到解放后更是成立了自治区。壮族是这里的第一大少数民族,就连石达开的母亲都是壮族人。因此除了客家人、土居汉民外,少数民族也是广西的一大力量。

有清一代,满族统治者一直推行的是以满人为优的对其他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广西的壮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不但要像汉人那样剃发易衫,而且壮族等少数民族的人更被禁止参加科举考试,开荒而来的田地也常常得不到当地政府的承认,随时有可能被汉人地主和官僚侵占。

而清廷一贯推行的挑拨各民族间的仇恨的伎俩则成功得使这些受压迫的少数民族人民的不满转移到了同样世居此地的客家人或土居汉人身上。所以在当时的广西各地,少数民族与汉民的矛盾也非常的严重。

正是基于此,石达开虽然本身有壮族血统,但也没有轻易答应这些壮人的要求,而是将之告诉了李云帆。

李云帆当然不会搞什么民族歧视,相反他对自己能引来一部分壮人的结果感到满意。想要在广西这种多民族聚居区真正立足,处理好各民族的关系绝对是重中之重。所以他立即同意让这些壮人加入到收集草木灰的行列,待遇则与汉人一视同仁。

其实对李云帆这个现代人来说,原本就没什么客家人、土人和民族之分,只有中国人这个概念。现在少数民族的兄弟已经被引来,在不引发激烈冲突的情况下如果再能引来一些土居汉人就更好了。

那帮“宁与友邦、不与家奴”的家伙搞得糜烂的族群、民族关系,也是时候得到弥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