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王朝间的对话:朝鲜领选使天津来往日记导读
32133200000022

第22章 《阴晴史》导读上卷(19)

主人良久观阅,再三反覆。书示曰:不立教堂,此条宜紧拒之。在中朝为属国,与各国言之则为自主。此际说得极为得体。其余均可相机行之。阁下此行,己(当为”已”字。笔者)得其要矣。客曰:中堂所教一条大意,为头脑。黄参赞所拟两条,为肯綮。不立教堂一款,为敝邦目下最先要务。其余犹可照例立约。未知敝邦朝议,更当何如耳。主人曰:所可虑者,通商事,国人皆曰不可。窃意此等大事务,须明明白白,反反覆覆,俾切开导。俾上下大小臣民,咸晓然于时势之不可拘执。如盘庚迁殷之煞费苦心,则得矣。客曰:我寡君用心之苦,不减盘庚。但小民狃于故常,大难变化。今古一辙。若议和都无通商之利,则是慕虚名而受实害也。是切憧憧。主人曰:务必大诰于国,方能内振朝纲,外御强敌。古未有上下不同心同德而能立国者。此事自在执事之力言于贵国王耳。客曰:允职卑人劣,不足有无。我寡君恢弘听受之量,不拒刍荛。但此事不待力奏,而蚤己(当为”已”字。笔者)往来于宵肝忧念之中。方以诚意开导,不大声色,终必有岁计之效耳。主人曰:贵国王乃大有为之君。智开所言,谅必不以为妄。惟仰求鉴区区之忱而己(当为”已”字。笔者)。客曰:阁下之为弊(通”敝”字。笔者)邦谋忠至矣。敢不拜嘉?《谈草》见借,谨当专函启达矣。

主人应诺,只给自己《谈草》。客曰:远人当此岁暮,举目无亲。如梁燕恋主,不厌百回飞来。此次又迤路历拜,亹亹聆教。至见烛跋。深用不安。请祈新年鸿禧。主人曰:为王驱驰,客中度岁,诸凡望自保卫。”(〔韩〕金允植《阴晴史》上卷,第58~59页)

原书上有注曰:“永定道署谈草”“教堂与属国问题”(韩文)。

原书“兹有《谈草》及美使书、呈览此行、业欲仰议、兹事畅聆高论”断句有误。

傅相本是古时辅导国君、诸侯王之官,这里游智开用之来称呼李鸿章,是敬称。“肯綮”原是指动物筋骨结合的地方,后原来比喻要害或最重要的关键。《庄子·庖丁解牛》里有“莫不中肯綮”。狃,因袭,拘泥于某些方面。如狃于习俗,狃于成见。“亹亹”是勤勉的意思。《诗经·大雅·文王》里有“亹亹文王”。

游智开与李鸿章的意见保持了完全一致。他劝说金允植上书给高宗,效法盘庚东迁故事,力排众议,促成开放与通商。

二十九日,晦。晴。辰刻发行,抵草河头留宿。今日即除夕也,行旅断绝,店舍尤觉萧条。学甫买牛肉而来,和油盐炽炭灸食,味如木柿。不及羊猪肉矣。犹与顺得、学甫,分吃岁肉,相视而笑。此处都无岁时风俗,夜来惟闻纸炮十余声而己(当为”已”字。笔者)。去年今日,在顺天府送岁,回思渺渺,如隔生事。今日草河头过年,岂梦夜所到哉?夜枕上作《除夕》诗五律一首,觉来不记矣。”(〔韩〕金允植《阴晴史》上卷,第59页)

原书上有注曰:“辛巳除夕诗”。实际上,这首诗是金允植枕上所吟,因为没有写下来,第二天早晨起来,已经忘记了。

金允植等一行是在“草河头”这个地方过的除夕。这一天是1882年2月17日。

金允植感觉,中国的牛肉不如羊肉、猪肉好吃。在朝鲜王朝,士大夫们主要的消费肉食是牛肉。而且,“韩牛”肉的味道确有其特别之处。

壬午(上之十九年,大清光绪八年。原注)正月初一日(戊子。原注),晴。

自草河头早发。今日无卖饭处,故空腹趱行。见路傍大小村人,皆着新衣,相逢拜揖,笑颜相问。可知新年人事,不殊东俗矣。

由天津到东局,日尚未暮。局中人皆欢矣(笑。原注)相迎,稍慰旅怀,如还故乡矣。问工徒病者,皆稍稍起头,独洪万吉不可救云。闷虑,闷虑。且闻去月廿三日起送金姓孙,而朴甥为我孤馆送岁,迫晦再至保定,见我己(当为”已”字。笔者)发,复回。晦日还局。可念其劳苦也。

今日行一百二十里。冬至使,便见家书。去年至月初七日出。闻咸宁殿火,不胜惊叹。”(〔韩〕金允植《阴晴史》上卷,第60页)

原书上有注曰:“天津东局到着”“咸宁殿火灾”。

原文“去年至月”就是“去年十一月”的意思。“至月”是从“至日”中套出来的用法。

这一天是新春第一天,是光绪八年(朝鲜高宗十九年)的大年初一。公历是1882年2月18日。

金允植在中国找到的是似曾相识的感觉。过年了,人人都换上新衣服,笑脸相向,“可知新年人事,不殊东俗矣”。

金允植等回到天津东局,“局中人皆欢矣(笑)相迎,稍慰旅怀,如还故乡矣。”其记载颇为感人。金允植也确有把天津看作是第二故乡之情。

咸宁殿是朝鲜宫廷里的一个大殿,也是景福宫里的最主要殿堂之一。

初二日,晴。保定谈草事系紧急,明日拟专送学徒金声、李及卞加平奴子石伊(以病落后者。原注)、李 奴子基周、李熙民奴子龙卜还国。送人海关道,成凭票以来。

水雷局文观察芝轩、水师局吴观察仲翔来访。”(〔韩〕金允植《阴晴史》上卷,第60页)

金允植认为,他与李鸿章在保定的谈话十分重要,是国家的紧急要务。准备送几个人回国,专门把此次会谈的情况上奏给高宗。

初三日,大风,寒。李 及石伊先发。付家中书。石汀之弟致骏与学徒金台善、李苾善为拜年贡上使洪尚书钟轩,亦发北京之行。

午间,闻南局病匠洪万吉身故,不胜惨恻。即送通事崔志烨看检丧具,且书托于安生浚,传令于匠目河致淡,令办具衣衾棺木,埋寘闲净处,将于望后还送本国也。死者之衣服银钱,一一开录,所入丧费详细记簿以来。死者之异乡孤魂,己(当为”已”字。笔者)极惨然。而闻本家父母、兄弟、妻女俱存,想其景色,令人酸鼻。

酉刻,李 、石伊还来。惊问其故,噤不能言。距此四十五里宁河县大兴桥地方(自此径向山海关之路也。原注),有四个汉出来喝道,”那(通”哪”字。笔者)里走!”即探怀中,各出洋铳,虚放几次。李 魂不附体,下车呆立。石伊仆仆拜乞。贼徒拔刀拟之,令纳银子。遂上车披出行装。一行银子及两车物件,尽数抢夺。并解囊探取镜、梳等物。既满欲,令复乘车还津,曰:”任汝告官!”李 等登车匍匐而还,面无人色。折沿近地官兵四布,犹如此白昼劫掠之变,不胜惊叹。即送通事郑麟兴于海关道,议得兵弁护送,及缉盗追赃之事。所失物目,开明以送。共价银为一百七十三两。今日两次恶报,极为怪异。金声今晚追发,似得免难。”(〔韩〕金允植《阴晴史》上卷,第60~61页)

原书上有注曰:“工匠洪万吉死亡”“强盗之行使银子掠夺”(韩文)。

原书“石汀之弟致骏、与学徒金台善·李苾善为拜年贡上使、洪尚书钟轩亦发北京之行”断句有误。金允植的原意是,尹致骏与学徒金台善、李苾善去拜见年贡上使洪钟轩,也向北京出发了。“尚书”就是“判书”。相当于现在的正部长。

从金允植的记载可以看出,当时朝鲜来中国留学的学徒与工匠是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的。洪万吉应是近代以来朝鲜王国第一位在中国去世的留学人员。

李 、石伊等一行人在宁河县遇到强盗。大白天公然抢掠外国人,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离天津东局四十里的地方。抢劫完了还要宣称“任汝告官”,强盗气焰如此嚣张,也大出金允植的意料之外。

北洋中心尚且如此,表明中国所面临的内忧外患已经十分严重了。

初四日,大风,寒。郑麟兴今早往天津海关道,呈书周玉山。即往见天津道台(吴姓毓芬。原注)议缉盗之事。久,移该县。且调护送兵弁,将护至山海关,保无虑云。可感,可感。

午后,往见吴观察不遇。访文芝轩而还。阅《北徼汇编》。

海关道台周玉山,送银子百两,使给见失之人,以补行资。以行己(当为”已”字。笔者)办给,还送银子。夕间又专送。受之终无名,故又送还。

东南局人,各敛钱一吊,以赙给洪万吉治丧之具。”(〔韩〕金允植《阴晴史》上卷,第61页)

原书上有注曰:“天津海关道呈文”(韩文),“《北徼汇编》”。

金允植派出送信的人是学徒。天津道为此专门派兵,将要护送到山海关。难怪金允植连声说“可感,可感”。

周馥自己出银子给朝鲜行人,可见此人对金允植等确是爱护有加。

“初五日,大风。风势虽恶,今年节气早,水已解冰行舟。文芝轩来访,与尹石汀共质《千字文》。译以华音。”(〔韩〕金允植《阴晴史》上卷,第61页)

正月初五就可以在水面上行船,这在天津是不多见的暖冬天气。金允植留下了很珍贵的气象学记录。

这一天是中国传统的“破五”。总兵文瑞来见朝鲜使节,他们兴致勃勃地讨论的是《千字文》的汉语读法。文瑞是满族人,金允植与尹泰骏是朝鲜人,但他们有共同的文化教育,思想上有相当多的一致之处。文瑞已经是五十六岁的人了。作为一位满族军官,他慢悠悠地给朝鲜使节用汉语朗读《千字文》,也是很有意思的生活画面。

“初六日,风。访水师局吴仲翔不遇。访文芝轩而还。

初七日,风。与从事官弁共(此处当缺一”入”字。笔者)天津。访周玉山不遇,访刘芗林不遇。唯见顾廷一。代致刘芗林所送《申报》,即去年至、腊两月事。

军机局内多祠庙。与廷一编(遍。原注)行观玩。堂右有玉皇庙,其后有关帝、岳爷庙。又有长泰庙,以蛇身得道者云。左有斗老庙,供帐及香火、饼饵之罗列,于诸庙最盛。其左右又有文昌帝君、吕真人、九女诸神之庙。像甚多,不可胜记。

辞别廷一,向海光寺(即南局。原注)访王筱云。筱云约以明日开工,兼请吾等会饭。课日行役,虽甚难便,亦不便推辞。订以赴约。遂辞起,由紫竹林渡河而还。遥见轮船四五只,在港口矣。”(〔韩〕金允植《阴晴史》上卷,第61~62页)

原书上有注曰:“《申报》”。

看来,原书编辑者很注意金允植在天津接触到的近代文明。金允植所见到的《申报》,报道的是“去年至、腊两月事”,也就是去年十一月与十二月的事情。辛巳年冬至是十一月初二。见原书里卷第14~15页日记。

金允植介绍的天津军机局内各种寺庙,有玉皇庙、关帝庙、岳爷庙、长泰庙、斗老庙,以及供奉文昌帝君、吕真人、九女诸神之庙。金允植看到的情况是,天津军机局把一些庙宇围进了衙门大院。

《津门保甲图说》记载,到清朝同治年间,天津还有寺庙三百余所。该书有一图,专绘天津寺庙分布。(见杨大辛主编《近代天津图志》,第7页,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海光寺现在的位置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和二七二医院。海光寺始建于1705年,康熙帝南巡时御书“海光寺”匾额。1858年在此签订了《中英天津条约》。之后,英法联军强占了该寺,寺院惨遭破坏。从金允植的记载来看,1882年的海光寺是与李鸿章的天津机器局南局紧邻着的。寺院的规模还很大。但在1900年抵抗八国联军的保卫战中,该寺被彻底毁掉了。

初八日。晴。东南局开工。分隶工徒。南局姑未分厂。缘王筱云欲试观工徒能否,徐拟分隶也。

东局

李熙民、高永喆、赵汉根、金光练(己上水师学生。原注)。

崔圭汉、朴永祖(己上水雷学堂。原注)。

高永谥、李芘善(铜冒。原注)。

张荣焕(木样。原注)。

金台善、黄贵成(襁水。原注)。

安应龙、宋景和、崔志亨(机器局、虎钳。原注)。

金兴龙、金德洪(火药。原注)。”(〔韩〕金允植《阴晴史》上卷,第62页)

原书上有注曰:“东局学徒的分业(韩文)”。

金允植所说“东南局开工”是指经过春节休假以后,东局和南局都上班了。但是,南局的中国方面负责人要看一看朝鲜工匠是否有相应的技术,因此还没有把他们分开。

原书里的“己上”当是金允植所写的“已上”。其中,“已”通“以”。原书皆写成了“己上”。

“铜冒”在金允植原文里多次出现。而所谓“铜冒”,就是“铜帽”。金允植解释说,“铜冒者,前镗枪耳药也。”(〔韩〕金允植《阴晴史》上卷,第82~83页)

海关道台周玉山送书,并抄寄详报督宪一则径启者:案照贵国学徒李 、金声等回国,李 先行,途中被劫,以致银物一空。闻之殊深惊异。乃叠(通“迭”字。笔者)接来函,备承谦挹,并将所送路费百金掷还,令人尤增愧叹。所由被劫缘由及送到失单,己(当为”已”字。笔者)经敝处咨会天津道,并飞札东路厅、宁河县,赶紧缉拿赃贼,务获究办。又经详报阁爵督宪,转饬严缉究办各在案。

但此次李 等由津回国,因未从正路行走,是以遭此凶险。嗣后各学徒中再有回国,务须饬由正路, 站行走。万勿贪图近便,再蹈覆辙。是为至要。

兹得详藁抄送台阅,即希察收。至金声系随后再去,幸免贼患。接有确音,仍望示慰为荷。

专此奉布,即颂勋祺。名另具。

正月初七日。(〔韩〕金允植《阴晴史》上卷,第62页)

原书上有注曰:“海关道台之来书”(韩文)。

朝鲜学徒李 等贪图近路,走的不是有官兵防护的大道,因而遇见了贼人,白昼遇抢。而此事惊动了中国与朝鲜的方方面面。周馥为此事,专门向李鸿章写了报告。金允植对周馥的处理十分感谢,也十分感激周馥赠送百两银子的慷慨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