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走出心灵误区——战士心理问题
32157800000067

第67章 以2分之差落榜以后

……从小就十分崇拜军人,带着一心想考军校的愿望来到部队。去年他参加军队院校招生考试以2分之差落榜。随后小刘一度思想消沉,工作不积极、不主动,深感“无颜再见江东父老”。连队指导员及时做思想工作,鼓舞他振作精神,并给小刘父母专门写信“减压”。赢得小刘父母亲的理解,使他很快走出了心理阴影,重新恢复了以往的工作热情。最终,小刘成为连队的训练尖子,年底被留队转了士官。

解析

1.小刘的入伍动机:想考军校

人的行为受动机的影响,行为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时往往会给人带来不良影响。小刘将考军校作为入伍动机其本身并没有错,问题在于小刘将其作为唯一的目的,不完全符合入伍服役的客观要求。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看,小刘这样做必定要与客观现实发生矛盾,这种矛盾冲突很可能在入伍后表现出来。应征青年入伍,首先要端正入伍动机,要将参军作为自己的义务。参军就是为了奉献,不能将部队看成是谋求个人利益的地方。当然,部队也是培养人的地方,关键在于个人的发展要服从集体利益,在不损害部队利益的情况下发展自我才是最好的选择。

2.入伍后遇上了精神刺激:考军校落榜

有精神刺激不一定都是坏事,因为人的大脑要清醒,需要有不断传入的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不少战士可能有过这样的体验:缺少外界的新异刺激,会使人感到单调、寂寞和压抑;而适度的精神刺激可以提高应激能力。在轻度应激状态下,常常感到记忆活跃,精力充沛,行为敏捷,操作速度、准确性和耐力均有提高,对面临的任务和挑战,可以采取积极主动、跃跃欲试的姿态,这种状态无疑有益于战士发挥自己的训练潜能。所以,不能认为有精神刺激就是坏事,要辩证的看问题。

但是,当存在强大的精神刺激,或缺少对刺激的应对方法时,个别人可能会出现异常反应,甚至会出现精神障碍或心身疾病,这种情况就是我们需要干预和关注的问题。

3.经受精神刺激后出现了抑郁情绪:思想消沉,工作不积极、不主动,深感“无颜再见江东父老”

精神刺激后出现何种心理反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有些人可能出现睡眠不好,有些人出现焦虑情绪,有些人可能出现抑郁反应,这都是人的心理反应形式。对上述这些反应形式,不能笼统的视为闹情绪,更不能完全理解为思想政治上有问题。

对精神刺激后的反应,无论它是正常的情绪反应也好,还是病态的精神疾病也好,我们都应予以高度重视。尤其是对有抑郁情绪的当事人,必须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和部队安全管理的角度看问题:一是要注意抑郁情绪的严重程度及其对官兵心身健康的影响;二是要注意抑郁情绪背后可能存在的某些安全隐患问题,因为有些抑郁情绪往往导致自杀、自伤、甚至伤人行为的发生。

4.小刘出现抑郁情绪后得到了部队及时有效的疏导,包括思想工作、心理干预等。

对基层部队一般心理问题的干预方法常见的有思想工作和心理干预,这两种工作方法能从不同角度对官兵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但实际工作中不少人将其混为一体,给工作带来了不少影响。比如,将一个单纯的抑郁反应视为思想懒散,或政治有问题,甚至给予政治处分,这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将问题严重化,给当事人带来更大的精神创伤,甚至会加重其抑郁情绪。

因此,基层部队官兵有必要了解思想工作和心理干预在工作方式上的区别:前者以灌输为主要工作方式,带有强制性。虽然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如个别谈心、集体座谈讨论、大会报告、课堂讲授、参观访问等等,但在多种教育形式的背后,其实性质是一样的,即都源于灌输教育方式,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认同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并放弃以前的与教育者价值观念不同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灌输教育的结果是受教育者经过教育后,出现思想、行为的改变,把集体、民族、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后者以双向交流为主要工作方式。被咨询者因为特殊的心理问题,主动寻求咨询者的帮助,在咨询者的引导下,共同寻找心理问题的原因与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心理干预中咨询者虽然处于主动地位,但被咨询者个人的努力和积极自我探索才是发现与解决问题的关键。

5.小刘获得了来自部队干部、父母的社会支持

客观的讲,部队对案例中小刘的干预是相对全面的,考虑到了社会支持对个体情绪的影响,是心理干预中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

面对各种心理压力,官兵需要社会支持,比如说经济帮助、情感安慰等,这都是非常重要的支持形式。在部队,官兵的情感支持主要来源于基层干部和战友。此外,来源于家人和朋友的情感支持虽然有限,但对缓解官兵的心理压力却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有利于部队安全管理的前提条件下,适当增加官兵与家人、亲友的联系并非完全是坏事。一封家信,一个安慰电话看似小事,但对远离亲朋好友的官兵来讲,或许意义重大。作为基层官兵,在官兵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善于正确引导,既要让官兵学会自我心理调节,还要让其学会利用有利的社会资源来缓解自身的心理压力。

6.在自我调试、部队疏导、父母支持下,小刘的抑郁情绪得到了缓解,并最终康复。

通过有效干预,多数精神刺激导致的心理反应能在短期内缓解,对官兵的心理健康和作战训练能力一般不会造成不良影响。这些短暂的程度较轻的心理反应主要有情绪反应(包括抑郁、焦虑和恐怖反应),以及某些行为反应(如退缩行为、攻击行为)。

但是,也有极少数心理反应其严重程度逐渐加重,最终形成严重的精神疾病,需要精神病学工作者专业干预,如精神分裂症、适应障碍、急性心因性反应等。因此,对官兵出现的心理反应,要及时有效的进行干预。

7.小刘的情绪影响其训练:思想消沉时工作不积极、不主动;恢复工作热情后成了连里的训练尖子

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的心理活动过程。

在不良精神刺激的影响下,当事人常常表现出负性情绪,如抑郁、恐惧情绪,并表现出相应的适应不良行为,如工作不积极、不主动等。但是,一旦人的情绪好转,其行为相应的会有所变化,并且多向积极的方向转化,如案例中小刘“恢复工作热情后成了连里的训练尖子”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在对官兵的心理干预过程中,要注意当事人情绪对其行为的影响,对不良行为和消极情绪,要尽量让其向积极的一面转化。同时,要注意情绪和行为的相互关系,了解清楚是先有情绪问题再有行为问题,还是先有行为问题再有情绪问题。

8.经受挫折(精神刺激)后获得新的认识:不当军官当士官,在哪儿都一样发光。

精神刺激出现以后,官兵根据自身需要、价值观、个性特征、认知方式、应付方式、以往生活经验和可利用的社会支持,对刺激与个体的利害关系进行评估,并产生相应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对某些不良反应,绝大多数官兵能通过主观身心调适,缓解心理危机,并且获得生活经验,下次遇上同样的事件后应激反应就会减轻,甚至无应激反应出现。

因此,要善于引导官兵在应对心理危机的过程中总结经验、澄清认识,要在不断经受挫折、应对挫折的过程中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