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常见病家庭疗法1000问
32296700000032

第32章 冬三月宜食用哪些食物

入冬以后,宜吃下列食物。

狗肉

寒冬食狗肉,有安五脏、暖腰膝、益气力、温肾助阳、补中益气的功效。唐代食医孟诜说:“狗肉补五劳七伤,益阳事,补血脉,厚肠胃,实下焦,填精髓。”清代医家张璐认为:“犬肉,下元虚人,食之最宜。”中国药科专家也曾指出:“老年体弱,腰疼足冷:腊月取狗肉煮食。”所以,冬季宜吃狗肉,不仅因为腊月狗肉肥而味美,更是具有温补的功效。

羊肉

性温,味甘,为助元阳、补精血、益虚劳之食物,有暖中补虚、开胃健力的功用,是冬季最好的滋补强壮食物。羊肉蛋白质含量较高,脂肪比牛肉略多,胆固醇含量低,这对体虚胃寒、阳虚怕冷、四肢欠温,以及慢性气管炎咳喘、肺结核咯血、产后气血两虚、贫血等虚寒体质,颇有裨益。汉代医家张仲景创制的“当归生姜羊肉汤”,就是流传至今的温补气血的名方,确有很好的效果。

牛肉

性温,味甘,有补中益气、滋养脾胃、强筋健骨的作用。牛肉含多量蛋白质,其中含必需氨基酸甚多,而脂肪较少,胆固醇含量也不高。因此,中老年人体质较差者,在冬季经常吃些牛肉对强身健体很有益。尤其是对脾虚久泻甚至脱肛、面浮足肿、脉象虚弱之人,更为适宜。古有“霞天膏”治脾虚久泻,即系黄牛肉熬制而成。凡慢性腹泻者,入冬后用牛肉煮浓汁喝,有健脾止泻之功。

雀肉

性温,味甘,无毒,能壮阳益精、暖腰膝、缩小便。唐代食医盂诜曾说:“雀肉十月以后,正月以前食之,续五脏不足气,助阳道,益精髓。”阳虚的中老年人冬令食之最宜。《养老奉亲书》曾介绍:“治老人脏腑虚损、羸瘦、阳气乏弱可用雀儿5只,粟米一合,葱白3段。将雀儿炒熟,加入酒一小杯(50毫升),煮片刻,再加入水500毫升,下米做粥煮至八分熟,下葱白等,煮熟后,空腹食之。”这就是著名的冬令温补食方 麻雀粥。

獐肉

性温,味甘。唐代食医孟诜曾经说过:“8~11食之,其功效胜过羊肉。”獐为野生动物,分布在长江流域,獐肉、獐骨、獐髓皆益人。《别录》云:“瘴肉补益五脏。”《日华子本草》认为“獐骨益精髓,悦颜色”。《本草纲目》称獐髓“治虚风”。所以,冬季体虚之人,食獐肉有温补之功。

雉鸡

俗称野鸡、山鸡。根据前人经验,野鸡肉只适宜在冬季食用,其他时节不宜多食。如唐代食医孟诜就指出:“雉肉久服令人瘦,9~12月食之,稍有补;他月即发五痔及诸疮疥。”《随息居饮食谱》还说:“冬月无毒,春、夏、秋皆毒。”

大枣

有红枣和黑枣之分,均为强壮滋补食物,且性味甘温,具有养血益气、补脾健胃、生津止渴、强壮体力等功效。入冬以后,可将米加入大枣煨烂食用,若配合莲子、银耳或者山药等煨食,调养补益效果会更佳。

莲子

有滋养、安神、益气、补虚等功用,也是冬令进补佳品。中医认为,莲子的特点是既能滋补,又能固涩。尤其是中老年人的心悸、失眠、体虚、遗精、多尿、慢性腹泻,妇人白带过多等症,冬季常食,更为适宜。

白酒

冬令气温低,喝少许酒能促进血液循环,疏通经络。《本草拾遗》记载:“酒,通血脉,厚肠胃,润皮肤,散湿气。”《养生集要》中说:“酒者,能益人,适当的饮用,可宣和百脉,消邪却冷。”因此,许多人一到冬季多喜饮用一些补酒,是很有道理的,若白酒中再加入一些补益强壮的人参、鹿茸、海马、杜仲、肉桂、枸杞子之类的药材,更具有温补健身之效。

人参

性温,有大补元气的作用。在民间,入冬进补,人参首当其选,中医称之为补虚扶正要药,尤其是阳虚、脾虚、肺虚、气虚之人,服之更宜。

黄芪

性温,味甘,古代医家称之为“补气诸药之最”,“能补五脏诸虚”。入冬以后,很多人喜欢用黄芪煨老母鸡来进补,的确有很好的补虚强身作用。《得配本草》认为:“肌表之气,补宜黄芪;五内之气,补宜人参。”因为黄芪有益气固表的功用,尤其是体质虚的易患感冒的人,食之最宜。

肉桂

俗称桂皮。性热,味辛甘,有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益命门之火的功效。阳虚怕冷、四肢不温或脾胃虚寒、慢性腹泻之人,在入冬以后,经常在烧菜时加些桂皮,或用桂皮作香料调味,都很适宜。

此外冬三月还宜吃芝麻、胡桃、牛肚、羊肚、羊骨、鸡肉、蛇肉、鱼肉、桂圆、荔枝、栗子、花生、百合、木耳、燕窝、羊奶、豆浆、胡椒、砂仁、紫河车、冬虫夏草、蛤蚧等。

温馨提示:

冬三月,应根据气候寒冷以及各人身体情况,忌吃或少吃蚬肉、蚌肉、螃蟹、螺蛳、田螺、绿豆、绿豆粉、绿豆芽、生藕、生冷瓜果、柿子、柿饼、香蕉、菊花脑、莼菜、发菜、地耳菜、冰啤酒、冷茶、金银花、薄荷、白菊花、西洋参、沙参、决明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