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故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然。”
——《说符》
“古句新解”
春秋战国时期邯郸的百姓每到正月初一就将自己养的小鸟献给赵简子。因为赵简子会给献鸟者以丰厚的奖赏。赵简子的客人问其中的原因,赵简子说:“这叫买鸟放生。在这个好日子,把鸟放回到自然界之中,让它们过自由的生活,不是很大的恩德吗?不但对鸟是很大的恩德,而且可以引导人们爱鸟、向善,培养人们仁慈的性格。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呀!为什么不做呢?”客人听后长叹一声说:“可怜呀!今后的小鸟没几天好日子过了,不是被捉,就是死亡。”赵简子问:“为什么?”客人回答说:“您想想,如果您不买鸟放生,捉鸟的人也会有,但要少一些。您买鸟放生,有鸟的人会从您这里得到一大笔钱,没有鸟的人也会想方设法地去捉鸟,那鸟还有活路吗?”赵简子一听满有道理,说:“依您所见,该怎么办呢?”客人说:“与其买鸟放生,不如禁止捕鸟。禁止捕鸟才能起到保护小鸟,引人向善的作用。”于是,赵简子听从了客人的劝告。
中国春节民俗纷繁多样,但民俗中,都包含“放生”的内容。在古人看来,春节并非只是人类的节日,它是人与自然万物共同的节日。
关于放生,最早的记载始于赵简子。春秋时期,晋国建都邯郸。晋国有一个势焰熏天的大臣赵简子,他就喜欢在过年时让老百姓替他捉斑鸠鸟送到他府中,让他放生。后代春节放生多选在初八,因为这一天是传说中谷子的生日,对于农耕社会来说,谷是命脉,这一天人们要观谷、食谷和养谷。鸟是吃谷的,会抢夺人的收成,所以这一天要放生(主要是鸟和鱼),表达好生之德,同时也贿赂一下鸟类,让它们嘴下留情。
放生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善意,而不打捞、捕捉放生的动物,更体现了敬畏之心,有了善意与敬畏之心,和谐才会有保障。选择放生,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初八是顺星之日,可以让星宿看到自己的善行。每人每年都有一位值年星宿,决定着一年的命运,初八是“诸星下界”之日,此日要祭祀星君,求得保佑。如今人们都是正月十五吃元宵,其实是正月初八吃,以示圆满。
有趣的是,古人到郊区,多是为了表达对自然的尊重而去,不仅要放生,还要提供多余的食物给野生动物们吃,在没有汽车的年代,带孩子下乡是件很累的事。如今有了汽车,人们到郊区除了留下许多垃圾之外,还要放鞭炮,把野生动物吓得四散奔逃。传统的春节本来也是野生动物们的节日,如今只剩下人类单方面的庆典。
在这个故事中,有两个人对事物的前景做预测:一个是赵简子,一个是客人。实践证明客人的预测是正确的。相比之下,赵简子的预测则是不正确的。客人的预测之所以正确,在于他摸准了事物发展的脉络和人们的心理,从事物的根本做起。赵简子的预测之所以不正确,在于他仅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没有深入于事物的本质,仅只看到人们的表现而没有体察出人们的内心世界。
赵简子放生是为了还给小鸟自由。然而,与其还给小鸟自由,不如原本就不要限制小鸟的自由。先限制而后还给,那岂不是舍其近而求其远,弃其本而求其末。而鼓励放生正是这种舍本求末的愚蠢行动,而且还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因为放生的前提是捕生,没有捕生也就谈不上放生。所以直接鼓励放生也就是间接鼓励捕生。这样一来,不但不能达到给小鸟自由的目的,而且还有可能在更大范围内造成限制小鸟自由的恶果。
赵简子奖赏献鸟,是为了引导人向善,而人们争相献鸟,是为了得到奖赏。人们要想得赏就得献鸟,要献鸟就得有鸟,要想有鸟就得捕鸟。所以,赵简子从导人向善的目的出发,得到的却是引导人行恶的结果。
故事告诉人们,预期得到好的效果,只有良好愿望是不行的,必须对事物的本质有所认识,并依照其本质的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否则的话便会徒劳无功甚至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