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四面墙
323900000001

第1章 自序 动物主持的集中营

我和你们一同分享很多事情的机会,被命运剥夺,而我得到了其他。

28个月罪有应得的囚徒生活,除了被国家机器改造得觉悟猛增外,就是催生了你们将看到的这些文字。

这部小说,最初以“哥们儿狱中生活”的名字在几家网站连载,边写边贴,前后用了半年时间,当我尚未完成初稿时,眼疾手快的盗版商们也蜂拥而上,分别假借内地几家出版社的英名,把一部还没有定稿的作品滥行于市,让我痛并尴尬着。

盗版对我和读者的最大伤害,就是可能引导人们对这部作品的误读,当我准备修订这部小说时,我早已醒悟:自始至终,我并没有“揭露”和“控诉”什么的险恶用心,那于我于读者都是一种幼稚和孱弱的表现。我觉悟到我有更重要的东西需要表达,这种觉悟最终催生了“四面墙”这几个字——我企图用我的故事支撑一个残酷的喻体,一个让我和其他人都无法超越的喻体。

其实,当我还是一个囚犯的时候,好多事就已经让我有个奇怪的联想:被“四面墙”囚困的,不仅是我们这些违法分子,那些在阳光里歌唱、劳动、享乐以及逍遥做恶的人们,又何尝能逃离一堵堵有形无形的障蔽呢?那些可见不可见的墙,那些成文的不成文的法,在他们的周围筑起了重重的障碍,使他们的“自由”显得可怜可笑。

我想他们或许还不如这些囚犯清醒,至少囚犯们清楚地明白自己的处境,而他们,却迷惘地在广大的世界里,奔突在那些透明的围墙里,他们经常在不自知的前提下犯规,尴尬、困惑、被嘲笑、被鄙视、被遗弃甚至发疯。

囚犯知道自己的期限,而他们不知道。

囚犯知道自己的最终目标,而他们往往踌躇于此生何为。

就象我无意靠玩味自己的伤痕取悦于人,我也不能用繁琐的话语来表达我的心情,“四面墙”本身给我的压抑已经太多,象网友木灯兄所概括的,四面墙中困厄一人,实乃“囚”字,一切奔突皆成无奈。而语言具有同样功效,语言仿佛藩篱,所有思想,一经言传,便已丧失它的本真,惟有“感悟”,可超越“交流”。我们所见闻的一切形式的文本,都是被作者修饰、过滤后的结果,一切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技巧都是“世界本真”的规范者、矫饰者和奸污者。

所以,拒绝表达,这一点永远是智者的不二法门。

我们,在这里发表和窥看的我们,都是智者以外的人。我们是一些不怕上帝发笑而做着思索状的凡夫俗子。

《四面墙》赖以存在的蓝本,就是一个凡夫俗子的极端生活,他所亲历亲闻的囚徒生涯。

“上卷”的场景是看守所,关押“犯罪嫌疑人”的地方。这一部分侧重于描写“心理裂变”的过程,并试图通过看守所这个特殊的视界,影射人和环境的苟合过程。

麦麦这个平凡的小人物,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知识分子,被“讲哥们儿义气”的“江湖流毒”所害,突然被投进一个完全陌生的牢笼,面对一群获罪于强奸、抢劫、杀人、偷盗的嫌疑人,面对一幕幕陌生、残酷、压抑、乖戾变态的场景,他的心灵将受到怎样的震撼、历练?他又将如何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在一切残暴、狡黠、无聊和明争暗斗的场景背后,如果一定要谈意义,我只能说,我在上卷里想表达做人的悲哀和无奈。

并且,人的更大劣性在于:忍耐的美德和变通的机巧——当一种价值受到另一种价值的强奸,所有概念化的东西都被偷换或者打碎,秩序需要重新整和建立的时候,什么叫尊严,什么叫道德,什么叫友情和真理,都被重新定义,心被撕裂后要经历阵痛,阵痛之后的抉择将是血淋淋的更大更长久的痛苦,而选择妥协(这恰恰是我们最容易做出的抉择),无疑会让这种痛苦降低到最小,降低到只剩下“悲、哀”两字。

“下卷”的场景则转移到“服刑地”监狱(劳改大队),这里的人物,都是在法律意义上有罪的人,一群必须接受改造的人,这些人经历过看守所阶段的“培训”,精神上已经做好了撕杀的准备,加上有许多久经囚场的“前辈”的参与,一幕幕人间活剧更是把人性中的种种卑鄙与卑污、卑微的东西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此,“上卷”的思想将得到更赤裸的展示,同时,“四面墙”的象征意义也将逐步凸显。大家将随我一起,逐渐体悟——不论生活在墙里墙外,我们都逃避不开被囚困和压抑的悲哀,“四面都是墙、墙、墙,即使你身自由,你心已被囚”(本书题记)。“其实在短暂的拘押生涯里,好多事都让我有个奇怪的联想:被‘四面墙’囚困的,不仅是我们这些违法的坏分子,那些在阳光里歌唱、劳动、享乐以及逍遥做恶的人们,又何尝能逃离一堵堵有形无形的障蔽呢?”(内文)如此低调、冷酷的关照,终于导致一位评家感叹了:《四面墙》写出了“真正的黑暗和悲伤”(暗黑之川,《2003年网络小说回顾》)。

在监管场所这种极端的空间里,为了生存,人与人之间碰撞出的是人性中的恶的火花,“人类必须与之搏斗的最凶险的野兽就是人类本身”——罗素所言在“四面墙”里得到了现象学意义上的血淋淋的阐释。“四面墙”里,执行的是“暴力最强者说了算”的“元规则”(吴思《血酬定律》),在这个元规则的控制下,统治者(人头儿)的强暴、野蛮,被统治者(鸟屁)的卑微、无奈,中间阶层的委琐、平庸和压抑,都是怎一个“赤裸裸”了得。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被这句口号掩盖的另一种更普遍的状况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忍耐。忍耐衍生悲哀,而反抗产生悲剧。这一切,你们都将在我的文字里看到,虽然我依赖回忆来写作的过程很痛苦,但保持沉默的代价似乎更大。

在关注人性、人权和司法进步的背景下,《四面墙》是一个残酷、幽默的故事,也是一种深刻、冷酷的象征。一切调侃中都挂着卑微者的泪水。“四面墙”是一个人类大社会的缩影;“四面墙”是一个“动物主持的集中营”。没有例外,例外的是乌托邦,是桃花源和玄幻小说。

如果人能看到恶,识别恶,并感到震惊和羞愧,那就只表明一点:人心还是向美向善的——这也是《四面墙》这部作品唯一能使人感觉振奋和预见光明的地方,虽然这种比附有些苟且和牵强。

否则,这样的作品是该下地狱的。

哥们儿

201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