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32502900000068

第68章

渐次消灭而死矣。兆璜曰。如外感风邪者。值此少壮之年。更易愈矣。此因于内损。故名曰膈偏枯。)肺至而搏。血衄身热者死。脉来悬钩浮。为常脉。(血衄、血出于鼻也。脉搏击而血衄者。经热盛而迫血妄行。血脱。故身热也。脉来悬钩者。心之脉也。浮者。肺之脉也。心主血脉。肺主皮肤。而开窍在鼻。心脉来盛。上乘于肺而致衄者。此血衄之常脉也。

夫因外感风寒。表阳盛而迫于经络之衄者自愈。若心脉盛而迫于皮肤之血以致衄者。为常脉。此表里阴阳。外内出入。

而皆为衄病之常。若脏气不守。经血沸腾。脉至而搏击应手者。此热盛而血流妄行。一丝不续。则穹坏判矣。玉师曰。

搏者阴阳相搏。血衄身热者。血气俱脱。故死。悬钩浮脉。乃血衄之常脉。故不死。不死者。如奇恒之衄也。)脉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如喘者。脉来滑急也。此痰水上壅。故脉来急滑。名曰暴厥。暴厥者。一时昏厥。

而不能与人言。)脉至如数。使人暴惊。三四日自已。(夫有形之邪上乘。则脉至如喘。无形之气上逆。则脉至数疾。邪薄心下。故发惊也。盖心不受邪。至三四日。邪自下而惊厥之病自已。非比外淫卒厥之难愈也。)脉至浮合。浮合如数。

一息十至以上。是经气予不足也。微见九十日死。(此论脏腑经俞之气不足。而各有死期也。浮合者。如浮波之合。来去之无根也。浮合如数。而一息十至以上。是经气予之不足也。微见此脉。至九日十日之交而死。盖九者阳之终。十者阴之尽。此三阴三阳。十二经脉之气终也。予与同。夫五脏相通。移皆有次。脏腑之气。各传与之。如五脏有病而逆传其所胜者死。如顺传其所生。而受所与之气不足者亦死。故曰气予之不足也。又五脏各以其时而主于手太阴者。脏气传与之俞。俞气传与之经。脉气与之络。络与之肌。此经脉之气。受五脏所与之气不足。故脉至如此虚数之极也。士宗曰。

微对显言。微现此脉。期以九十日而死。若显露之。不超时日矣。后之交漆。亦犹是也。兆璜曰。络与之肌。肌络之气。外内相通。故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脉缓者。尺之皮肤亦缓。)脉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夺也。草干而死。(如火薪然者。心气不藏。虚炎之极也。精者。五脏主藏精。谓所与之气。精气也。曰夺曰虚曰不足者。谓夺其所与之精气。

以致虚而不足也。草干冬令之时。当遇胜克之气而死。所谓脉至者。概左右三部而言也。玉师曰。心脉如火薪。肝脉如散叶。胃脉如泥丸。太阳如涌泉。肌脉如颓土。皆以五行之气效象形容。盖此乃五脏虚败之气变见于脉。非五脏之病脉也。斯之谓奇恒之脉。应略曰。予者谓脏腑之气传与之脉也。)脉至如散叶。是肝气予虚也。木叶落而死。(散叶、飘零虚散之象。肝木之气虚。故当至秋令之时而死。)脉至如省客。省客者。脉塞而鼓。是肾气予不足也。悬去枣华而死。

(脉塞而鼓。谓脉始来充塞于指下。旋即鼓动而去。有如省问之客。方及门而即去也。悬、隔也。悬去枣华者。谓相隔于枣华之时而死也。张兆璜曰。脏腑之气。外合五行之生克。而草木之荣枯。只以四时之气候之。火土之气。皆主于夏。故曰悬去枣华者。谓相去枣华之初夏。而死于土令之长夏也。应略曰。脉始于肾。故肾气虚而脉至如省客。)脉至如丸泥。是胃精予不足也。榆荚落而死。(丸泥者。如泥丸而不滑也。胃为阳土。位居中央。其性柔。其体圆。故曰脉弱以滑。是有肾气。盖往来流利如珠曰滑。如丸泥者。无滑动之象。胃将死败之征也。榆荚至春而落。木令之时也。脏腑之气。生于胃腑水谷之精。故曰精予不足。)脉至如横格。是胆气予不足也。禾熟而死。(胆属甲子。主一阳初生之气。

胆气升。十一脏腑之气皆升。如横格者。有如横拒而不得上下。是胆气虚而不能升也。灵枢经曰。其胆乃横。是胆气横而脉亦见其横格也。禾熟、秋深之时也。兆璜曰。人生于寅。天三生木。故在人脏腑阴阳之生死。应四时草木之荣枯。

按宋史钱乙传曰。一乳妇因悸而目张不得瞑。乙曰。此气结而胆横不下。用青郁李酒饮之而愈。)脉至如弦缕。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弦缕者。精血虚而如缕之细也。胞精、胞络之精气也。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善言者。胞气泄也。驷见而陨霜。九月之候也。九月万物尽衰。则气去阳而之阴。应收藏之气。

而反泄于外。故死。胞主藏精血。故曰精予不足。)脉至如交漆。交漆者。左右旁至也。微见三十日死。(此承上文而言冲任之脉绝也。冲任起于胞中。循腹上行。为经血之海。胞精不足。冲任将绝矣。交、绞也。如绞漆之左右旁流。无中通一贯之象。是循中而上之冲任绝矣。精血为阴。故至三十日而死。三十日者。月之终也。兆璜曰。冲任为经脉之原。故亦曰微见。吴氏曰。微见。始见也。)脉至如涌泉。浮鼓肌中。太阳气予不足也。少气味。韭英而死。(至如涌泉。

来盛而不返也。浮鼓肌中。无根外脱之象也。太阳者。巨阳也。为诸阳主气。而生于膀胱之水中。是以标阳而本寒。夫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少气味者。少阳之标本皆虚也。盖言太阳之气不足。而水府未虚。阳生于阴。尚有根而可复。如标本皆少。不免于死亡矣。韭乃肝之菜。至春而英。韭英之时。更疏泄其本气则死矣。兆璜曰。太阳为诸阳主气。故六气之中。独举太阳。冲任为经血之海。皆起于胞中。故六腑之中。特提胞脉。膀胱者。胞之室也。)脉至如颓土之状。按之不得。是肌气予不足也。五色先见黑。白垒发死。(颓土、倾颓之顽土也。脾主肌肉。如颓土而按之不得者。无来去上下之象。是肌气受所予之不足也。土位中央。而分王于四季。当五色具见而先主黄。若五色之中而先见黑。是土败而水气乘之矣。马氏曰。垒作 。葛之属也。葛色白而发于春。白 发时。木气旺而颓土之气绝矣。)脉至如悬壅。悬壅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水凝而死。(悬壅者。如悬痈也。揣、度也。先轻浮而度之。再重按而切之。其本益大。有如痈之头小而本大。此脏腑十二俞。气之不足也。夫经俞之气。昼夜环转。俞予之不足。是以脉壅滞而有如痈之象也。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壅滞之脉。再为凝泣。绝无生动之机矣。)脉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坚大急。五脏菀热寒热。独并于肾也。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菀音郁。偃、仰也。脉如仰起之刀口。

利锐而背坚浓。是以浮之小急。而按之坚大也。夫五脏相通。精气各循序而传予之。肾为水脏。又独受五脏之精而藏之。

是以传与之外。而又有邪气独并于肾之奇病也。有如此之脉病者。其人当至立春而死。按灵枢经曰。肾是动病喝喝而喘。

坐而欲起。其人不得坐者。肾气伤也。冬令闭藏。以奉春生之气。肾气已伤。再至春而泄之。肾气绝矣。张兆璜曰。

菀热、久郁之气。寒热、新积之邪。盖久则寒亦化热。故曰菀热。按此与病能之义。大略相同。病能篇论五脏之邪气。

循序相传。此论五脏之寒热。独并于肾。盖精气之有传有并。而邪亦随之。此论气予不足中。突提邪并一节。经义微妙。

学人大宜体会。张应略曰。因精气之传予。故邪亦从而传之。因肾藏五脏之精。故寒热亦独并于肾。)脉至如丸。滑不直手。不直手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肠气予不足也。枣叶生而死。(直值同。如丸滑而不值手者。圆活流利。似于无形。

故按之不可得也。大肠为肺之府而属庚金。其脉宜 弱轻浮。气予不足。故脉至若此。枣叶生于夏。火旺则金铄矣。)脉至如华者。令人善恐。不欲坐卧。行立常听。是小肠气予不足也。季秋而死。(脉至如华者。如华之轻微也。小肠为心之府。而属丙火。其脉当来盛。反如华者。气予不足也。腑气不足。则脏气亦虚。神虚则恐惧自失。神志不宁。故坐卧不安也。小肠之脉。入耳中属听宫。常有所听者。如耳作蝉鸣。或如钟磬声。皆虚证也。遇金水生旺之时而死。下经曰。

诊合微之事。通阴阳之变。章五中之情。定五度之事。如此乃足以诊。夫五中之情。决奇恒之病也。五度之事。度奇恒之脉也。本篇先论奇恒之病。后论奇恒之脉。与经常之脉证。大不相同。故曰大奇论。兆璜曰。大奇脉解二篇。皆无君臣问答之辞。而曰论曰解者。乃伯承上章解论奇恒之脉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