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臣的智慧
32530800000034

第34章 一次胜利,两种处理选择

中国文化常常在非此即彼间来回耗损,却往往忽视还有第三种、第四种存在形式。汉宣帝和他的大臣们犯的就是这个毛病。事实上,很多事情如果从不同层次去考察,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这是很正常的。

汉宣帝时,卫尉冯奉世带着皇上颁下的节杖送大宛等国家的使节来到伊修城。

伊修城里住着各国的使节,是一个繁华的城市,他附属于莎车国。一天,莎车国的国王不知为什么,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在伊修城里把汉朝的使节杀了,这一事件引起了许多国家的惊恐。

在当时,汉朝虽不似武帝在位时那么强盛,但其号召力在西部小国中间还是很强的。

所以冯奉世知道了这件事后,认为莎车国是在公然向大汉帝国挑衅,他一方面飞马报至京城,另一方面手执皇帝所赐的节杖奔走于各国之间。节杖一出,莫敢不从。

冯奉世在短短的时间里便征集了数十个国家的军队,浩浩荡荡开向莎车国。

莎本国还没来得及表示自己的悔过之心,便被数国军队攻破,国王被逼无奈,只好自杀了事。

冯奉世又派人把莎车国国王的首级送回都城长安报捷,汉宣帝非常高兴,当着文武百官赞扬冯奉世识大体,无愧是我天朝上国之人,并让群臣商议该如何封赏冯奉世,以表彰他的功劳。

丞相先既道:“据《春秋》所载有关这方面的文章,说大夫外出至边疆遥远之地,只要他所做之事完全是为了国家利益的话,就可以独自做出相应的命令。所以冯奉世功不可没,应赐以高官。”

汉宣帝点头称是。

这时又走出一员武将朝上说道:“冯奉世虽未经朝廷允许,就手执皇上颁下的节杖遍告各国讨伐莎车,但古语有之: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冯奉世不忘身为汉臣,因见我汉朝使者无故被杀,但凡我国之人皆要以血来让人偿还。冯奉世这样做是大义大勇之行为,皇上应赏赐他万亩良田以供其后世子孙享用。”

汉宣帝又点头称是。

众位大臣皆附和着丞相和武官的说法,让皇上嘉奖冯奉世,以显示皇恩浩荡。

皇帝正欲下旨让冯奉世回京受爵领赏,忽见文官行列里走出少府萧望之来,宣帝问道:

“爱卿又想为冯奉世谋什么富贵吗?”

谁知萧望之却摇头奏道:“请皇上不要对冯奉世如此错爱,否则会产生不良后果。”

众官员们都不以为然。

汉宣帝问道:“有什么不良效果啊?”

萧望之并不理会众人的讥笑,对皇帝说道:“皇上这次派冯奉世出使,并颁以节杖,是让他完成规定任务的。而他却擅自以节杖假托君主之令,集数国人马,攻破莎车国。这实际上是违反了君主的命令,虽然立下了功劳,但功过参半,实在不值得如此重视。如果重封厚赏冯奉世,那就是开了将来出使之人贪图功利大肆虏杀的先例,日后出使的使者均会以冯奉世为例子,互相攀比着在边疆之地发动战争妄求立下功劳。这次是莎车国先不对,而让冯奉世托了理由。下一次,若没有别国的先错,那这些人会想方设法去找。这等于是为国家在夷狄和边境问题上生出事端,而令许多小国仇视我泱泱大国。这种情况在它萌芽之时就要给予铲除,绝不允许再生。所以,冯奉世不应该给封赏,即使给,也只奖励他出使各国而完成的使者任务之功就可以了。”

汉宣帝思忖了半天,认为萧望之的话确有道理,也不征求别人的意见,便下令待冯奉世回京后担任水衡都尉,一个不大不小的官。

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冯奉世替汉朝挽回面子,理当给予黄金官爵,但萧望之却有他自己的道理,此先例一开,便会有无数个冯奉世想凭借兴兵讨伐边疆各国,以获取赏赐,那么,边境就永无宁日了。作为当政者,应激发下属的立功之心,却又要戒除他的贪功之心,如何把握其间的度,是一门很高的学问。

惩罚和奖励都是促进他人的手段,目的都是为使他人更努力行使自己的职责。但有时候,由于某些制度和程序的障碍,造成我们无原则的行动与所惩罚或所奖励的行为之间都不一致,因此也无法达到我们的最初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