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淳于三国
3255100000113

第113章 董昭

淳于琼等又经过几日的奔波,终于到了定陶县,定陶县是济阴郡的郡治所在。

到了定陶县,淳于琼还是如往日一样,将张任等留在了城外,自己带着程秉、典韦、昌郗道城里去拜访董昭。

董昭刚被被举为孝廉,所以淳于琼等很容易就找到了董昭的家。董家也是济阴郡的大家族,据说还是董仲舒的旁亲,所以其势力在整个济阴都很大,这从董家的府邸就可以看出。董家的府邸位于城东的正中央,占地约二十多亩,外面是高高的围墙围着,围墙有大约一仗高,将董府裹得严严实实。董家的大门是两块朱红的大木做成,看上去就给人一种敦厚的感觉,显得很有气势。

淳于琼等打得门口,昌郗刚敲了两下门,就见侧门打开,一个中年男仆弹出投来,看了看淳于琼等,对昌郗问道:“请问你们找谁?”

昌郗回答道:“大哥,请问董昭董公仁在家吗?颖川淳于琼前来拜访。”

男仆答了句:“你们等一下,我去给我们大公子通报一下。”说完,就关上侧门走了。

不一会,董府的大门一下子打了开来,只见男仆的后面跟着两位青年男子,其中一位外表清瘦,脸上留着山阳胡子,另一位更加年轻,稍微有些强壮,下巴只有几根绒毛。

山羊胡子青年走到门口,向淳于琼等拱手问道:“请问哪位是淳于琼先生,我乃董昭也。”

淳于琼微笑着走上前,向董昭行礼道:“在下颖川淳于琼,冒昧来访,还请公仁兄见谅!”

董昭一把将淳于琼给扶起,道:“淳于琼先生能到访,实在是我董昭的荣幸啊。”

淳于琼笑道:“小弟久闻公仁兄大名,今日得见,实在是小弟的福气啊。”

董昭连忙摆手,道:“先生客气了。”

淳于琼指着绒毛青年,笑着问道:“公仁兄,想必这位乃是公仁兄的弟弟董访吧?”

董访忙对淳于琼行礼道:“正是在下,见过先生。我的字为公义,还请先生直呼我公义。”

淳于琼回礼道:“公义兄客气了。”

然后指着典韦等,介绍道:“两位兄长,这位是陈留典韦,这位是汝南程秉,这位是泰山昌郗。”

典韦等上前对董昭和董访行礼道:“两位兄长,幸会幸会。”

董昭和董访连忙回礼道:“早就听说三位大名,今日得见,果然名不虚传啊。”

典韦等忙谦虚:“客气了,客气了。”

董昭笑道:“各位贵客,还请先进府,我们进府再聊。”

淳于琼笑道:“那是,公仁兄、公义兄请。”

重昭笑着道:“请!”然后做了个请的手势。

董昭将淳于琼等迎到了大厅,早有仆人给大家上了水。

这个时代还没有茶叶出现,也没有开水一说,所以一般有客人拜访,要么是上冷水,要么是上酒水,用以待客。

待得大家坐定,董昭对淳于琼道:“据说先生一路从东莱过来,每到一处都是当地的一大盛事。前两天刚听说先生经过东郡,以为先生直接过陈留,会颖川了,以为没有机会见到先生了,还在和公义感叹,不能见先生一面,甚为遗憾啊,没有想到先生居然到了济阴,实在是让我们兄弟俩欣喜不已啊。”

程秉笑道:“公仁兄,公义兄,先生就是为了来见一见你们两位,才绕了一个大圈,从济阴而过,然后回陈留。”

董昭和董访的脸上写满了惊奇,忙站起身,对淳于琼行礼,董昭道:“先生专程绕路来看我们兄弟俩,实在是让我们兄弟受宠若惊啊,让先生饶了这么一大截路,车马劳顿,实在是我们兄弟的罪过啊。”

淳于琼站起身,回礼道:“公仁兄,公义兄,两位客气了。我早就听闻两位大名,早就想与两位见面,只是一直没有机会,刚好前几天,我们在东郡见过了陈公台和程仲德两位,他们对两位推崇不已,所以我们乃决定,这次,无论如何,都不能错过机会,于是冒昧来访,还请两位原谅啊。”

董昭笑道:“先生客气了,能让先生专门来此相见,实在是我们兄弟的不是啊,先生只需派一人通知,那么我们兄弟俩自然会去与先生见面。”

淳于琼摆摆手,道:“两位兄长都乃大才,怎么能让两位兄长跑一趟呢。”

董昭笑道:“我们两兄弟些许才名,糊弄一下别人还是可以得,但是在先生面前,那可正如先生所说的班门弄斧啊。”

淳于琼笑道:“公仁兄谦虚了啊。”

董昭笑道:“先生大名,自八年前就已经传扬天下了,今年先生出山以后,所到之处,无不留下先生英名,实在是让大家看都了另一个先生啊,现在的先生留名天下,已经不再只是一些诗文了,先生的雄心壮志,先生的仁爱之心,先生的为政之道,先生宽广胸襟,等等等等,无不是让我等佩服不已啊。”

淳于琼笑道:“公仁兄太客气了,此乃虚名而已,以后想有成就,还是需要去落实啊。”

董昭道:“这就是先生诗文所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啊!”

淳于琼呵呵笑道:”公仁兄有心了。”

董昭道:“陈公台和程仲德两位乃是有大才之辈,先生这次与其交流,不知感觉如何?”

淳于琼道:“陈公台和程仲德真乃大才,他们对于时局的看法真是让我等佩服不已啊!”

董昭听了,来了兴趣,道:“先生可否告诉一二啊。”

淳于琼点了点头,道:“十年之内,必有大乱!”

董昭听了,眼睛闪过一丝精光,道:“先生如何看啊?”

淳于琼笑道:“十年之内,必有大乱;二十年之内,群雄并起;三十年之内,形成僵持;百年之内,分久必合;三百年之内,合久必分。”

董昭和董访听了,心中一阵震惊,以董昭的才华,要看到十年之内乱世降至,那么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要将十年之后,二十年、三十年、百年、三百年,这可是董昭从来没有想过的啊。他们以前只是听说过淳于琼的才华,但是那些也仅仅是道听途说而已,现在这些话他们亲口从淳于琼口里听到,无不震惊、惊叹不已。

董昭平复了自己的心情,道:“那么,先生准备如何自处。”

淳于琼笑道:“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董昭心中一震,道:“先生也准备在二十年后,分得一杯羹吗?”

淳于琼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

董昭心里一阵疑惑,问道:“先生何以点头又摇头。”

淳于琼微微一笑,道:“不瞒公仁兄,小弟刚才说道天下大势,乃是没有小弟参与的天下大势。这天下大势,一旦有了小弟参与,将会完全改观。”

董昭看向淳于琼的眼神满是惊异,道:“先生参与后的天下大势将会如何?”

淳于琼还是一幅微笑的表情,道:“公仁兄,小弟一旦参与,那么可不仅仅是分得一杯羹的问题了。不是小弟张狂,即让老天将我带到了这个世上,自然是让小弟救万民于水火的,助华夏之繁荣的,所以,小弟定当不会推辞自己身上的责任。”

董昭和董访对视一眼,眼中满满的热火。

淳于琼观察了一下董昭和董访的表情,心中有底了,继续道:“所以,不瞒两位兄长,小弟只忠于我华夏民族,只忠于我大汉百姓,所做所为,全部以此为出发点。”

董昭问道:“那么,先生,大汉如何呢?”

淳于琼陈声,道:“大汉,不是刘家之大汉,大汉乃百姓之大汉,大汉乃华夏之大汉,所以,大汉有明君出现,那么我淳于琼拼死性命,也要做一能臣,但是大汉无明君,还不管我华夏之继存,不管万民之生死,那么我淳于琼则准备奋起抗争,为天下万民换一个朗朗乾坤,富足安康。”

董昭和董访听了,满脸都是惊愕,但是董昭惊愕的脸上浮现出了一丝兴奋、一点向往、一种欢畅。

董昭继续问道:“请问先生,你将如何看待万民。”

淳于琼笑道:“很简单,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董昭拍掌笑道:“好比喻,实在是好比喻。那么请问先生,如何对待世家大族。”

淳于琼笑道::“扶持一批,拉拢一批,不管一批,杀一批。”

董昭心中满是热火,道:“先生就不怕世家大族群起而攻之吗?”

淳于琼笑道:“群起而攻之,大汉成也在世家,其败亡也必然是世家大族所赐。董昭兄亦为世家大族之人,亦懂得世家大族什么最重要,不用我说,家族利益最重要,等群雄并起的时候,世家必须做出选择,站好队,一部分世家借势而起,一部分世家选择不同势力依附,而再这场大变局中,想要明哲保身的世家,我估计只有思路一条。因此,我分而化之,再加上那么多世家也分而化之,公仁兄,你觉得我会怕世家大族群起而攻之吗?”

董昭笑了笑,道:“先生果然不凡,实在是让我佩服不已啊。只是先生,您现在无权无势,如何能够一展平生所愿啊。”

淳于琼笑道:“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我自有名利之手段,怎么可能会换不回权势呢。”

董昭微笑着道:“先生这样一说,倒是真的不用担心权势问题啊,先生的名和利,轻轻一拨,就能为先生带来先生所需要的权势。只是先生,如此对我们兄弟俩说,难道就不怕我们兄弟两会去报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