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疯狂的温州商人
32766700000083

第83章 “变废为宝”是棵摇钱树

老实人:废旧的东西没有人会需要,更不可能给企业带来效益。

温州人:废弃的东西在失去了一部分功能的同时,也许会具有另一种赚钱的优势,关键需要我们的挖掘。

利用“变废为宝”这棵摇钱树来生钱的例子在商业史上比比皆是。如用创意将“鸟巢”钢点石成金的陈绍枢,“猪沼果”立体养殖模式的吴海梅等等。

精明的温州人更是不会放弃任何一个赚钱机会,在他们看来,哪怕是一次谈话,一件小事,一个街景,甚至是一堆垃圾中,都潜伏着无限的商机。

1986年,当时的温州市委书记董朝才曾在媒体上发表题为《希望涌现更多的叶文贵式人物》的评论,号召大家向叶文贵学习。在中央级媒体上,叶文贵的消息也频频出现。上世纪八十年代,当万元户成为财富的代名词时,他就已坐拥千万元资产。

家住苍南金乡的叶文贵,凭借其独特的“变废为宝”的能力,有着“温州第一能人”的美誉。

当高频热合机工厂为叶文贵赚大钱的时候,不满足于现状的叶文贵又动起了脑筋。金乡生产饭菜票所用的原料是PVC薄膜,这种原料必须从外地购入。自己现在有了资金实力,完全可以创办一间生产PVC的塑料薄膜厂。一旦塑料薄膜厂投产,不仅可以满足本地市场的需求,还节省了各厂家的生产成本,一定会大受欢迎。

说干就干,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金乡压延薄膜厂投产了。叶文贵所使用的原料主要是从本地回收的边角料,利润额极高。薄膜厂投产两年,产值达400万元,缴税达18万元。

压延薄膜厂利润很高,但叶文贵不满足,他又设计了一条以能生产0.03~0.8毫米软膜、塑片的中型流水线,产品速度每分钟达170米,是国内同类机器的4倍多。

1987年,叶文贵开始生产透明上光膜。对于上光膜来说,越薄越好。为了提高质量,叶文贵动脑筋将产品厚度减到0.025毫米,优质产品大受欢迎。沪杭同类产品先后退出了金乡市场,最后一直畅销的徐州电化厂的产品也卖不动了。

这时,徐州电化厂厂长亲自前来探寻究竟,叶文贵应之以“却敌之兵,不战为上”的孙子兵法,带他参观自家生产线,并将厚度调到0.025毫米、速度调到每分钟175米。厂长看后自知不是对手,便把积压的近100吨产品当作边角料卖给他。从此叶文贵的产品占领了金乡100%%市场,1988年产值达1000万元,这是苍南县第一家产值超千万元的企业。

1985年,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费孝通亲自到金乡,听取叶文贵对发展商品经济的见解,连连称他是“新型的企业家”。在此前后,全国各地媒体记者、知名作家相继前来采访报道他的创业传奇。

回乡之后,叶文贵先后创办了轧铝厂、高频热合机厂、压延薄膜厂、包装材料厂、蓄电池厂、微机仪器厂等6个厂,而且办一个火一个。“赚不完的钱,办不完的厂,还不完的债”是叶文贵给那个年代的温州留下的创业名言。

垃圾在一般人的眼里只是一堆无用的废物,在叶文贵的眼里却是一棵取之不绝、用之不尽的摇钱树。所以,从别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入手,以最低的成本创造最高的利润,就是温州人独有的取财手段。

其实,被精明的温州商人拿到手里的并不是破烂,对于有多种需求的市场来说,的的确确是人们生产生活中离不开的宝贝,只不过宝贝生了锈,而温州商人凭借着敏锐的眼光,认出了这些宝贝,并把它们收拾得焕然一新,结果卖出了大价钱。

变废为宝的智慧,需要我们有善于发现、挖掘事物本质的眼光,这种眼光,是我们生活经验积淀的结果。变废为宝需要我们多学习,多了解信息,它是在整合一切信息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创意。如果没有信息为基础,人的思路就不会宽阔,狭隘的思想会禁锢创意的产生。变废为宝还需要你有不同于一般人的思维模式,特别是有反向思维能力,如果你按一般人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你就不会发现废物中隐藏的巨大财富。

温州人赚钱素来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不管什么破烂东西到了温州商人手里,改头换面就都成了宝贝。在世人眼中通常没有价值的东西,温州人总能慧眼识珠,从中找到潜在的价值,从而变废为宝,狠狠地赚上一笔。在温州人看来,世界上没有不值钱的东西,只要你善于挖掘,总能找到财富之源。

疯狂语录:

创意随时都有,只是一般人把握不住。‘鸟巢’是钢做的,北京奥运会的三大理念大家也是知道的,关键在你有没有把这些众所周知的东西融合起来,变成自己的创意。”

——“徽章大亨”陈绍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