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政治演进
32854100000066

第66章 王位世袭制

“世袭制”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帝位及爵位世代相传的制度,取代原来的禅让制而出现。这种世袭制通常有父死子继和兄终弟继两种方式,具有极强的封建性。

“世袭制”是古代爵位、官职的一种传承制度。“世袭制”就是古代皇帝下台后,将皇帝的九五之尊转给自己的儿子。世袭制就是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这种传承主要有“家长”的传承,诸侯国的传承。“家长”的传承还可分为父系与母系。执政的君主也有承接,君主与君主之间可能有血缘关系,但不一定就是直系,有的是兄传弟,也有的是叔传侄。

先秦时代,中国实行世卿世禄的制度,上至天子、封君,下至公卿、大夫、士,他们的爵位、封邑、官职都是父子相承的。这种世袭的次数理论上是无限的,直到改朝换代或占据这个爵位或官职的家族在政治斗争中失败为止。

大禹打破“禅让制”

世袭制从大禹打破“禅让制”,传位给他的儿子启就开始了。

其实大禹年老的时候按禅让制推荐皋陶为继承人,但是不久皋陶就死了,于是他又推荐伯益为继承人,但是实际上他把实权都交给了他的儿子启和启的亲信,使伯益得不到锻炼。大禹死后,伯益就躲到一个地方去表示谦让,由部落和氏族来选出继承人,但是由于启的权利和威望是远远胜过伯益的,所以启很轻而易举地继承了父亲的位子。后来伯益率东夷大军来攻打启,启被俘虏并被囚禁了起来。不久后启逃脱,并迅速重新整理部队,杀死伯益,名正言顺地继承了父亲的位子。自此后,“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这时候的启由原先人民的公仆——部落联盟首领成了凌驾于众人之上的君主了,自启之后,王位以世袭制代代相传。

西周实行王位世袭制,此制度是与宗法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宗法制度是由原始社会末期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点的权力分配制度。周王为天下的大宗,其嫡长子为宗子,是王位继承者,称世子;庶子为小宗,周王封其为诸侯,或留在中央为卿、大夫。诸侯、卿大夫或士,各为本支的大宗,其嫡长子为职禄继承者;庶子为小宗,再分封。此小宗又为本支的大宗。如此推演无穷。周王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所以称“天子”。这是“君权神授”观念,而自此这种王位世袭制度就逐步完善起来。

世袭制弊端

中国历史上的传统皇位继承制原则,因在窄狭的世袭范围内选择接班人,不可能保证皇帝素质的优化与崇高。所选皇帝中幼儿、白痴、浪子、昏庸之徒众多,其祸国殃民定属必然。据统计中国历史上十岁以下的娃娃皇帝多达30余位。

在皇权大于一切,无所不包的封建社会中,皇帝接班人仅凭家族血统关系这一生物因素所选择承继者,不是昏庸腐败之徒,便为年幼愚味无知之子,真正精明强干者寥寥无几。这同皇帝所拥有的权力与其所具备行使这种权力的才能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矛盾和差距,这种矛盾与差距,给国家所造成的危害和灾难确系大而无边,不是朝政紊乱,社会动荡,便是祸国殃民不已,直至这个社会覆灭。

在王位世袭制下,君治则国治,君弱则国强。还有,王位世袭制易导致继位者腐化堕落。在夏商周时期,帝王以“天下为家”“赋敛天下”,“以博我一人之欢乐”,时而惭焉,“久而安焉”。纣王即位,作“酒池肉林”为长夜之饮,沉缅于酒色,加强搜括。各代无不因腐化而亡。世袭制下,帝王亲小人,远贤臣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商纣王特别宠爱嬖妲己,惟妲己之言是从,并重用奸臣崇侯、恶来、费促等,相反,却大肆排斥有识之士。微子启为纣之异母兄,因为多次劝谏纣遭到拒绝而不得不出走。王子比干为纣之叔父,因劝谏而遭到“剖比干,观其心”的大祸。箕子亦为纣之叔父因惧怕纣的迫害,虽装疯避祸,但也未能逃脱纣王的囚禁。凡此种种,使统治阶级内部陷入严重的危机。

从夏商周看,他们灭亡的原因都在于为王的不贤,而导致这种原因的正是王位世袭制。对此王位世袭制与禅让制不难看出,王位世袭制是历史的顽症,只有消除它,才会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与发展。清朝以后,王位世袭制的消失,成为历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