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政治演进
32854100000067

第67章 周公实行分封制

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是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开拓疆域,而将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特定对象的政治制度。它是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属于上层建筑,主要是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周武王率领联军与商朝大军决战于牧野,商军临阵倒戈,周军乘胜攻入朝歌,商纣王自焚于鹿台之上,殷商灭亡,周朝建立。周朝建立之初,存在着两大威胁,这两大威胁随时可以导致刚建立的周王朝覆灭。

周初的严峻局势

根据当时灭国不绝祀的习俗,周朝分封商纣王之子武庚于殷都故地。当时尽管殷商灭亡,但其残余势力仍然很强大。

原商朝的盟国奄,薄姑等方国势力奄、薄姑等方国控制着东方广大地区,其势力比殷商王朝旧都更强大,他们时刻准备推翻新兴的周王朝。

对于这两大威胁,周武王采取的办法是派管叔,蔡叔,霍叔率重兵驻扎在殷都周围,以监视武庚的行动,同时他们所封的地方又是周王朝新拓疆土的最前沿,这样又可以起到防备殷东及淮夷攻周的目的。这种策略确保了在周武王时周王朝的稳定。

两年后,周武王死去,周武王之子成王继位。成王年少,周公旦为了确保刚刚建立的周王朝的稳定,毅然“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即摄政称王。周公旦此举遭到管叔,蔡叔猜忌,以前为了扼制两股势力,维护周王朝统治的“三监”,此时却率先发难,并联合武庚及淮夷方国叛乱。

在面临严峻威胁的情况下,周公旦采取了两条措施。一是对内抚平宗室贵族矛盾,防止再从内部出现骚乱。二是对外亲率大军东征。东征历经三年,结果是第一年就制止了叛乱,第二年平定了三监和武庚,第三年灭亡了奄国。东征最终以周王朝的全面胜利而结束,威胁周王朝统治的两大势力遭到了严重打击。

实行分封制

虽然周公旦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但是国内依然面临着三大问题:一、东征的胜利大大加强了周王朝对殷商贵族的控制,但是如何从根本上瓦解殷商贵族的势力?二、东征攻克了众多的东国和部落,使周朝的直辖领地急剧扩大,这些扩大的领地该怎么办?三、如何防止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威胁周王朝的统治? 周公旦认为,要想从根本上瓦解殷商贵族的势力,就必须要尽可能地分散殷商贵族,使他们无法在一起而形成强大的势力。于是开始大规模的分封姬姓贵族和异性贵族为诸侯,并要求他们同时带走一部分的殷商贵族,这样就将殷商贵族分散到天下各地。

三方法,保江山

事情似乎很完美,旦却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让这些诸侯惟天子之命是从。周公旦同时采用了三种方法,这也是封建制度的基础。

一、实行世卿世禄制度。世卿世禄制度就是指被分封的各级贵族,同时又是王朝的官吏,并且世代承袭官职,分封给各级贵族的土地所耕种的收入,有贵族自己占有,只需要定期上贡即可。这样,由形成了农田制度的基础——井田制度。

二、制礼作乐或通过血缘,通婚等方法从而形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宗法制度为骨架,团结并约束个诸侯国。

三、实行命卿制度。要想控制各诸侯国,加强对诸侯国的军队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根据命卿制度规定,掌管诸侯国军事上的重要职位司马一职,必须由天子任命。

通过这三种办法,从而确保了“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稳定局面,确保了周王朝的稳定。于是,分封制大行于天下,周王朝的势力得以空前强大。

延伸阅读

“握发吐哺”典故

周公为政,励精图治,礼贤下士,尤为人所称道。《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有一段周公教育儿子伯禽的一段话,说自己虽然地位极高,但仍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从中可以看出,他对人才非常重视,对前来求见的贤士无不是迫不及待地接见,唯恐错过。有时,正沐浴着,或是正吃着饭,恰逢贤士到来,那就立刻起身,一次次地把头发握起来,一次次地吐出口中的食物,去诚心接待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