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改革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32936200000022

第22章 企业核心能力异质性探源

钟陆文

异质性是指人或者事物之间差异的本质属性,企业异质性是指企业之间差异的本质属性。企业核心能力异质性是企业异质性的基础,企业之间业绩的差异来源于企业核心能力的异质性。因此,探讨核心能力异质性的来源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企业核心能力异质性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核心能力要素异质性

企业核心能力是在企业核心能力要素205基础上经过企业内化而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不同的理论流派对于核心能力要素的定义有所区别,例如,Wernerfelt(1982)把资源定义为“任何可以被认为是一个给定企业的力量或弱点的东西。更正式地说,一个企业的资源可以被定义为企业所永久性拥有的(有形和无形的)资产。资源的例子是:品牌、内部的技术知识、高技能的雇员、贸易联系、机器、高效的程序、资本等等”。巴尼(1991)则把企业的资源定义为“一个企业所控制的并使其能够制定和执行改进效率和效能之战略的所有的资产、能力、组织过程、企业特性、信息、知识等等。”但是,关于核心能力要素异质性的认识却是共同的。企业核心能力要素的异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核心能力要素使用的异质性。同种核心能力要素在不同企业不同使用方式下的效率是不同的。资源和它本身所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是两个性质不同的范畴,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同质的,也就是说具有异质性。尽管有很多资源主要是物质资源的每一个单位都具有相同的性质,或者说具有同质性。即使是这样,同种资源在不同企业的不同使用方式下的效率并不一样。实际上,很多资源尤其是无形资源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它们中的每一个单位都不一样,它们所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更是具有异质性。正是由于资源所提供的生产性服务和潜力的异质性而不是同质性,才使得每个企业具有独特的个性,从而获得和维护某种形式的竞争优势(彭罗斯,1958)。

2、核心能力要素替代不完全性。

替代不完全性指核心能力要素不能被既不稀缺又可以被完全模仿的其他价值性核心能力要素所等效替代。当某些价值性核心能力要素能独立支持同种战略的实施,那么它们就是等效核心能力要素。假设企业的某些价值性核心能力要素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完全模仿性,那么首先获得这些核心能力要素的企业就可以制定和实施某种有利的战略。假设不存在等效的替代性核心能力要素,企业就可能创造某种竞争优势。然而,假设存在既不稀缺又能被完全模仿的其他等效的替代性核心能力要素,那么其他现有和潜在的竞争性企业就会应用它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制定和实施同样的战略,从而获取相同的收益。

3、核心能力要素模仿不完全性。

模仿不完全性指企业价值创造的核心,因为它能够限制市场竞争。假如核心能力要素不可完全模仿,只要市场需求条件允许,那么由它所创造的利润就很有可能长久维持。如果某种资源很容易被竞争者模仿,那么它只能创造临时性的价值和暂时的竞争优势。企业的持续发展有赖于不可完全模仿性核心能力要素。

4、核心能力要素组合的异质性。

不同的核心能力要素组合给企业带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即不同的企业所控制的生产性资源组合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从生产要素这一角度上说,即使是处于同一行业的企业,企业之间赖以发展的资源组合也可能根本上就是异质的。传统经济学家仅仅集中关注少数可能不具备供给弹性的资源(如土地),诸如管理团队,高层管理群,以及企业家技巧之类的不具备弹性的生产性资源在企业发展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同时也逐渐得到理论上的重视。在这一延伸的生产性资源范围内,同样存在其它异质性来源,例如,某些企业家比其他企业家更加多才多艺,某些企业家对筹集资金更具有天分,某些企业家更加雄心勃勃,以及某些企业家具有更好的判断力,等等。

二、企业组织惯例的异质性

组织惯例是一个组织的抽象的做事方式或重复的活动方式,它主要包括组织进行审慎思考和实施的能力。尼尔森和温特在《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一文中把企业定义为一个由组织惯例所组成的层级结构(a hierarchy of organizational routines)。他们认为,惯例是组织的技巧,个人的技巧类似于组织的惯例,就如技巧在个人发挥功能中的作用一样,惯例化在组织发挥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组织惯例异质性表现在组织惯例的功能上。首先,组织惯例具有记忆功能,即组织活动的惯例化构成组织特定运行知识最重要的储存形式。一个组织的能力首先存在于成员个人的知识储备中,通过组织惯例,组织成员知道如何完成自己的工作。储存于人的记忆中的知识只是在一定的关联(context)中才具有意义和效果,而对于组织中所应用的知识的关联不是个人之间的关联而是组织的关联。组织运行的关键是协调,而协调的关键是个别成员能够正确地理解和响应他们所接收到的信息。一个组织所积累起来的惯例作为一种组织机制,能够使个别成员理解来自其他成员和工作环境的信息流,使他们的个人行动符合组织整体行动需要。组织依靠日常的运作或行动或实践来“记住”和发展其惯例从而促使组织能够准自动或无意识地运行。这样,当组织处于惯例运行的状态,管理者可以把注意力集中于新的、不确定的领域。然而,组织惯例是组织整体所拥有的各种知识有机体或整合体,它不能分拆或者分解。

其次,惯例具有制约组织内部冲突的功能。由于成员之间的利益差异,组织内部存在冲突。组织惯例可以缓冲组织正常运行的要求和所有组织成员的动机之间的差异。惯例所造成的这种折衷不是通过自上而下的命令,而是促使成员们很少会对彼此的行为感到意外。组织都存在某种控制机制,在惯例化的运行中,贯彻规章制度与其他激励因素相结合,使组织成员“满足于”他们在组织惯例中扮演的角色。但惯例并不能消灭冲突,只是把冲突控制在可以预期的界限之内。简言之,惯例化运行导致组织内部的“休战”。

第三,惯例是一个组织的技能(skills)。学习是获得组织技能的普遍途径。组织学习是一个社会的和集体的过程,它不仅表现为个人之间的模仿,而且还表现为理解和解决复杂问题的共同努力。从这些活动中产生的知识储存于组织的惯例和运行程序之中,而惯例代表了成功解决特定问题的互动模式,并存在于团体行为之中。由于这种集体行为的复杂性,嵌入在惯例之中的知识大都是“缄默知识”,即组织成员并不完全意识到操作的细节知识,而且感到很难或不可能把这些细节知识全部用语言表达清楚。正是由于惯例具有强烈的缄默性质,所以模仿一个企业的能力并不容易。因此,惯例使企业的能力具有独特性,而且是造成不同企业之间存在绩效差异的基础。

三、核心能力形成和积累过程的异质性

企业核心知识和能力积累过程的异质性表现在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一个存量概念,是一定时期内实施一系列连续性策略的结果,即一定时期适当流量的时间路径选择的累积过程。这个累积过程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和内容。第一,企业核心能力是在企业组织专业化生产与协作过程中个人知识和组织共同知识长期积累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鲜明的社会复杂性。在这一过程中,初始的个体隐性知识之间经过长时期的磨合、碰撞、协调和渗透后,转化为组织独特的共同显性知识,组织的共同显性知识经过不断地传播、矫正、积淀和潜移默化式地扩散,再转化为个体的隐性知识。企业的演进过程就是这么一个个体的隐性知识与组织的共同显性知识之间不断转化和长期积累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才最终形成了企业的核心能力。第二,企业核心能力的积累是参与各方进行长期合作专用性投资的结果,是在企业的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长期进行合作专用性投资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专用性。企业的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是企业核心能力要素的载体,只有二者进行长期合作,才有可能积累起而成企业核心能力。在二者进行长期合作的过程中,当然需要构建起一种特殊的关系,即企业的非人力资本投资是以企业的人力资本状况为参照系和对象的,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也是以企业的非人力资本状况为参照系和对象的。这样,二者各以对方为投资对象进行专业化投资,形成的资产具有典型的专用性特征,二者互为专用性即合作专用性。第三,企业核心能力在积累过程中具有鲜明的路径依赖性。企业的知识流量的选择受到现有知识存量的约束,企业现在和对未来的选择取决于过去所做的和所拥有的。因此,企业核心能力的积累是持续演进的,核心能力的形成绝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

四、核心能力组合的多样性

一种核心能力可以成为一个更高层次核心能力的组成部分。很多企业进行兼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吸收对方的核心能力,组成新的更具效率的核心能力。

一个企业可能会有多种核心能力,不但一种核心能力可以衍生出多种产品,而且多种核心能力可以整合在一起,创造出新的业务或产品。例如,本田汽车公司在发动机和输电系统上的核心能力,使其在汽车、摩托车、割草机和发电机业务或产品上占有明显的优势。佳能公司在视听、电子影像、芯片控制、微电子、精密机械和精密光学上的核心能力,使其按照不同的方式分别组合其中的各项能力,从而新创或强化多种相关或不相关的业务或产品,如整合精密机械和精密光学上的能力生产普通照相机、袖珍照相机和电子照相机;整合精密机械、精密光学、微电子和电子影像上的能力生产激光打印机、激光复印机、普通纸复印机和彩色打印机;整合精密机械、微电子和电子影像方面的能力生产光罩调准仪、跳动调准仪、喷墨打印机和普通传真机。

企业核心能力组合的多样性还表现在企业核心能力类型的多样性。例如从最基本的功能分类来看,企业核心能力就可分为三种能力:(1)市场通道能力,它指促使企业更接近于消费者或市场的能力,主要包括品牌管理、市场营销、分销渠道、后勤和技术支持等方面的技能;(2)整合性能力,它指可以使企业更快、更富弹性或更优质地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能力,主要包括质量、产品周期和即时生产与库存管理等方面的技能;(3)功能性能力,它指企业通过提供具有独特性功能的产品或服务,为消费者创造显著的独特性价值的技能。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刚:《企业的异质性假设-对企业本质和行为基础的演化论解释》,《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2)C·K·普拉哈拉德、G·哈默:《竞争大未来》,昆仑出版社1988年版。

(3)杨瑞龙、刘刚:《企业的异质性假设和企业竞争优势的内生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1期。

(4)杰恩·巴尼:《获得与保持竞争优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Hamel,G。(1994):“The Concept of Core Competence”。In G。Hamel and A。Heene(eds),Competence-Based Competition。New York:John Wiley&Sons,p。16.

(6)Nelson R。R。and Winter S。G。。(1982):“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Cambrige,MA,Belknap Press。

(7)Penrose E。T。(1958):“The Theory of the Firm”。New York:John Wiley&Sons。

(8)Jay Barney。(1995):“Look Inside for Competence Advantage”,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pp。49-67.

(9)Wernerfelt B。A。(1982):“Ressources-based View of the Firm”,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3(1982),PP。5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