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改革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32936200000023

第23章 中国城乡教育支出差距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动态计量分析

林毓鹏

一、引言

收入差距一直是我国社会各界长期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在个人收入中,工资收入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而工资收入与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因此,教育对收入的不平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多数研究认为,教育水平的提高会降低收入不平等程度。教育不平等会加剧收入不平等程度。白雪梅(2004)利用中国1982-200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考察中国的教育与收入分配不平等之间的关系发现:中国教育的不平等程度和收入不平等程度正相关,通过教育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经济增长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冉幕娟等(2006)采用2001~2003 年我国各地区的面板数据,研究我国城乡之间教育与收入差距的关系,证明了城乡教育不平等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外学者在教育与收入分配平等方面也做了很多研究。Becker和Chiswick(1966)的研究表明,美国各地区的收入不平等与教育不平等正相关,与平均受教育程度负相关。Tinbergen(1972)用美国、加拿大和荷兰的数据所作的研究也发现,教育水平与教育的不均等对收入分配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平均受教育程度增加和教育不平等程度的减小有助于改善收入分配状况。

国内目前对教育与收入不平等关系在定性研究方面不少,但实证研究文献并不多。现有的实证分析方面的文献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假定经济数据平稳,实际上很大一部分经济数据具有时间趋势,显示出非平稳的特征,如果直接回归,可能导致虚假回归问题。其次是缺乏对两者之间的动态的研究,即利用动态分析的方法研究教育对收入不平等的短期和长期影响。

本文利用1981-2004年中国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和人均教育支出差距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预测方差分解的方法,研究了中国城乡教育支出差距对城乡收入差距动态影响,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实证分析

1.数据说明和单位根检验

本文采用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ID和城乡人均教育支出差距ED两个指标来反映我国城乡收入与教育方面的差距。原始数据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而得,为消除物价变动的影响,以1978年为基期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对两个变量进行缩减。另外,为消除数据中存在的异方差,分别对两个变量取对数,记为lnID和lnED。

由表2可知原序列LnID与序列LnED都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但是ΔLnID与序列ΔLnED不存在单位根,在5%的检验水平下均是平稳的序列,即序列LnID与LnED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2.协整检验

由于LnID与LnED都是一阶单整变量,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本文使用了Johansen提出的极大似然估计法进行协整检验。协整检验结果表明:迹统计量均小于在5%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LnID和LnED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

3.格兰杰因果性检验

利用EViews5.0统计软件,对序列ΔLnID和ΔLnED进行格兰杰因果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ΔLnID与ΔLnED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ΔLnED是ΔLnID的格兰杰原因,ΔLnID不是ΔLnED的格兰杰原因。

4.向量自回归模型

协整分析最近的研究表明,在变量间不存在协整关系时,应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是有效的。由于ΔLnID与ΔLnED都是平稳序列,本文采用ΔLnID与ΔLnED的数据来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并且将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预测方差分解分别对其进行解释。根据格兰杰因果性检验结果,本文主要分析城乡教育支出差距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动态影响。

首先要确定模型中变量滞后的阶数。根据AIC和SC最小准则原理,多次对变量的滞后阶数进行试验,最终将变量的滞后阶数确定为一阶。

要对一个VAR模型做出结论,往往需要观察系统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脉冲响应函数用于衡量来自随机扰动项(新息)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轨迹,它能够比较直观地刻画出内生变量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及其效应。方差分解表示的是当系统的某个变量受到了一个单位的冲击以后,以变量的预测误差方差百分比的形式反映内生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程度,它的基本思想是把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的变动按其成因分解为与各方程随机扰动项(新息)相关联的各组成部分,以了解各新息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

我们首先考察城乡收入差距对其自身的一个正标准差新息的响应情况和响应路径。城乡收入差距对其自身的一个正标准差新息的冲击,在初期会产生很强烈的正向反应,ΔLnID增长达9.9%,第二年转为负向反应,最大响应程度为-3.8%,第三年转为微弱的正向反应,ΔLnID仅增长0.7%,第三年后,波动幅度越来越小,最终趋于零。这表明当前的城乡收入差距与其滞后值有一定的关联,前3年关联度较强,但随后其关联度呈弱化态势,且趋于稳定。由于这种关联持续时间较长,这提醒我们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一项长期艰苦的任务,制定有关这方面的政策时候,应该注意政策的连续性和长期性。

城乡收入差距对城乡教育支出差距的一个正标准差新息的响应曲线在前三年是一个典型的驼峰坡,具体轨迹为:当城乡教育支出差距冲击发生时,ΔLnID期初这种响应为零,随后呈现明显的正向反映。大约在第2年达到最大值,ΔLnID增长达4.6%,但是这种状态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从第3年开始基本上恢复到原来水平,转变为一种稳定的、微弱的正向响应。这说明了城乡教育支出差距增加,城乡收入差距也随之增加。从另一个角度看,增加农村教育支出,缩小城乡教育支出差距,对于减少城乡收入差距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此外,由于城乡收入差距与城乡教育支出差距关联持续时间比较长,因此在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方面,我国政府应采取长期政策而非短期政策。Ahluwalia(1976)指出:随着教育的扩展,劳动力队伍将随教育水平的提高而更加技能化。通过竞争性市场,技能工人供给增加必将相对降低技能较好、报酬较高工人的工资。同时,低技能工人供给的下降必将提高技能较低、报酬较低工人的工资,这就是所谓的工资压缩效应。因此,长期增加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整个社会尤其是农村的平均教育水平,减少城乡教育的不平等程度,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很有好处的。显然,在社会教育水平普遍提高的条件下,通过工资压缩效应可以减少了城乡收入差距。

脉冲响应函数是追踪系统对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效应,而预测方差分解则是将系统的预测均方误差分解成系统中各变量冲击所作的贡献。因此,方差分解给出对VAR中的变量产生影响的每个随机扰动的相对重要性的信息。城乡收入差距的波动在第一期只受自身波动的影响,城乡教育支出差距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波动的冲击在第二期才显现出来,达到15.95%,以后冲击影响基本稳定在这一数值,这与我们上述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的结果基本上是一致的。

三、基本结论

上述实证分析的政策含义是:首先,通过教育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政府必须提高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增加农村教育投入,减少城乡教育差距,提高全社会的平均教育水平,最终通过教育的平等化达到缩小收入差距的预期目的。其次,实证分析表明:从长期来看,城乡教育支出差距对城乡收入差距波动的冲击(即对预测误差的贡献度)只有16%。显然,要从根本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除了教育之外,还要从其它方面入手,例如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适度向农业、农村倾斜;加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建立农民权利保障机制;实行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生产等。

参考文献:

(1)白雪梅:《教育与收入不平等——中国的经验研究》,《管理世界》2004年第6期。

(2)冉幕娟、吴永球、陈永丽:《城乡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差距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年第1期。

(3)Becker G。S。and B。R。Chiswick(1966):Education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Earning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56:358-369.

(4)Tinbergen,J。(1972):The Impact of Education on Income Distribution,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16(2):221~34.

(5)Ahluwalia,M。S。(1976):Income Distribution and Development:Some Stylized Fact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Papers and Proceedings。66:128—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