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难治病中医辩治思路和方法
32938300000001

第1章 总论(1)

难治病的基本特征

难治病是指现代医学诊断较易明确,但治疗尚有困难的疾病,类似中医的疑难病。其病因多与遗传、代谢、内分泌、免疫、神经等因素有关。多见于遗传缺陷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结缔组织病、神经精神性疾病等。因其组织器官变性、病损进行性加重,病理变化多呈不可逆性,故目前缺乏完全治愈的有效方法。

1. 在起病上,具有隐匿渐进的特征

难治病大多具有隐匿渐进的发病特征。在难治病的早期,健康的机体处于优势,病变范围较为局限,程度也较轻微,组织破坏不严重,功能紊乱较少,此时损害与抗损害这对矛盾中以抗损害占优势,疾病的特征尚未充分表露,临床症状多不显露,呈隐匿性。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病理损害逐渐加重,临床症状开始外露,当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出现时,多已具有积年累月的病史,组织器官发生了严重的损害,脏腑功能失衡,使治疗陷入艰难境地。据此,我们认为,对于难治病,若能早发现、早治疗,即在疾病隐匿期就开始治疗,是制止或延缓病情发展、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但中医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是临床表现,此时临床表现不明显,就必须依据西医辅助诊断等手段进行微观辨证。

2. 在病因上,具有风痰淤毒互结的特征

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养失宜(如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累过度等)导致风、痰、淤、毒内生,因其之间有互结性,故多互为因果,狼狈为奸,或在脏腑,或在经络,或在肢体,发为难治病。在脏腑,如痰淤毒壅阻脑络,脑失清灵,则发为老年性痴呆等,如风痰淤毒壅阻肾系,肾失开合,则发为肾病综合征等;在经络,如风痰淤毒壅阻脉管,脉络痹阻,则发为大动脉炎等;在肢体,如风痰淤毒壅阻骨节,骨节变形,则发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这就提醒我们在治疗难治病时,不但要注意风、痰、淤、毒,而且祛邪时要稳、准、狠。

3. 在病位上,具有脏腑多损的特征

在难治病的发病过程中,由于风、痰、淤、毒等病邪对相亲脏腑的专一性侵害,形成以原发受病脏腑为中心的病理损害,随着受病脏腑病损的蔓延,受病中心外展,病变累及他脏,形成相关性他脏病变,出现脏腑多损性,从而打破了脏腑功能的动态平衡,疾病进入复杂和危重阶段。复杂程度取决于中心病变病损的程度,但危重程度有时倒不取于中心原发病,而是相关他病。如单纯糖尿病阶段病情时起时伏,不危及生命,但当病变中心外展,并发相关肾病、心脏病时,可危及生命。因此,我们在治疗这类疾病时要注意用截断扭转法。

4. 在病性上,具有正虚邪实的特征

难治病不论病程有多长,在其发病过程中,正气亏虚与邪气内壅始终存在。正虚则邪恋不解,邪恋不解则更伤正气。这种正虚邪实的病性特征,给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疾病的进退与转化中,正气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正盛则病退,正衰则病进。因此,治疗这类疾病时,要自始至终将扶正与祛邪设在一个适当位置,治虚要顾实,治实要顾虚。

5. 在症状上,具有复杂多变的特征

难治病病因较多、病位广泛、病性虚实相兼、病人体质的差异等使临床症状复杂而多变。例如:①同一疾病可以有各种不同的临床表现:如SLE可以侵犯关节而出现关节疼,可以侵犯肝脏出现肝功能损害,可以侵犯肾脏出现蛋白尿甚至尿毒症,可以侵犯心脏出现心包炎、心肌炎或心内膜炎,可以侵犯神经系统出现末梢神经炎,可以侵犯皮肤在面部出现蝶形红斑等;②不同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相似的临床表现:例如高血压型慢性肾炎和大动脉炎肾动脉狭窄,两者均有显著的血压升高、蛋白尿、肾功能损害等;③有时可以出现表里不一的假象: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由于病变的肾小球已逐渐发生纤维化及透明性变,血液不能通过,血液能通过的只是功能还比较正常的代偿性肥大的肾小球。因此,血浆蛋白渗出量较少,水肿反而减弱或消失;④可以出现继发病掩盖原发病,或原发病掩盖继发病的情况:如肠结核在引起粘连或肠穿孔的情况下,可以出现肠梗阻或腹膜炎;⑤有些疾病由于致病因素的变异,使其临床表现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由于抗结核药的广泛应用,使结核菌发生变异,许多结核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同30年代大不相同,已看不到低热、盗汗、消瘦、疲乏等结核中毒症状,无结核症状的肺结核患者大为增多,有的甚至形成空洞后仍无典型的中毒症状。这种症状复杂多变的特征,要求我们治疗时要能左右逢源。

难治病的辩治思略和方法

1. 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

西医辨病就是明确诊断。明确了诊断,就能把握各具独立性的难治病发展演变的轨迹,确定总体治疗方案,中医辨证就是明确证型。明确了证型,就可以根据疾病发展、演变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特异性本质确定治疗方案。西医辨病重视局部的器质和功能变化;中医辨证体现了中医整体恒动观,重视人体内的抗病能力,强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此,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可取长补短,相互渗透,优势显而易见。

2. 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

在上述中医宏观辨证的基础上,我们将现代理化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甲状腺功能、卵巢功能、X线、B超、胃镜、腹腔镜、脑电图、心电图、CT、磁共振等检查视为中医四诊的延伸,据此进行微观辨证,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如此可提高临床疗效。

3. 西医病理与中药药理相结合

西医病理是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经过和结局以及患病机体的形态、机能和代谢的改变,来阐明疾病本质的。中药药理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临床上若将二者结合,即用中药药理研究成果去针对西医某病的病理特点,其优势是可想而知的。

4. 药物治疗与其他疗法相结合

难治病病因、病机、病位、症状复杂多变,因此临床治疗方法也应该多样化。有鉴于此,我们在药物治疗如内用(口服、静脉用药等)和外用(雾化吸入、保留灌肠、外洗、外熏、外敷、外贴等)的同时,常配合其他疗法,如健康教育、心理治疗、饮食疗法、运动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按摩疗法、牵引疗法等。如此可进一步提高疗效。

5. 治疗与调护相结合

多数难治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与患者的精神状况、既往健康状况、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工作环境、工作种类等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在治疗的同时,重视对患者的调养护理,如此,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难治病的治疗原则

1. 重视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就是针对病机确定治疗原则。某些难治病治疗失败,常常是由于临床表现错综复杂,抓不住主要病机而致。因此我们必须详尽分析临床资料,透过现象看本质,抓病机、定治则。如治女患,70岁,因暑天受凉后出现发热、咳嗽,继而呕吐、腹泻,经治疗后第三天吐泻停止,出现昏睡,第四天出现无尿。查T39.5℃,P130次/分,WBC 26.5×109/L,中性0.80,考虑肺部感染、急性肾功能衰竭,给予抗生素、碳酸氢钠、甘露醇,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等治疗后仍无尿,要求中医治疗。证见发热夜甚,汗多,目闭不开,神识朦胧,呈昏睡状态,时有谵语,大便3日未行,小便已闭2日,舌质红绛而干,苔少黄燥,脉细数。辨为暑热伤阴,吐泻伤津,无尿是标,阴亏液涸是本。急以清营汤加减,药用:金银花30g、连翘15g、黄连5g、生地25g、玄参30g、麦冬25g、沙参15g、白茅根30g、竹叶5g,服1剂,解大便2次,稍稀,小便2次,身热渐退,神志转清,自述口渴,但饮水不多,食少,微有恶心,咳嗽,舌红绛转润,黄燥苔消失,舌面生少许白苔,脉细数,前方去黄连加芦根、贝母、鱼腥草,调治10余日,体温、血象正常,诸证渐愈。

2. 重视三因制宜

即立法时应注意季节气候、地理环境、人体体质差异等的影响。这一点对于难治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在临床上不能忽视。

3. 注意双向调节

某难治病病机复杂,阴阳偏甚乖乱。其表现有二:一为阴阳偏甚产生假象,正如《内经》云:“重阳必阴,重阴必阳。”临床见寒甚似热,热甚似寒;二为阴阳错杂乖乱,常见寒热相兼,虚实互见。治疗这类疾病时,应根据《内经》“治在权衡相夺”的原则,用双向调节法,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因为双向调节从病证两个角度治疗易于取效。其基本内容为:寒热并用,邪正兼顾,升降同用,阴阳互调。必须说明,阴阳偏甚产生假象,用大剂量针对病证的真相,用小剂量治其假象反佐之。阴阳错杂乖乱之病证,应审察阴阳盛衰的多少及部位,双向调节之。如曾治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患者,细阅前方,苦寒泻火,清热解毒,似属对症,但病人口渴反喜热饮,舌质暗紫,脉沉伏而数,此仍热极似寒,郁火内蕴,前医仅着眼于清热解毒,引火下行。我们在重用清热解毒基础上加升麻、肉桂2味,用升药、热药反佐,服1月,至今已2年未复发。

难治病的常用治法

难治病的病位主要在肾脾肝,病机主要为肾脾肝功能失调,风痰淤毒互结。因此,祛风化痰,活血解毒,治宜调补肾脾肝。

1. 祛风

风邪是指感受的外风或由于阳盛、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升无制所产生的内风。如肝阳动变可发眩晕;痰淤凝脑动变化风可形成震颤麻痹;血燥化风,风窜皮肤可发银屑病;气血亏虚,生风窜络则肢体麻木等。某些疑难病如支气管哮喘、原发性高血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脑血管病、老年性痴呆、某些皮肤病等都有与风关系密切。治疗时从祛风入手,可取得较好疗效。

如治张某某,女,17岁,1993年8月23日初诊。皮肤瘙痒,搔后条索状隆起1年余。1年多来,全身皮肤瘙痒,搔后即成片风团或隆起成条索状,尤以晚间受热时为甚,曾服抗过过敏药及中药多剂,效果不佳。查体:遍体搔痕累累,皮肤划痕试验(+),舌红,苔薄黄,脉沉细弦。诊断为荨麻疹,辨证为风湿热淤壅肤。治宜祛风清热,除湿活血,方选自拟疏风清热除湿活血汤加减,药用金银花20g、连翘10g、黄芩10g、山栀10g、荆芥10g、防风10g、羌活10g、白芷10g、蝉蜕10g、炙乌蛇10g、地肤子10g、赤芍10g、地龙10g、皂刺10g、生地15g。3剂服后皮肤已不痒,搔后风团亦少起,继用原方6剂,皮肤不痒,风团、划痕亦完全不起。

2. 化痰

痰的产生多由外感六淫,内伤饮食,七情等使肺、脾、肾及三焦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津停滞而成。痰之为病无处不到,或流窜肢体,或停于脏腑,或蒙蔽清窍,变生诸症,前人有“怪病多痰”之说,某些难治病如支气管哮喘、肺心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原发性高血压、室性早搏、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脑血管病、癫痫、癔病、老年性痴呆、震颤麻痹、精神分裂症等的形成与痰浊密切相关,从痰论治可获捷效。如治李患,男,70岁,患冠心病6年,频发室性早搏2年余,每日频发,动则加重,心悸不宁,寐易惊醒。平素多吐血痰,稀稠泡沫相兼,乏力,畏寒肢冷,晨起恶心,口干不欲饮,食欲不振,久治无效。临诊时见:神疲懒言,形体消瘦,面色晦暗,语声低弱,两手不温,舌质暗,右侧苔白厚腻,左侧苔薄白,脉结代,心电图示:频发性室性早搏(二联律)。证属胸阳不振,痰饮凌心,治宜温通阳气,蠲饮宁心,方选苓桂术甘汤加减,药用:黄芪15g、桂枝15g、茯苓15g、 半夏10g、陈皮10g、杏仁10g、枳壳10g、郁金10g、丹参15g、酸枣仁10g、甘草5g,上方加减服15剂,早搏明显好转,仅于清晨卧起临厕时偶有感觉,余症缓减,继进60余剂,早搏完全消失,精神好转,舌脉正常,心电图复查,未见异常,随访3年未复。

3. 活血

淤血的产生多由于气虚无力运血,气滞血行不畅,寒凝血脉,热灼血脉等而产生,淤血或停于肌肤,或阻于经络,或停于脏腑,变生诸证,某些难治病如肺心病、冠心病、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脑血管病、癫痫、老年性痴呆、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的形成均与淤血密切相关,从淤论治可收捷效。如治张某,68岁,两年前患“局限性脑梗死”,经西医治疗好转,后遗右侧肢体肌力弱于左侧,近半年来记忆力减退,不认识回家的路,动作呆板,口齿不利,易惊恐,头痛,急躁易怒,肌肤甲错,口干不欲饮,舌暗,边有淤点,脉细涩,头颅CT示“腔隙性脑梗塞”,诊为血管性痴呆,辨证为气滞血淤,脾肾亏虚,方选自拟活血转呆汤加淫羊藿、沙苑子、半夏、远志等,服10剂后头痛消失,夜能安寐,上方加减再进30剂,情绪稳定,记忆力恢复,发音清晰,能正确回家,但动作仍迟缓,遂改服自拟健脑益智丸,随访3年病情稳定。

4. 解毒

毒的产生有外感和内伤两种原因。外感毒邪主要包括外感之疫毒,外感六淫过甚或日久化成之毒及一些特殊毒邪如气毒、药毒等。内生毒邪多为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劳逸失度及年老体衰或久病基础上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紊乱,机体生理或病理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除,蕴积体内而成。其致病特征主要凶、顽、难、痼、杂的证候特点,其表现有发病猛烈,致病暴戾;病情凶险,预后不良;病情善变,症状多端;病期冗长,病位深在;反复顽固,常规辨治难以奏效;善攻脏腑,扰乱神明;诸邪易交挟为患;主要依附于其他病邪而致病等特点。某些难治病如冠心病、脑血管病、老年性痴呆、糖尿病、慢性病毒性肝炎等与毒邪密切相关,从毒论治可获得较好疗效。如治女患,60岁,8小时前下床大便时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右侧肢体偏瘫,冰冷,面白唇暗,喉中痰鸣,呕恶时作,腹部胀满,小便失禁,舌暗淡,苔白腻,脉沉缓。查血压:230/130mmHg,神志不清,双侧瞳孔不等大,左侧略小,颈项直,双侧巴氏征(+),头颅CT左侧内囊出血,辨证为痰毒上扰,腑气不通,方选自拟柴牡汤、温脾汤、涤痰汤加减,以化痰解毒,通腑排毒,药用:柴胡10g、牡蛎(先煎)30g、山羊角(先煎)30g、钩藤15g、炮附子(先煎)10g、桂枝10g、干姜5g、胆南星10g、竹茹10g、茯苓15g、白术15g、石菖蒲10g、远志10g、生大黄(后下)15g、芒硝(分冲)10g、厚朴10g、竹沥(冲服)20ml,水煎鼻饲,药后3天,解稀水样大便8次,秽浊,血压170/100mmHg,神志转清,肢体活动稍好转,呕恶不作,腹胀减轻,继予涤痰化浊之剂配合熄风之剂调治7天,右上肢肌力Ⅰ级,右下肢肌力Ⅱ级,后改补阳还五汤治疗2月,右上肢肌力Ⅲ级,右下肢肌力Ⅳ级。

5. 治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