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难治病中医辩治思路和方法
32938300000010

第10章 各论(7)

早期邪实为主,辨证为风湿热淤毒内蕴,肝肾(气)阴亏虚或脾肾(气)阳亏虚,治宜以祛除风热湿毒,活血通络为主,兼补益肝肾(气)阴或脾肾(气)阳。晚期以正虚为主,辨证为肝肾(气)阴亏虚或脾肾(气)阳亏虚,风湿热淤毒内壅,治宜以补益肝肾(气)阴或脾肾(气)阳为主,兼祛除风热湿毒,活血通络。

1.2 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

在宏观辨证论治基础上,我们将现代理化检查如尿液检查、肾活检等视为中医四诊的延伸,据此进行微观辨证,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但如何进行,我们有如下经验可供参考:

蛋白尿,结合临床表现,一般辨证为风湿热毒内蕴或(和)肾脾肝(气)阳亏虚,治宜祛除风热湿毒,或(和)补益肾脾肝(气)阳。血尿或血红蛋白尿,结合临床表现,一般辨证为风湿热毒内壅或(和)肾脾肝(气)阴亏虚,治宜祛除风湿热毒,或(和)补益肾脾肝(气)阴。

1.3 治疗与护理相结合

现代研究表明,CG的诱因主要有饮食不当、劳累过度、感受外邪、药物影响等。因此,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积极配合调养护理,如适当饮食、避免劳累、用药忌选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等。如此可进一步提高疗效。

2. 辨治思路

2.1 补肾

肾藏精,生髓,主水液。肾气不足,则精关不固,蛋白精微失守而漏于尿中,并见腰膝酸软,尿后余沥,小便清长等;肾阴不足,则不能生髓,脑髓失于濡养而发为头晕,并见腰膝酸软,耳鸣烦热,小便黄少等;肾阳不足,则气化不能,水湿泛溢肌肤而发为浮肿,并见腰膝冷痛,畏寒肢冷,夜尿频多。治宜补肾气,滋肾阴,温肾阳。补肾气方选五子衍宗丸合水陆二仙丹、桑螵蛸散等;滋肾阴方选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温肾阳可选肾气丸、右归丸等。现代研究表明,CG的发生发展与免疫平衡失调有关。肾虚是免疫功能低下的共性,补肾药物有调节免疫的作用。因此,补肾是根本。

2.2 健脾

脾主运化,升清,濡养肢体。脾气虚则健运失职,水液不化而泛溢肌肤发为水肿,并见困倦乏力,脉细弱;脾气不升,则精微不能上行,蛋白下漏而见于尿中,并见头晕,腹胀,便意频频等;脾阴亏虚,则濡养失职,不思饮食,口干咽燥,形体消瘦,面色无华等。治宜健脾运,升脾气,养脾阴。健脾运方选香砂六君子汤、黄芪大枣汤等;升脾气方选补中益气汤、升陷汤等;养脾阴方选参苓白散、资生丸等。现代研究表明,脾虚则免疫功能亦低下,健脾益气药物有调节免疫功能。因此,健脾是关键。

2.3 治肝

肝主疏泄,主藏血。肝失疏泄则见情志抑郁,胸胁胀满,月经不调等,肝阴不足则眼目干涩,视物模糊,月经量少等,肝阴虚、肝阳亢则见头晕,失眠,多梦,易怒等,治宜疏肝,养肝,平肝。疏肝方选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养肝方选四物汤、杞菊地黄汤等;平肝方选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等。

2.4 活血

CG的主要病理变化为气血阴阳亏虚,气虚则运血无力则血淤;阴虚则生内热,热灼津伤则血淤;阳虚则生内寒,寒凝则血淤;此外肝郁气滞又可导致血淤,淤血阻络,则见病情缠绵难已,浮肿,腰痛,小便不利等,故《金匮要略》云:“血不利则为水。”治当活血化淤,方选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合五苓散、五皮饮等。现代研究表明,各种不同类型的肾小球疾病患者体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高凝状态的共性,活血化淤方药可改善微循环及高凝状态,减轻血小板聚集,有助于免疫复合物的清除及病变组织的修复。因此,活血化淤应贯穿始终。

2.5 祛风

风邪外袭或内生,停舍于肺,肺失宣肃,水道不通,风遏水阻,泛溢肌肤发为水肿。因此,治宜祛风。风寒者宜选荆防败毒散,风热者宜选银蒲玄参柑橘汤(时振声教授方),内风者宜选龙蜂方(颜德馨教授方)。现代研究表明,风邪的致病作用与免疫反应相似。祛风药如荆芥、防风、金银花、连翘、蝉衣、僵蚕、蜂房、蛇莓、龙葵、蜀羊泉等有抗炎、抗免疫、抑制免疫介质、清除免疫复合物(CIC)、诱生干扰素等作用。

2.6 清热

热邪外侵或内生,内传于肾,则浮肿,小便异常,腰酸,咽痛等,故王冰在注释《内经》时进一步指出:“溲变者,水火相交,火淫于下也,而水脏水腑皆为病也。”治宜清热解毒,方选五味消毒饮、鱼腥草汤(刘弼臣教授方)等。现代研究表明,CG的发生和加重均与感染有关,亦与免疫反应造成的非特异性炎症有关。这些都可以认为是热毒。因此,清热解毒不可忽视。

2.7 除湿

湿邪外侵或内生,内传于脾胃,升清降浊之能失常,三焦为之壅滞,水道不通,则见浮肿,胸脘痞满,口苦口黏,恶心欲吐,食欲不振,大便溏泄不爽,小便黄赤混浊等。治宜除湿,方选胃苓汤、三仁汤等。现代研究表明,湿浊的特点与CIC的特点相似,某些除湿药可以清除之。因此,除湿之剂不可偏废。

总之,正虚与邪实之间,常因虚致实,由实更虚,虚实夹杂,但以正虚为主,且每种正虚可以夹湿、夹热、夹淤等。有时兼夹多种实邪,以致病情错综复杂。因此,临证要灵活变通,处理好扶正和祛邪的关系。

3. 辨治方法

根据上述辨治思路,我们将CG分为如下三种进行辨证论治。

3.1 肝肾(气)阴两虚,风湿热淤毒内阻

疲乏无力,腰膝酸软,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头晕目眩,尿少面赤,潮热盗汗,脉细或伴胸闷,善太息,或伴口渴不欲饮,口苦口黏,食少呕恶,脘腹痞满,舌暗,脉细。

治宜滋补肝肾,祛风清热除湿,活血解毒。

方选自拟CG-Ⅰ方加减,药用:太子参15g、麦冬10g、山茱萸10g、枸杞子10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龟板(先煎)10g、生地15g、茯苓10g、猪苓15g、泽泻10g、白花蛇舌草13g、半枝莲10g、龙葵15g、丹皮10g、当归10g、益母草30g。

头晕耳鸣重甚加菊花、钩藤,尿血者加大蓟、小蓟、白茅根,心烦加淡竹叶、山栀,湿热甚者加萹蓄、瞿麦,淤血甚者加川芎、红花。

3.2 脾肾(气)阳虚,风湿热淤毒内阻

疲乏无力,腰膝酸软,浮肿,畏寒喜暖,肢冷,夜尿清长,大便稀溏,或伴心烦胸闷,或伴口渴不欲饮,口苦口黏,食少呕恶,脘腹痞满,舌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细。

治宜温补脾肾,祛风清热除湿,活血解毒。

方选自拟CG-Ⅱ方加减,药用:黄芪30g、山药15g、白术10g、鹿角胶(烊化)10g、淫羊藿15g、补骨脂10g、肉桂6g、汉防己15g、茯苓10g、泽泻10g、车前子(包煎)10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10g、龙葵15g、丹参30g、益母草30g。

水肿甚者加大腹皮。

3.3 阴阳两虚,风湿热淤毒内阻

疲乏无力,腰膝酸软,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浮肿,畏寒喜暖,头晕目眩,潮热盗汗,尿少,肢冷,夜尿清长,大便稀溏,或伴心烦,胸胁胀满,口苦咽干,或伴口渴不欲饮,口苦口黏,食少呕恶,脘腹胀满,舌淡,苔白滑,脉细。

治宜阴阳双补,祛风清热除湿,活血解毒。

方选自拟CG-Ⅲ方加减,药用:党参10g、黄芪30g、白术10g、山药10g、淫羊藿15g、菟丝子10g、补骨脂10g、枸杞子10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10g、龙葵15g、茯苓10g、泽泻10g、丹参30g、益母草30g。

蛋白尿者,若为实证,加祛风清热除湿之品如僵蚕、蝉衣、龙葵、蛇莓、蜀羊泉、蜂房等;若为虚证,加健脾补肾之品如党参、升麻、白术、淫羊藿、补骨脂、女贞子、旱莲草、菟丝子、山茱萸、冬虫夏草、桑螵蛸、金樱子、芡实等。血尿或血红蛋白尿者,若为实证,加祛风清热除湿之品如荆芥、防风、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海金砂、金钱草、石苇、冬葵子、小蓟、地榆、白茅根等;若为虚证,加补肾健脾之品如旱莲草、仙鹤草、茜草等。

4. 预防方法

(1)饮食上忌暴饮暴食、嗜食辛甘厚味、海腥发物,宜饮食清淡,选择优质低蛋白饮食,多食素食如海带、萝卜、青菜等,一些含草酸或尿酸高的菠菜、扁豆、花菜、芦蒿等宜少食,蛋白质最好以鸡蛋白为主,肉类以白肉如鸡脯、鸭脯肉为主,而牛肉、羊肉、猪肉等红肉宜少吃,虾、蟹、动物内脏不宜食用,但蛋白入量应予控制,因为高蛋白、高草酸、高磷饮食可导致和促使肾小球硬化。低蛋白、低磷饮食能减低肾小球内高压、高灌注及高滤过状态,延缓肾小球硬化等,但低蛋白、低磷饮食有营养不良、负氮平衡等不良反应等应予注意,对大量蛋白尿者,尤应控制蛋白摄入。

(2)避免劳累、感受外邪等。

(3)CG的发生与人的经济文化水平及卫生保健常识密切相关。医者应多宣讲科普知识,提高患者乃至大众对该病的认识。

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 UTI)是细菌等微生物直接引起的尿路感染性炎症,迁延难愈。

1. 辨治要点

1.1 西医辨病论治与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

UTI多属中医“淋证”、“癃闭”、“腰痛”等病范畴,病因既有外因,又有内因,外因多为外邪入侵,内因多为正气亏虚及尿路本身问题等。病位主要在肾和膀胱。病性为正虚邪实,正虚主要为肾脾肝亏虚,邪实主要为湿热内蕴、气滞血淤。病因、病位、病性等既有主次之分,又有发展变化之可能。加之,患者的年龄(多见于青中年)、性别(多见于女性)、职业(如从事游泳等职业者)、生活环境(如环境被污染)、体质(体弱多病者)等与UTI关系密切。临床确定治则时,要全面考虑上述诸多因素,选用药物时,要认真参考中医药现代研究新成果,如选既有抗菌又有提高免疫力的药物。因此,临床效果良好,尤其是防治复发上效果良好。但中药的抗菌作用没有西药强。

西医认为UTI的病因大多数为大肠埃希菌(约占60%~80%)、变形杆菌、克雷白杆菌、产碱杆菌、产气杆菌、葡萄球菌、粪链球菌等,极少数为厌氧菌、真菌、病毒、原虫等。上述病原体经上行感染(最常见)、血行感染、淋巴感染、直接感染等途径侵入而发病。治疗以抗菌为主,但有时效果常不令人满意。

综上所述,我们主张在西医辨病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论治,但如何进行,我们有如下经验可供参考:

1.1.1 西医辨病方面

主要是诊断和鉴别诊断。UTI的诊断,常不能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而要依靠细菌学检查。凡有真性细菌尿者,均可诊断为UTI。真性细菌尿是指:①在排除假阳性的前提下,清洁中段尿,细菌定量培养≥105/ml;如果临床上无症状,则要求两次细菌培养均为有意义的细菌尿,且为同一菌种;②膀胱穿刺尿细菌定性培养有细菌生长。但女性有明显尿急、尿频、尿痛,且尿白细胞增多,便可疑为UTI,如尿细菌定量培养≥102/ml,且为UTI常见致病菌,则可拟诊为UTI。

鉴别诊断:常需与慢性肾盂肾炎、肾结核、急性尿道综合征等相鉴别。

1.1.2 中医辨证方面

(1)从病因入手

以细菌感染为主者,辨证为膀胱湿热或膀胱络伤,治宜清热利湿或清热凉血;以抵抗力低下为主者,辨证为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治宜以滋补肝肾或温补脾肾。

(2)从临床入手

急性期辨证为膀胱湿热或膀胱络伤,治宜清热利湿,利尿通淋或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慢性期辨证为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湿热淤毒留恋。治宜滋补肝肾或温补脾肾,清热利湿,解毒活血。

以上均可配合西药抗生素治疗,对于抗生素的耐药性,我们辨证为痰淤毒内壅,治宜化痰活血解毒,可降低耐药性。

1.2 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

在宏观辨证的基础上,将现代医学的理化检查如细菌培养等视为中医四诊的延伸,依次进行微观辨证,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如此可提高疗效。但如何进行,我们有如下经验可供参考:

尿细菌培养为大肠埃希菌为主者,辨证为湿热内蕴,治宜清热利湿,药选白头翁、黄连、黄柏等;尿细菌培养为葡萄球菌为主者,辨证为热毒内蕴,治宜清热解毒,药选金银花、穿心莲、龙胆草等;尿细菌培养为真菌为主者,辨证为湿毒内蕴,治宜除湿解毒,药选土茯苓、地肤子、白藓皮等;尿细菌培养为原虫者,辨证为虫侵,治宜杀虫,药选苦楝皮、苦参等。

1.3 治疗与护理相结合

现代研究表明,UTI的诱因有饮水过少、性交过频及排尿习惯不良等。因此,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积极配合调养护理之法,如饮水、勤排尿或养成“二次排尿”的习惯、节制性交或性交后立即排尿等。如此可进一步提高疗效。

2. 辨治思路

2.1 清热利湿

膀胱主贮尿和排尿,膀胱与肾通过经络互相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若外阴不洁,秽浊之邪入侵膀胱酿成湿热,湿热由表入里,侵及肾脏,则肾失主水,见尿少、尿频、尿急、尿痛等,从而发为UTI。因此,湿热邪毒为罪魁首祸。治宜清热利湿,方选八正散,药用瞿麦、萹蓄、黄芩、黄柏、大黄、苦参、地榆、车前子等。现代研究表明,上述药物可抑制大肠杆菌和副大肠杆菌等。

2.2 活血化淤

湿热毒邪内停日久,则损伤血脉,阻滞气机,最终导致气滞血淤。气滞血淤则病情日久难愈。因此,治宜活血化淤。方选膈下逐淤汤,药用桃仁、红花、丹参、水蛭、赤芍、五灵脂、蒲黄等。现代研究表明,尿路感染迁延不愈时,由于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而活化补体,引起肾盂、肾盏黏膜充血、水肿,最终形成疤痕。这些病理现象与中医的淤血相类似。治用上述活血化淤方药,可以:①增加肾血流量,从而提高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尿流,加强尿路细菌的排出;②增加病灶部位血流量,从而提高病灶内清热解毒利湿药物(或抗菌消炎药物)的血药浓度。

2.3 滋补肝肾

热毒为阳邪,易伤津液。故湿热邪毒久留不解,则损伤肝肾之阴液。肝肾阴伤则导致UTI日久不愈,并出现头晕,耳鸣,腰酸,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等症状。因此,治宜滋补肝肾,方选知柏地黄丸加减,药选太子参、沙参、麦冬、女贞子、山茱萸、旱莲草等。现代研究表明,尿路感染迁延不愈之原因除细菌因素之外,还有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关,上述滋补肝肾之方药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2.4 温补脾肾

湿毒为阴邪,易伤阳气。湿热邪毒久留不解,进而损伤脾肾阳气,脾肾阳伤则导致UTI日久不愈,并出现困倦乏力,畏寒肢冷,面浮足肿,腰酸等症状。因此,治宜温补脾肾,方选金匮肾气丸加减,药用黄芪、党参、淫羊藿、巴戟天、菟丝子、葫芦巴等。现代研究表明,上述温补脾肾方药亦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3. 辨治方法

根据上述辨治思路,我们将UTI分为如下四型进行辨治。

3.1 膀胱湿热

尿频,尿急,尿痛,淋漓不畅,尿色黄赤,小腹拘急,伴发热,口苦,口干或恶心呕吐,腰痛拒按,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宜清热利湿,利尿通淋。

方选自拟UTI-Ⅰ方加减,药用:柴胡6g、萹蓄20g、瞿麦15g、山栀10g、黄芩10g、黄柏10g、大黄10g、地榆30g、灯心草10g、泽泻10g、车前子(包煎)10g、甘草5g。

尿痛、尿赤较甚者合清心莲子饮,腰痛拒按甚者合四妙丸等。

3.2 膀胱络伤

尿频,尿急,尿痛,尿色红赤或夹血块,脐腹拘急,伴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数。

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方选自拟UTI-Ⅱ方加减,药用:金银花30g、连翘10g、黄柏10g、水牛角(锉)30g、丹皮10g、赤芍10g、生地30g、白茅根30g、小蓟30g、蒲黄(包煎)15g、茜草根15g、侧柏叶10g、仙鹤草15g、甘草6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