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尿多痛甚者加三七粉、琥珀粉冲服,心烦、面赤加玄参、麦冬,腰痛甚者加石苇、冬葵子,大便秘结者加大黄。
3.3 肝肾阴虚,湿热淤毒留恋
尿频、尿急、尿痛或伴尿血,病情不甚,日久不愈,伴困倦乏力、低热、心烦、手足心热、腰痛绵绵、头晕耳鸣、咽干唇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宜滋补肝肾,清热利湿,解毒活血。
方选自拟UTI-Ⅲ方加减,药用:太子参15g、山茱萸10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知母10g、黄柏10g、地榆10g、蒲公英30g、白花蛇舌草30g、大黄10g、泽泻10g、车前子(包煎)10g、丹皮10g、牛膝10g。
湿热壅盛者加黄芩、苦参,淤血甚者加蒲黄、水蛭,肝肾阴虚甚者加麦冬、龟板,伴尿血者加羊蹄、白茅根、仙鹤草、大蓟。
3.4 脾肾阳虚,湿热淤毒留恋
尿频,尿急,尿痛,或伴尿蛋白,病情不甚,日久不愈,伴困倦乏力,畏寒肢冷,面浮足肿,腰膝酸软,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沉弱。
治宜温补脾肾,利湿清热,解毒活血。
方选自拟UTI-Ⅳ方加减,药用:黄芪20g、淫羊藿15g、菟丝子10g、茯苓10g、滑石(包煎)30g、车前子(包煎)10g、猪苓15g、泽泻10g、蒲公英30g、白花蛇舌草30g、丹参30g、红花10g。
湿热壅盛者加萹蓄、瞿麦,淤血甚者加水蛭、益母草,脾肾阳虚甚者加仙茅、葫芦巴,伴尿蛋白者加僵蚕、金樱子、芡实。如细菌培养为大肠杆菌感染,则选白头翁、黄连、黄柏等清热燥湿药,如为葡萄球菌感染则选金银花、穿心莲、龙胆草等清热解毒药。
此外,应注意UTI易感因素,不是所有的细菌感染者均可引发UTI,而是有许多易感染因素的,常见的UTI易感因素有:①尿流不畅和尿路梗阻(如尿道狭窄、包茎、尿道异物、尿路结石、肿瘤、前列腺肥大、女性膀胱颈梗阻、神经性膀胱等);②尿路畸形或功能缺陷(如肾发育不良,肾、肾盂、输尿管畸形,多囊肾等);③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如糖尿病、贫血、慢性肝病、慢性肾脏病、营养不良、肿瘤以及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等);④其他因素(如尿道旁腺炎、尿道憩室炎、阴道炎、包皮炎、前列腺炎以及腹股沟、会阴部皮肤感染、导尿和尿路器械检查等)。治疗时若能密切关注上述易感因素,无疑会提高疗效。因此,我们临床常注重这些易感因素。
4. 预防方法
(1)加强卫生宣教,搞好妇幼卫生对预防UTI有重要意义。
(2)多饮水、勤排尿是最简便而又有效的预防措施。
(3)严格掌握尿路器械检查指征。
(4)对尿道口、会阴道或阴道分泌物有较多致病菌而易再感染者,可用上述内服药少许加水清洗尿道口旁黏膜或会阴皮肤,然后涂新霉素或呋喃妥因油膏,以减少上行再发感染。
(5)发病与房事有关,可在事后即排尿并口服一次抗菌药,有一定预防效果。
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 IDA)是体内用来合成血红蛋白的贮存铁缺乏,使血红蛋白合成量减少而形成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为常见病和多发病。西医治疗IDA,主要方法是口服铁剂,但因其有严重的消化道症状而使患者无法接受。
1. 辨治要点
1.1 西医辨病论治与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
IDA属中医的“虚劳”、“萎黄”、“黄胖”等病范畴,病因多为脾(胃)肾本脏自病,及他脏病及脾(胃)肾。本脏自病者,多为饮食不节、湿热外感、损伤脾胃,他脏病及脾胃者,多见于肺、肝、心等病变所致。病位主要在脾(胃)肾。病性为正虚邪实,正虚主要为脾(胃)肾气血阴阳不足,邪实主要为饮食积滞等。此外,患者的年龄(多见于婴幼儿、育龄期妇女)、性别(多见于女性)、饮食习惯(如长期少食肉类、蛋类者)等与IDA关系密切。临床确定治则时,要全面考虑上述诸多因素,选用药物时,要认真参考中医药现代研究新成果,如选既有补充铁剂并促进其吸收等作用,又有补益脾(胃)肾气血阴阳、消食化积等作用的药物。因此,中医治疗IDA效果良好。
西医认为IDA的病因主要有三:一为铁摄入不足及需要增加:婴幼儿、青春期男女、妊娠期、哺乳期、月经期妇女等铁需要量较大,此时若不添加含铁较高的食品如蛋黄、青菜、肉、动物肝脏等则易发生IDA;二为铁丢失过多:慢性失血病如反复鼻衄、消化性溃疡、肠道肿瘤、肠息肉、痔疮、月经过多、钩虫病等;慢性溶血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人造心脏瓣膜,疟疾等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严重皮肤病脱屑,衰老胃肠黏膜细胞脱落等均可使铁丢失过多而发为IDA;三为铁吸收障碍:慢性胃肠道病如十二指肠炎、小肠炎、胃及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等导致铁吸收障碍而发为IDA。治疗IDA的主要方法为口服铁剂,但常因严重的消化道反应而使患者无法接受治疗。
综上所述,我们主张在西医辨病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论治。但如何进行,我们有如下经验可供参考:
1.1.1 西医辨病方面
主要是诊断和鉴别诊断。诊断:具备下列五条:①血清铁蛋白<12μg/L; ②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细胞少于15%;③转铁蛋白饱和度<15%;④FEP/Hb>4.5μg/gHb;⑤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男性Hb<120g/L,女性Hb<110g/L,孕妇Hb<100g /L。MCH<27pg,MCHC<32%,IDA诊断后还必须进行病因诊断。
鉴别诊断:与铁幼粒细胞性贫血、海洋性贫血、慢性病性贫血、转铁蛋白缺乏症等相鉴别。
1.1.2 中医辨证方面
(1)从病因入手
铁摄入不足者,辨证为饮食停滞,治宜消食化积。铁吸收障碍者,辨证脾胃亏虚,或伴湿热内蕴,治宜健脾养胃,或兼清热利湿。铁丢失过多者,辨证为脾肾亏虚,或伴气不摄血。治宜补肾健脾,或兼益气摄血。
(2)从临床入手
较轻者辨证为气血亏虚,以中医治疗为主,或适当配合铁剂治疗。较重者,辨证为阴阳亏虚,治宜中西药并重,即补铁配合滋阴温阳,或以西药铁剂为主配合中医减轻铁剂副作用。对于铁剂副作用,若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等者,辨证为脾胃受损,气机上逆,治宜健脾和胃降逆,方选旋复代赭汤加减。若表现为便秘等者,辨证为脾胃受损,腑气不逆,治宜健脾养阴通腑,用麻子仁丸加减。
1.2 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
在宏观辨证论治基础上,我们将现代理化检查如血常规检查、骨髓检查等视为中医四诊的延伸,据此进行微观辨证,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如此可提高疗效。但如何进行,我们有如下经验可供参考:
血象检查见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者,辨证为脾虚血亏,治宜健脾养血;骨髓见“核老浆幼”者,辨证为肾虚阴亏虚,治宜补肾滋阴;血清铁含量低者,辨证为饮食积滞,治宜化积消疳,药选绿矾等。
1.3 治疗与护理相结合
现代研究表明,IDA的发病与铁摄入不足、婴幼儿喂养不当、青少年偏食有关。因此,我们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积极配合食疗,如鼓励患者多食瘦肉、蛋类、动物肝脏、豆类、海带、木耳、香菇等富含铁食品,忌食咖啡、浓茶、菠菜等防碍铁吸收的食品,合理喂养婴幼儿,纠正青少年偏食。如此可进一步提高疗效。
2. 辨治思路
2.1 健脾益气养血
脾主运化,即脾对摄入的饮食进行消化吸收,形成营气津液,注之于脉而变为血。如《灵枢·决气》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若小儿喂养不当或成人饮食失节,均可损伤脾胃,使脾失健运。脾失健运则气血生成减弱而发为IDA,故治疗IDA时,宜健脾开胃,补气益血。健脾药用白术、茯苓、山药、白扁豆、大枣等,开胃消食药用鸡内金、麦芽、谷芽、神曲、山楂、莱菔子、槟榔等,补气药用黄芪、党参、炙甘草等,养血药用当归、熟地、白芍、阿胶、绿矾、鸡血藤等。现代研究表明,白术、茯苓、山药、鸡内金等调节胃肠功能,使紊乱的胃肠功能恢复正常,从而使铁剂吸收不良得到改善。党参、黄芪、熟地、白芍、当归等能增加外周血红细胞,绿矾、鸡血藤等富含铁剂。
2.2 补肾滋阴温阳
肾主藏精,精血同源,脾肾互资,脾之生血,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肾中精气亦有赖于脾运化之水谷精微的充养。若先天禀赋不足,或脾病及肾均可导致肾虚,肾虚则血虚,发为IDA。故治疗IDA时,宜补肾滋阴温阳。滋肾阴药用制首乌、枸杞子、黄精、女贞子、鳖甲等,温肾阳药用淫羊藿、菟丝子、肉苁蓉、补骨脂、鹿角胶等。现代研究表明,上述滋肾阴及温肾阳药物能增加骨髓铁含量。
2.3 消食
饮食积滞,影响脾胃运化和精微物质的吸收,导致血虚而发为IDA。因此,我们在治疗IDA时不忘消食。消食药选麦芽、神曲、鸡内金、山楂等。
3. 辨治方法
根据上述辨治思路,我们将IDA分为如下二型进行辨治。
3.1 气血亏虚
疲乏无力,少气懒言,面色苍白,口唇淡白,心悸气短,平素易感冒,头晕眼花,心烦易怒,失眠多梦,食欲不振,吞咽困难,嗳气,大便稀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宜补益气血。
方选自拟IDA-Ⅰ方加减,药用:太子参15g、黄芪30g、白术10g、山药30g、茯苓10g、熟地15g、当归10g、白芍30g、鸡血藤30g、鸡内金10g、麦芽10g、大枣6g、炙甘草6g。
气虚甚者加党参、干姜等,血虚甚者加生地、阿胶等,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者加陈皮、木香、砂仁等,鼻衄、皮肤淤斑者加仙鹤草、茜草等,烦躁、失眠者加钩藤、酸枣仁等,兼虫者加绿矾、使君子、槟榔等。
3.2 阴阳两虚
精神萎靡,疲乏无力,少气懒言,发育迟缓,智力迟钝,面色苍白,口唇淡白,畏寒肢冷,腹痛喜暖喜按,双眼干涩,低热,盗汗,烦躁,手足心热,毛发枯黄,易断易脱,指(趾)甲脆裂,大便稀溏,舌淡,苔薄白,脉沉弱。
治宜温阳滋阴。
方选自拟IDA-Ⅱ方加减,药用:黄芪30g、白术10g、山药15g、淫羊藿15g、紫河车粉(分冲)5g、菟丝子15g、黄精15g、枸杞子15g、制首乌10g、当归10g、熟地15g、鸡血藤30g、鸡内金10g、麦芽10g、陈皮10g、甘草6g。
阳虚甚者加鹿角胶、补骨脂等,阴虚甚者加龟板、山茱萸等,头晕眼花甚者加钩藤、菊花、石决明等,低热、盗汗甚者加银柴胡、地骨皮、青蒿等,智力迟钝甚者加石菖蒲、远志等。
若缺铁甚者加绿矾、磁石、鸡血藤等,若红细胞平均体积减少明显者加人参、枸杞子、阿胶、当归等。
此外,治疗IDA时,应注意积极治疗原发病,如肺结核、肺癌、消化性溃疡、消化道肿瘤、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Crohn病、慢性肠炎、月经过多、寄生虫感染等,如此才能提高临床疗效。
4. 预防方法
(1)合理饮食:多食富铁食品,忌食咖啡,浓茶。
(2)对多胎儿、早产儿、人工喂养儿、患IDA母亲的婴儿加强血液学监护,必要时预防性用药。
(3)对妇女病进行普查,重视妇女卫生,积极治疗慢性出血病、慢性炎症或一些慢性系统病是预防IDA的有效方法。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hronic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CITP)是一因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临床上较为常见。
1. 辨治要点
1.1 西医辨病论治与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
CITP属中医的“血证”、“紫癜”等病范畴,病因既有外因,又有内因。外因主要有感受外邪,内因主要有脾肾亏虚,淤热内生等。病位主要在脾肾。病性为正虚邪实,正虚主要为脾肾气血阴阳亏虚。邪实主要为热毒、淤血内壅。此外,患者的年龄(多见于儿童、40岁以下女性)、性别(多见于女性)、体质(如遗传易感性)等与CITP关系极为密切。临床确定治则时,要全面考虑上述诸多因素,选用药物时,要认真参考中医药现代研究新成果,如选既有抑制免疫、抗炎、抗感染等作用,又有补益脾肾气血阴阳,清热解毒,活血化淤等作用的药物。因此,常可取得稳定持久、无毒副作用的疗效。
西医认为CITP的病因主要有:①感染:细菌、病毒感染与CITP发病有关;②免疫因素:体液免疫异常,多数患者血小板上有相关抗体或补体C3、C4,血清中有自身抗体。细胞免疫异常,主要是抑制性T细胞比例升高,辅助性T细胞相对减少;③肝脾的作用;④遗传因素;⑤其他因素:雌激素的作用,毛细血管脆性增加等。治疗以糖皮质激素、脾切除、免疫抑制剂等为主要手段,但这些方法均不能使CITP的病情出现根本的改观,且毒副作用较为严重。
综上所述,我们主张在西医辨病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论治。但如何进行,我们有如下经验可供参考:
1.1.1 西医辨病方面
主要是诊断和鉴别诊断。诊断要点为:①广泛出血累及皮肤、黏膜及内脏;②多次检验血小板计数减少;③脾不大或轻度肿大;④骨髓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⑤具备下列五项中任何一项:泼尼松治疗有效,脾切除有效,PAIg阳性,PAC3阳性,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
鉴别诊断:应与过敏性紫、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物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等相鉴别。
1.1.2 中医辨证方面
(1)从病因入手
与感染、免疫因素有关者,辨证为热毒内蕴,治宜清解毒。与肝脾的作用有关者,辨证为淤毒内蕴,治宜活血解毒。与雌激素有关者,辨证为肝肾亏虚,治宜补益肝肾。与免疫低下有关者,辨证为脾肾亏虚,治宜补益脾肾。
(2)从临床入手
稳定期,辨证为气血两虚,毒淤内阻。治宜补气养血,解毒活血,以中医为主,配或不配西药。
加重期,辨证为肝肾阴虚,毒淤内阻;或脾肾阳虚毒,淤内阻;或阴阳两虚,毒淤内阻。治分别宜滋补肝肾,活血解毒;或温补脾肾,活血解毒;或滋阴温阳,活血解毒。以中医为主,配合小剂量西药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或以上述西药为主,配合中药治疗其毒副作用,具体方法可参照拙作《难治病中医辨治经验》进行辨治。
1.2 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
在宏观辨证论治基础上,我们将现代理化检查如血小板检查、骨髓检查等视为中医四诊的延伸,据此进行微观辨证,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如此可提高疗效。但如何进行,我们有如下经验可供参考:
血小板数目减少、生存时间缩短者,辨证为肝脾肾亏虚,治宜补益肝脾肾;血小板相关抗体及血小板相关补体阳性者,辨证为热淤内阻,治宜清热活血解毒;骨髓象示巨核细胞成熟障碍者,辨证为肾阴虚,治宜补肾养阴;外周血示正常细胞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者,辨证为脾血虚,治宜健脾养血。
1.3 治疗与护理相结合
现代研究表明,CITP的病因与感染有关,因此,我们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积极配合调养护理之法,如避免感染,并配合食疗,辨证配餐,如属阳气虚者用黄芪、党参、山药、瘦猪肉、大枣炖食;如属阴血亏虚者用党参、枸杞子、花生、乌鸡肉炖食等。如此可进一步提高疗效。
2. 辨治思路
2.1 补肾滋阴温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