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选自拟CFS-Ⅳ方加减,药用:太子参10g、黄芪30g、生地15g、龟板(先煎)10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枸杞子15g、山茱萸10g、当归10g、丹皮10g、鸡血藤30g、丝瓜络20g、甘草6g。
4.预防方法
避免感染、过敏,调畅情志,恰当处理负性生活事件。
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低骨量和骨组织显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代谢性骨病。以颈腰背酸痛、乏力、骨折以及畸形为症状和特征。随着人们寿命的延长,社会的老龄化,其发生率逐渐上升。
1. 辨治要点
1.1 西医辨病论治与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
OP多属于中医“骨痿”等病范畴,病位主要在肾脾。病因既有肾脾本脏自病,又有他脏病涉及肾脾。肾脾本脏自病者多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养失宜,他脏病涉及肾脾者,多为瘿病、消渴、肥胖、黄疸、积证、虚劳、痹证、中毒等病而致,或为气血阴阳亏虚,或为痰淤内阻。病性为正虚邪实,正虚多为肾脾气血阴阳亏虚,邪实主要为气滞血淤。此外,患者的年龄(多见于60岁以上者)、性别(多见于女性)、生活方式(如长期进食高蛋白、高盐饮食、酗酒、大量饮咖啡、吸烟、体力活动过少等)、生活环境(如光照不足等)、体质(如遗传易感性等)等与OP关系极为密切。临床确定治则时,要全面考虑上述诸多因素,选用药物时,要认真参考中医药现代研究新成果,如选既有雌雄激素样作用、补钙作用等,又有补益肾脾、行气活血的药物。因此,临床疗效较好,且无毒副作用。
西医认为其病因主要有以下两类:一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因不明,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与遗传因素、维生素D受体类型、钙摄入、生活方式等有关。主要有幼年性、特发性和退行性者。二为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病因有:①内分泌病:性腺机能减退,卵巢缺失,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Cusing综合征,糖尿病等;②胃肠道病:胃切除术后,吸收不良综合征,慢性梗阻性黄疸,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严重营养障碍等;③骨髓病:多发性骨髓瘤,恶性肿瘤骨转移,全身性肥大细胞增生症;④结缔组织病:成骨不全,马凡综合症等;⑤药物:糖皮质激素,肝素,抗惊厥药,甲氨喋呤,含铝抗酸药等;⑥其他:制动、慢性酒精中毒等。治疗以雌雄激素、钙剂等为主,伴副作用多。
综上所述,我们主张在西医辨病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论治,但如何进行,我们有如下经验可供参考:
1.1.1 西医辨病方面
详细的病史和体检是临床诊断的基本依据,但OP的确诊有赖于X线片检查或骨矿含量(BMC)测量。
原发性OP的诊断必须与继发性OP:如内分泌性OP(如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等)、血液系统肿瘤的骨损害、结缔组织病等相鉴别。
1.1.2 中医辨证方面
(1)从病因入手
与遗传有关者,辨证为肾虚,治宜补肾壮骨。与钙摄入量有关者,辨证为脾虚,治宜健脾养骨。与活动过少有关者,辨证为气滞血淤,治宜行气活血。
(2)从临床入手
较轻者,辨证为脾肾亏虚,治宜健脾补肾、行气,以中医为主。较重者,辨证为脾肾亏虚、血淤,治宜健脾补肾,活血,以中西医并用,即上述中医治法配合西药如雌激素、雄激素、降钙素、二膦酸盐等。或以上述西药为主,配合中医药以治疗其副作用。对于雌激素副作用,若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者,辨证为脾胃受损,气机上逆,治宜健脾和胃降逆,方选橘皮竹茹汤加减。对于雄激素副作用有肝功能损害和前列腺增生者,可参照拙作《中老年男子部分性雄激素缺乏综合征》进行辨治。对于降钙素副作用,主要为过敏反应,辨证为风毒内生,治宜祛风解毒,方选过敏煎加减。对于二膦酸盐的副作用,若表现为消化性溃疡者,参照拙作《复发性消化性溃疡》进行辨治。若表现为血栓形成者,辨证为气滞血淤,治宜行气活血,方选血府逐淤汤加减。
1.2 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
在宏观辨证论治基础上,我们将现代理化检查如X线、BMC测定等检查视为中医四诊的延伸,据此进行微观辨证,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如此可提高疗效。但如何进行,我们有如下经验可供参考:
X线示有OP表现和BMC降低者,辨证为脾肾亏虚,治宜健脾补肾。
1.3 治疗与护理相结合
现代研究表明,OP的诱因有饮食不当、吸烟、饮酒、户外活动少及某些药物的影响等,因此,我们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积极配合调养护理,如嘱病人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进食高钙、高蛋白及多种维生素饮食、戒烟、戒酒,多参加户外活动等。如此可进一步提高疗效。
2. 辨治思路
2.1 补肾益阴阳
肾主骨生髓藏精。肾中精气充实,则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坚固强健有力。若肾中精气不足,则骨髓生化乏源,骨骼失养,则酸痛无力,发为OP。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肾生骨髓”。现代研究表明,肾虚患者的BMC较非肾虚者明显降低,从肾虚论治能调节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升高和维持机体性激素水平,降低甲状旁腺激素,增加降钙素;促进肠钙吸收、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促进Ⅰ型胶原的合成,抑制破骨细胞的增殖,诱导破骨细胞凋亡;从而有效抑制骨质疏松旧骨吸收,增强新骨形成,维持骨量。因此,治疗OP,首选补肾。补肾时应注意:一应分清肾阴虚和肾阳虚。若肾阴虚者除OP主要症状外,伴形体消瘦,潮热盗汗,头晕耳鸣,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咽干颧红,男子阳强易举,遗精,女子经少、经闭或崩漏,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选滋肾阴药如龟板胶、鳖甲、黄精、枸杞子、熟地、首乌等。若肾阳虚者,除OP主要症状外,伴畏寒肢冷,精神萎靡,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或黧黑,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肢体浮肿,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治宜选温补肾阳药如鹿角胶、淫羊藿、巴戟天、肉苁蓉、仙茅、川断、杜仲、狗脊、骨碎补、补骨脂、紫河车等。二应滋阴和温阳相互配合:滋阴时适当配合温阳药,温阳时适当配合滋阴药,以宗“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
2.2 健脾益气血
脾主运化水谷,为气血生化之源,主四肢百骸。脾气健旺,气血生成充足,四肢百骸得以充养,则筋骨强健有力。若脾不健运,气血生成不足,四肢百骸不得充养,则骨骼萎软,易骨折而发为本病,故刘完素《素问·气机原病式》云:“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受气皆在脾胃。”现代研究表明,维生素D(VitD)与OP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而VitD主要来源之一是小肠的吸收,转化为1,25(OH)2D3。当血浆1,25(OH)2D3水平降低时或肠道对1,25(OH)2D3敏感性减弱时,肠道内Ca2+吸收将会下降,而肠道Ca2+吸收不良是OP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此与脾主运化极为相似。脾虚时表现除OP主要症状外,伴全身倦怠嗜卧,面色不华,食欲不振,肌肉萎缩,骨骼畸形,舌淡苔白,脉细弱。治宜健脾益气血。药选党参、黄芪、炙甘草、白术、茯苓、山药、扁豆、薏苡仁、陈皮等。但健脾时应注意补肾,因为“精血同源”、“脾肾互资”。
2.3 行气活血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淤,血淤则脉络不通,故见骨骼疼痛,因此行气活血不能忽视,行气活血则选桔梗、牛膝、桃仁、红花、炮山甲等。
3.辨治方法
根据上述辨治思路,我们将OP分成以下两型进行辨证论治。
3.1 脾肾阴虚,淤血内阻
颈腰背酸困无力,伴形体消瘦,潮热盗汗,头晕耳鸣,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咽干颧红,男子阳强易举、遗精,女子经少经闭或崩漏,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宜滋补脾肾,行气活血。
方选自拟OP-I方加减,药用:黄芪30g、太子参15g、山药15g、紫河车粉(分冲)10g、淫羊藿20g、鹿角胶(烊化)10g、龟板胶(烊化)15g、鳖甲(先煎)15g、黄精15g、枸杞子15g、熟地15g、制首乌15g、山茱萸10g、桔梗10g、牛膝10g、红花10g、陈皮5g、砂仁5g。
3.2 脾肾阳虚,淤血内阻
颈腰背酸困无力,伴畏寒肢冷,精神萎靡,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或黧黑,大便稀溏,肢体浮肿,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宜温补脾肾,行气活血。
方选自拟OP-Ⅱ方加减,药用: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5g、山药15g、淫羊藿20g、鹿角胶(烊化)10g、紫河车粉(分冲)10g、巴戟天15g、狗脊15g、川断10g、骨碎补15g、龟板胶(烊化)10g、鳖甲(先煎)10g、山茱萸10g、桔梗10g、牛膝10g、红花10g、陈皮5g、砂仁5g。
若BMC减少甚者加补肾之品,若X线表现明显者加健脾之品。
4. 预防方法
(1)进食高钙、高蛋白质、多种维生素,饮食如:牛奶、奶制品、鱼、肉、蔬菜和豆制品等。
(2)解除对骨有毒因素:戒烟,戒酒,减少咖啡因的入量,避免应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如苯巴比妥钠、糖皮质激素、含铝抗酸药等。
(3)鼓励增加户外体育活动:增加日照,提高个体应变性、灵活性,协调平衡性肌肉强度,从而减少跌倒的可能。
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个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病,其特征性症状为对称性、周围性多个关节慢性炎性病变,临床表现为受累关节疼痛、肿胀、功能下降,病变呈持续、反复发作过程。
1. 辨证论治
1.1 西医辨病论治与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
RA属中医的“痹证”、“历节”等病范畴,其病因有先天禀赋不足和后天调养失宜,先天禀赋不足者,主要与遗传倾向有关,后天调养失宜,主要与感受风寒湿热外邪、饮食失节、情志失调等有关。病位主要在肝脾肾。病性为正虚邪实,正虚为肝脾肾气血阴阳亏虚,邪实主要为风寒湿热痹阻,痰淤互结。此外,患者的年龄(80%发生于30~50岁)、性别(女性患者约为男性的3倍)、工作生活环境(如寒冷、潮湿等)、营养状况(如营养不良)、精神状态(如不良精神刺激等)、体质(如遗传易感性)等与RA关系极为密切。临床确定治则时,要全面考虑上述诸多因素。选用药物时,要认真参考中医药现代研究新成果,如选既有改善关节炎症、镇痛、防止关节结构破坏等作用,又有祛除风寒湿热、活血化痰通络、补益肝脾肾气血阴阳等作用的药物。因此,临床效果良好。
西医认为RA的病因可能与遗传倾向、感染因子等有关。发病机制为当抗原进入人体后,介导免疫反应,诱发关节炎症反应和破坏。RA的基本病理变化为滑膜炎。治疗主要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和糖皮质激素等,但副作用多而严重。
综上所述,我们主张在西医辨病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论治,但如何进行,我们有如下经验可供参考:
1.1.1 西医辨病方面
RA的诊断,目前临床常用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标准:①晨僵持续至少1小时(每天),病程至少6周;②有3个或3个以上的关节肿,至少6周;③腕、掌指、近指关节肿至少6周;④对称性关节肿至少6周;⑤皮下结节;⑥手X线片改变(至少有骨质疏松和关节间隙的狭窄);⑦血清类风湿因子含量升高。有上述7项中4项者可诊断为RA。此标准对一些早期或不典型的患者易于漏诊,对此我们需要结合RA的特点:对称性、多发性小关节炎,症状可以相继出现而自然病程呈间歇反复发作。大多数逐渐加重而影响关节功能,结合辅助检查再进行综合全面考虑。
RA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其他病因的关节炎(如风湿热、反应性关节炎等)。
1.1.2 中医辨证方面
(1)从病因入手
与感染有关者,我们多辨证为风寒湿痹阻或风湿热痹阻,治宜祛风散寒除湿或祛风清热除湿。与免疫反应有关者,多辨证为痰淤互结或肝脾肾气血阴阳亏虚,治宜活血化痰或补益肝脾肾气血阴阳。与遗传倾向有关者,多辨证肝脾肾阴阳亏虚,治宜补益肝脾肾阴阳。
(2)从临床入手
急性发作期,多辨证为风湿痹阻,痰淤互结,肝肾阴虚;或风寒湿痹阻,痰淤互结,脾肾阳虚;治宜祛风清热除湿,化痰活血,兼滋补肝肾;或祛风散寒除湿,活血化痰,兼温补脾肾。慢性期,多辨证为肝肾阴虚,痰淤互结;或脾肾阳虚,痰淤互结;治宜滋补肝肾,祛痰逐淤;或温补脾肾,祛痰逐淤。
1.2 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
在宏观辨证论治基础上,我们将现代理化检查手段如血沉、C反应蛋白、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等测定、关节X线摄片检查等视为中医四诊的延伸,据此进行微观辨证,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可提高疗效。但如何进行,我们有如下经验可供参考:
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增高,自身抗体阳性,免疫复合物出现等者,多辨证为风寒湿痹阻或风湿热痹阻,痰淤互结,治宜祛风散寒除湿或祛风清热除湿,活血化痰通络。
X线片示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端的骨质疏松、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虫凿样改变者,多辨证为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痰淤互结,治宜滋补肝肾或温补脾肾,祛痰逐淤。
1.3 内用与外治相结合
在内用的基础上,我们常配合外用法,如熏、洗、贴、拔罐、离子导入、红外线加热、微波等。我们常用的经验方有:RA外用Ⅰ方(生马钱子、地鳖虫、乳香、苏木、透骨草、穿山龙、芒硝)适用于风湿热痹阻者,RA外用Ⅱ方(生川乌、地鳖虫、乳香、苏木、透骨草、威灵仙、汉防己)适用于风寒湿痹阻者,水煎或酒泡后外用,配合内服,收效较好。
1.4 治疗与护理相结合
现代研究表明,RA的诱因与寒冷、潮湿、营养不良、不良精神刺激等有关。因此,我们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积极配合调养护理,如避免受寒、受潮、加强营养、调畅情志等。如此,可进一步提高疗效。
2. 辨治思路
2.1 祛风散寒清热除湿
风性数变,寒性凝滞,湿性黏滞,热易伤津,风寒湿或风湿热合而为患,壅滞经络骨节,导滞关节不利、疼痛等。因此,治宜祛风散寒清热除湿。祛除风寒湿多选制川乌、桂枝、细辛、羌活、独活、威灵仙、乌梢蛇、雷公藤、海风藤、千年健、桑寄生等。祛除风湿热多选制马钱子、忍冬藤、秦艽、防已、豨莶草、络石藤、穿山龙、青风藤、丝瓜络等。现代研究表明,RA的发生与病毒、细菌、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自身免疫有关。此与中医的风寒湿热痹阻骨节极为相似,上述某些祛除风寒湿热药物不但具有抗病毒、抗细菌、抗支原体的作用,而且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因此,我们根据辨证结果,适当选用效果良好。
2.2 化痰祛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