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难治病中医辩治思路和方法
32938300000015

第15章 各论(12)

外感六淫,饮食失节,情志失调等使肺、脾、肾及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而变生痰浊,痰随气机升降流注筋骨关节而发为RA。或导致气机不畅而变生淤血,淤血留滞骨节则发为RA。痰浊血淤是RA过程中的病理产物,因此,治宜化痰活血。化痰药选白芥子、皂刺、僵蚕、穿山甲等,活血药选鸡血藤、三七、水蛭、地鳖虫、穿山甲、血竭等。现代研究表明,RA的基本病理改变为关节滑膜炎和血管炎。此与中医的痰淤互结于关节和脉络极为相似,上述活血化痰药如水蛭、三七、穿山甲、僵蚕、白芥子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抑制前列腺素,前列环素,血栓素等炎性介质的释放,清除免疫复合物,从而改善关节滑膜充血、渗出等炎症现象,促进关节病变组织的修复。因此,我们根据辨证结果适当选用,效果良好。

2.3 补益肝脾肾

肾主骨,即肾阴、肾阳对骨骼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肾阴、肾阳充足,则筋骨强健有力。脾主肌肉,即脾运化生成的气血对肌肉、骨节有滋养作用,脾运健,则气血旺,肌肉骨节得养。肝主筋,主藏血,即肝血对筋骨有濡养作用。肝血充盛,则筋骨得以濡养。若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年老等损伤肝脾肾,肝脾肾气血阴阳亏虚,一方面使筋、骨、肌肉失濡养,另一方面使风寒湿热、痰浊淤血,由于正气亏虚而不得外祛,留滞关节,损伤筋骨,而致骨质疏松、骨质破坏发为RA。因此,治宜养肝健脾补肾。健脾药选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山药、制首乌、当归、熟地、阿胶等,补肾药选鹿角胶、淫羊藿、巴戟天、菟丝子、补骨脂、川断、杜仲、狗脊、制首乌等。现代研究表明,RA的发生与遗传倾向有关,发病后形成血管翳而破坏关节,此与中医的肾虚和邪毒伤骨等极为相似。某些补肾药如鹿角胶、仙茅、淫羊藿、杜仲、枸杞子、女贞子、蚂蚁等,一方面可改善骨质破坏状态,另一方面有类糖皮质激素(GCS)样抗炎作用,免疫抑制作用,但无GCS的不良反应。因此,我们根据辨证结果适当选用,效果良好。

3. 辨治方法

根据上述思路,我们将RA分为如下四型进行辨治。

3.1 风湿热痹阻,肝肾阴虚

关节灼热疼痛,得热则甚,局部皮色发红,晨僵,活动不灵,舌红,苔黄腻,脉数。

治宜祛风清热除湿,活血化痰,滋补肝肾。

方选自拟RA-Ⅰ方加减,药用:淫羊藿10g、生地30g、桑寄生30g、制首乌15g、炙乌蛇15g、白花蛇舌草30g、土茯苓30g、豨莶草100g、青风藤10g、雷公藤15g、牛膝15g、僵蚕10g、砂仁6g。

风甚者加寻骨风等,湿甚者加萆薢等,热甚者加忍冬藤等,淤甚者加地龙,痰甚者加蜂房等,痛甚者加全蝎、蜈蚣等。煎服不方便者,可选逐痹丹Ⅰ方(制马钱子、全蝎、地龙、秦艽、穿山龙、甘草)入胶囊服。

3.2 风寒湿痹阻,脾肾阳虚

关节冰冷疼痛,遇寒则剧,局部皮色不变,晨僵,活动不灵,舌淡,苔薄白,脉沉。

治宜祛风散寒除湿,活血化痰,温补脾肾。

方选自拟RA-Ⅱ方加减,药用:淫羊藿15g、蚂蚁粉10g(分冲)、巴戟天10g、仙茅10g、杜仲15g、狗脊15g、炙乌蛇15g、炮附子(先煎)10g、威灵仙30g、雷公藤15g、青风藤10g、牛膝10g、僵蚕10g、砂仁6g。

风甚者加徐长卿等,寒甚者加制川乌等,湿甚者加滑石等,淤甚者加三七等,痰甚者加蜂房等,疼甚者加全蝎、蜈蚣等。煎服不方便者,可选逐痹丹Ⅱ方(制川乌、全蝎、地鳖虫、威灵仙、汉防己、甘草)入胶囊服。

3.3 肝肾阴虚,痰淤互结

关节灼痛变形,肿胀,僵硬,屈伸不利,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咽干,或见形体消瘦,五心烦热,舌红少苔,或嫩红无苔,脉细数或弦数。

治宜滋补肝肾,祛痰逐淤,祛风清热除湿。

方选自拟RA-Ⅲ方加减,药用:太子参10g、生地30g、蚂蚁粉10g(分冲)、猪脊髓10g、制首乌15g、桑寄生30g、山茱萸10g、知母10g、忍冬藤30g、豨莶草100g、秦艽15g、穿山龙10g、青风藤10g、炮山甲10g、僵蚕10g、全蝎末(分冲)5g、蜂房10g、甘草6g。

3.4 脾肾阳虚,痰淤互结

关节冷痛,变形,肿胀,僵硬,屈伸不利,腰膝酸软,手足不温,畏寒喜暖,小便清长,或夜尿多,舌质淡或淡胖,苔白腻,脉沉细无力。

治宜温补脾肾,祛痰逐淤,祛风散寒除湿。

方选自拟RA-Ⅳ方加减,药用:黄芪15g、鹿角胶(烊化)10g、淫羊藿30g、补骨脂10g、狗脊10g、熟地10g、炮附子(先煎)10g、桂枝10g、干姜10g、穿山龙10g、炮山甲10g、青风藤10g、僵蚕10g、全蝎(分冲)5g、蜂房10g、甘草6g。

RA病情往往缠绵难愈,服用药均需坚持较长时间才能见效。因此,只要辨证正确,药后无不良反应,则应坚持服药至少2~3个月,以观察疗效,切勿操之过急,时时变方。

4. 关于预防

避免寒冷、潮湿、精神刺激,注意劳逸结合等。

系统性硬化病

系统性硬化病(systemic sclerosis, SSc)是一种原因不明,以小血管功能和结构异常,皮肤、内脏纤维化,免疫系统活化和自身免疫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

1. 辨治要点

1.1 西医辨病论治与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

SSc属中医的“痹症”中的“皮痹”、“肌痹”、“筋痹”、“骨痹”、“五脏痹”等范畴,病因主要有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为先天禀赋不足,外因主要与感受外邪等。病位主要在肺肝脾肾。病性为正虚邪实,正虚多为肺肝脾肾亏虚,邪实主要为风寒湿热内壅,痰淤内阻。此外,患者的年龄(多见于30~50岁)、性别(多见于女性)、职业(长期从事煤矿、金矿、化工原料职业者)、工作环境(如环境被污染)、体质(如遗传易感性)等与SSc发病关系密切。临床确定治则时,要全面考虑上述诸多因素,选用药物时,要认真参考中医药现代研究新成果,如选既有抗炎、抗纤维化、抑制免疫反应等作用,又有祛除风寒湿热、活血化痰、补益肺肝脾肾、协调五脏的药物。因此,临床疗效较好,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西医认为其病因主要与遗传、性别、化学品与药物、免疫异常等有关,发病机制为免疫功能失调,激活、分泌多种自身抗体、细胞因子等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活化,进而刺激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的功能异常而发病。治疗主要用青霉胺、糖皮质激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扩张剂、抑制血小板聚集剂等治疗,但效果不理想。

综上所述,我们主张在西医辨病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论治。但如何进行,我们有如下经验可供参考:

1.1.1 西医辨病方面

主要是诊断和鉴别诊断。诊断根据雷诺现象、皮肤表现、内脏受累以及特异性抗核抗体等,诊断一般不难。198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系统性硬化病分类诊断标准可供参考:

(1)主要指标:近端硬皮病:对称性手指及掌指或跖趾近端皮肤增厚、紧硬、不易提起。类似皮肤改变同时累及肢体的全部、颜面、颈部和躯干。

(2)次要指标:①指端硬化:硬皮改变仅限于手指;②指端凹陷性疤痕或指垫变薄,由于缺血指端有下陷区,指垫组织丧失;③双肺底纤维化:标准X线胸片双下肺出现网状条索、结节、密度增加,亦可呈弥漫斑点状或蜂窝状。并已确定不是由于原发于肺疾病所致。

具备上述主要指标或≥2个次要指标者可以诊断为SSc。诊断SSc后,再根据皮损分布和其他临床特点,进一步分为弥漫型或局限型或CREST综合征。

鉴别诊断:与局部硬皮病、嗜酸性粒细胞性筋膜炎、神经性胃无力、特发性肺纤维化、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相鉴别。

1.1.2 中医辨证方面

(1)从病因入手

与遗传或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NEIN)失调有关者,辨证为肺肝脾肾亏虚,痰淤内阻。治宜补益肺肝脾肾,活血化痰。与环境因素有关者,辨证为风寒湿或风湿热内壅,痰淤内阻,治宜祛除风寒湿或风湿热,活血化痰。

(2)从临床入手

局限型者,属缓慢进展期者,辨证为风寒湿壅肤,肺脾肾气虚,治宜祛风散寒除湿,兼益气。属急性发作期者,辨证为风湿热壅肤,肺肝肾阴虚,治宜祛风清热除湿,兼养阴。

弥漫型者,属缓慢进展期者,辨证肺脾肾阳虚,风寒痰淤痹阻,或肺肝肾阴虚,风热痰淤痹阻,治宜补益肺脾肾之阳,祛风散寒,活血化痰,或补益肺肝肾之阴,祛风清热,活血化痰。属急性发作期者,辨证为风湿热壅肤,肺肝肾阴虚。治宜祛风清热除湿,兼养阴。

上述均可适当配合西医治疗,亦可以西药为主,配合中医药治疗西药如糖皮质激素(GCS)、免疫抑制剂毒副作用,对于GCS、免疫抑制剂毒副作用,参照拙作《难治病中医辨治经验》进行辨治。

1.2 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

在宏观辨证论治基础上,我们将现代理化检查如血沉、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检查等视为中医四诊的延伸,据此进行微观辨证,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如此可提高疗效。但如何进行,我们有如下经验可供参考:

血沉增快者,多辨证为痰淤内阻,治宜活血化痰。抗核抗体阳性、类风湿因子阳性者,多辨证为风寒湿热内壅,治宜祛风清热除湿或祛风散寒除湿。

1.3 内服与外用相结合

我们在辨证内服的基础上,适当配合外治法,如病变在皮肤肌肉等处者选配回阳玉龙膏外敷,再加烘热疗法,或选红灵酒擦患处,或选川乌、透骨草、伸筋草、祁艾、制乳香、制没药等水煎外洗。如病变累及内脏等,选配体针、耳针等疗法。临床效果尚可。

1.4 治疗与护理相结合

现代研究表明,SSc的诱因与长期接触矽尘、聚氯乙烯、有机溶剂、环氧树脂及某些药物如博来霉素等有关,因此,我们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积极配合调养护理之法,如避免接触矽尘、加强营养等。如此可进一步提高疗效。

2. 辨治思路

2.1 调补肺肝脾肾

肺主皮毛,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肾为阴阳之宅,肝主气血阴阳升降。肺肝脾肾功能正常,则气血阴阳充盛,升降有序,邪气不得入侵。若风邪入侵,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倦等损伤肺肝脾肾,肺肝脾肾功能失调,则气血阴阳不足,升降失常,邪气乘虚而入发为SSc。因此,治宜益肺疏肝健脾补肾,药选人参、黄芪、柴胡、郁金、香附、黄芩、黄柏、山栀、地榆、生地、阿胶、龟板、苎麻根、牡蛎、地骨皮、仙鹤草、侧柏叶、白术、山药、淫羊藿、巴戟天、鹿角胶、仙茅、菟丝子、枸杞子、山茱萸、熟地、炙甘草等。现代研究表明,SSc的发生与NEIN失调有关,而上述药物均有调节NEIN功能失调的作用。

2.2 祛除风寒湿热

肺肝脾肾亏虚,正气不足,则风寒湿热等外邪乘虚而入。肺脾肾阳虚者,虚寒内生,同气相求,则风寒入侵;肺肝肾阴虚者,虚热内生,同气相求,则风热入侵。风寒湿热入侵,首先滞留皮肉,进而滞留筋骨,进而滞留脏腑。滞留于皮肉,则皮肤淡黄或苍白或紫黑,紧张增厚变硬,甚至有蜡样光滑,不能提起,日久则变薄,肢体无力等。滞留于筋骨,则骨节疼痛肿胀,活动不灵,甚至挛缩畸形等。滞留于脏腑,则见咳嗽,气短,心悸,胸痛,吞咽困难,恶心,呕吐,尿少,浮肿,月经不调,闭经,抽搐等。正如《素问·痹论》所云:“病久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因此,治宜祛除风寒湿,药选麻黄、桂枝、羌活、独活、雷公藤、制川乌、伸筋草、木瓜、海风藤、炙乌蛇等,祛除风湿热,药选柴胡、蝉衣、黄芩、山栀、秦艽、汉防己、豨莶草,络石藤、穿山龙、制马钱子、积雪草等。现代研究表明,SSc的发生与免疫复合物沉积有关。而上述药物可清除免疫复合物。

2.3 活血化痰

肺脾肾阳虚,寒邪内生,肺肝肾阴虚,热邪内生,加之外感之风寒热邪,内外寒热相合。寒凝血则血淤,聚津则痰生,热灼血则血淤,炼津则痰成,最终形成痰淤内阻之局面。痰淤内阻,则脉络不通。因此,治宜活血化痰,活血药选丹参、桃仁、红花、全蝎、水蛭、地龙、地鳖虫等,化痰药选白芥子、牡蛎、昆布、海藻、鳖甲、穿山甲、僵蚕等。现代研究表明,SSc形成后受累的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基底膜断裂。随后小动脉内膜增厚,有黏液样基质与细胶原纤维沉积,外层周围有单核细胞浸润。受累皮肤之真皮层胶原纤维水肿与分离,弹力纤维断裂,血管壁水肿,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随后水肿消退,真皮层胶原纤维增多,有很多突起伸入皮下组织使之与皮肤紧密粘连。食管下2/3黏膜下纤维增生,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肾小叶间动脉的内皮增生,输入小动脉和肾小球的纤维蛋白样坏死,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肺间质纤维化,肺小动脉内层与肌层增厚。骨骼肌与心肌间质纤维化,关节滑膜炎等。上述病理变化与中医的痰淤内阻关系极为密切。而活血化痰药能改善上述胶原增生,炎症细胞浸润,血管阻塞等病理变化。

2.4 协调五脏功能

肺脾肝肾阴阳亏虚,风寒湿热内滞,痰淤内阻,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如肺宣肃见咳嗽,气短;心失主脉则心悸,胸痛;脾失健运则见吞咽困难,恶心,呕吐,腹泻等;肝失疏泄则见月经不调,闭经;肾失主水,则见尿少,浮肿等。因此,协调五脏功能亦不能忽视。宣肺气药用紫菀、冬花等,通心脉用三七、水蛭等,助脾用白术、茯苓等,疏肝郁用柴胡、桃仁等,利肾水用猪苓、车前子等。

3. 辨治方法

根据上述思路,我们将SSc分为如下四型进行辨治。

3.1 风寒湿壅肤,肺脾肾气虚

多见于局限型、弥漫型缓慢进展期,双手指、面部、躯干皮肤刺痛、麻木微痒或蚁行感、肿胀、变硬、增厚如皮革状、发紧,皮纹消失,正常肤色或淡黄色、黄褐色,紧贴皮下组织,不能提起,有蜡样光泽,伴色素加深或色素减退斑,以后皮肤变薄如羊皮纸样。累及手指,手如鸟爪;累及面部,呈假面具脸;累及胸部,状如披甲;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宜祛风散寒除湿兼益气。

方选自拟SSc-Ⅰ方加减,药用:人参10g、黄芪30g、天冬10g、白术10g、茯苓10g、制川乌(先煎)10g、桂枝10g、炙乌蛇10g、蝉衣10g、羌活10g、独活10g、防风10g、僵蚕10g、白芥子10g、汉防己15g、红花10g、地龙10g、甘草6g。

3.2 肺脾肾阳虚,风寒痰淤痹阻

多见于弥漫型缓慢进展期,双手指、面部、躯干皮肤刺痛、麻木微痒或蚁行感、肿胀、变硬、增厚如皮革状、发紧,皮纹消失,肤色正常或淡黄色、黄褐色,紧贴皮下组织,不能提起,有蜡样光泽,伴色素加深或色素减退斑,以后皮肤变薄如羊皮纸样。累及手指,手如鸟爪;累及面部,呈假面具脸;累及胸部,状如披甲;畏寒身冷。伴寒伤肺者,毛发脱落,咳嗽,痰稀等;伴寒邪伤脾者,肌肉疼痛,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伴寒凝心脉者,心悸,胸痛,气短,不能平卧;伴寒凝肝脉者,筋脉拘急挛缩;伴寒邪伤肾者,见骨节疼痛,浮肿,尿少等,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宜温补肺脾肾,祛风散寒,化痰活血,协调五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