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难治病中医辩治思路和方法
32938300000016

第16章 各论(13)

方选自拟SSc-Ⅱ方加减,药用:黄芪30g、鹿角胶(烊化)10g、淫羊藿20g、巴戟天10g、仙茅10g、炮附子(先煎)10g、干姜10g、山药15g、茯苓10g、红花10g、全蝎末(分冲)6g、白芥子10g、僵蚕10g、雷公藤10g、炙乌蛇10g、甘草6g。

寒甚者加制川乌、桂枝等;伴寒伤肺阳者,合甘草干姜汤;伴寒伤脾阳者,合附子理中汤;伴寒伤心阳者,合回阳救急汤;伴寒伤肝阳者,合暖肝煎;伴寒伤肾阳者,合金匮肾气丸。

3.3 肺肝肾阴虚,风热痰淤痹阻

多见于弥漫型缓慢进展期,双手指、面部、躯干皮肤刺痛、麻木微痒或蚁行感、肿胀、变硬、增厚如皮革状、发紧,皮纹消失,肤色正常或淡黄色、黄褐色,紧贴皮下组织,不能提起,有蜡样光泽,伴色素加深或色素减退斑,以后皮肤变薄如羊皮纸样。累及手指,手如鸟爪;累及面部,呈假面具脸;累及胸部,状如披甲;低热,伴热邪伤肺者,咳嗽,痰黏;伴热伤脾胃者,吞咽困难,大便干结等;伴热伤心脉者,心悸,脉结代等;伴热邪伤肝者,头痛头晕,心烦易怒,肢体震颤、抽搐;伴热邪伤肾者,骨节红肿疼痛,经少经闭,舌淡,苔薄白,脉细数。

治宜滋补肺肝肾,祛风清热,化痰活血,协调五脏。

方选自拟SSc-Ⅲ方加减,药用:太子参15g、鳖甲(先煎)10g、枸杞子15g、女贞子15g、黄精15g、生地30g、山茱萸10g、丹皮10g、山栀10g、牡蛎(先煎)30g、昆布10g、地龙10g、积雪草10g、穿山龙10g、炙乌蛇10g、甘草6g。

热甚者加金银花、玄参。伴热伤肺阴者,合沙参麦冬汤;伴热伤脾阴者,合麦门冬汤;伴热伤心阴者,合生脉饮;伴热邪伤肝阴者,合补肝汤;伴热伤肾阴者,合知柏地黄丸。

3.4 风湿热壅肤,肺肝肾阴虚

多见于局限型或弥漫型急性发作期,皮肤湿性或干性坏死,溃疡,甚至骨质溶解、吸收、疼痛剧烈,创面难以愈合,多发于指(趾)端、肘、膝、臀、足跟等部位,或原有咳嗽、心悸、气短、头晕、黄疸等症状加剧,舌红,脉数。

治宜祛风清热解毒除湿兼养阴。

方选自拟SSc-Ⅳ方加减,药用:金银花30g、玄参15g、制马钱子(去皮、分冲)0.6g、泽兰10g、紫草30g、夏枯草15g、当归10g、赤芍10g、郁金10g、甘草6g。

血沉增快加活血化痰药,如桃仁、红花、地龙、地鳖虫、穿山甲、僵蚕等;抗核抗体阳性、类风湿因子阳性者加祛风散寒清热除湿药如雷公藤、海风藤、秦艽、汉防己等。

SSc病情顽固难愈,因此,疗程应以1年为宜。

4. 预防方法

(1)注意增强体质,如进食营养丰富饮食,加强锻炼,注意预防感染。

(2)注意调畅情志,保持乐观情绪,树立战胜疾病信心。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acute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neuropathy,AIDP)又称格林-巴利(Guillain-Barre)综合征,主要病变呈周围神经广泛的炎症性节段性脱髓鞘,部分病例伴有远端轴索性变性。临床特征为发病前1~4周有感染史,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可伴脑神经损害,常有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早期肢体远端的神经传导速度正常,后期则明显减慢。

1. 辨治要点

1.1 西医辨病论治与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

本病多属于中医“痿证”范畴,病因既有外因,又有内因。外因多为感受寒湿热,内因多为先天禀赋不足。病位主要在肝脾肾。病性为正虚邪实,正虚多为肝脾肾亏虚,邪实多为寒湿热内壅,气滞血淤。诸多病因、病位、病性既有主、次之分,又有发展变化之可能。加之年龄(多见于成人)、健康状况(如机体抵抗力低下等)等与AIDP相关。临床确定治则时,要全面考虑上述诸多因素。选用药物时,要认真参考中医药现代研究新成果,如选既有抗炎、抗感染、促进细胞代谢作用的,又有祛除寒湿热、行气活血、补益肝脾肾作用的药物。因此,临床疗效较好,无毒副作用。但中医对AIDP导致的呼吸肌麻痹等危重症无有效可行的抢救措施。

西医认为AIDP病因为与迟发性过敏的自身免疫有关,治疗上无特殊疗法。

综上所述,我们主张在西医辨病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论治。但如何进行,我们有如下经验可供参考:

1.1.1 西医辨病方面

主要是诊断和鉴别诊断。AIDP的诊断根据病前1~4周有感染史,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可有脑神经损害,常有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以及电生理改变,但需与急性脊髓炎、全身型重症肌无力、周期性瘫痪等疾病相鉴别。

1.1.2 中医辨证方面

(1)从病因入手

在急性期免疫活性过强,辨证为湿热壅结或寒湿壅结,气滞血淤,治宜清热除湿或散寒除湿,行气活血。在恢复期免疫功能低下,辨证为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淤血阻络,治宜滋补肝肾或温补脾肾,活血通络。

(2)从临床入手

急性期,辨证为湿热壅结或寒湿壅结,气滞血淤,治宜清热除湿或散寒除湿,行气活血。恢复期,辨证为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淤血阻络,治宜滋补肝肾或温补脾肾,活血通络。

1.2 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

在宏观辨证论治基础上,我们将现代理化检查如脑脊液检查、神经传导速度测定、肌电图等检查视为中医四诊的延伸,据此进行微观辨证,并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如此可提高疗效。但如何进行,我们有如下经验可供参考:

若脑脊液中蛋白含量增高者辨证为湿热或寒湿内阻,治宜清热除湿或散寒除湿;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者,辨证为肾虚,脉络阻滞,治宜补肾活血通络。

1.3 药物治疗与针灸治疗相结合

AIDP除药物治疗外,我们常配合:①针灸。体针:取穴有曲池、肩髃、外关、合谷、三阴交、足三里、解溪、八邪、阳池、后溪、环跳、养老、少海、阳陵泉、太溪、悬钟、肺俞、脾俞、肾俞等。急性期宜针,用泻法,清热散寒除湿通络;后期宜针灸并用,补气活血舒筋活络。耳针:取脾、肝、肾、内分泌等;②推拿;③按摩;④理疗(温热疗法,脉冲电刺激等)效果良好。

1.4 治疗与护理相结合

AIDP急性期的主要危险是呼吸麻痹,恢复期主要难点是肢体功能的恢复。因此,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注意配合调养护理,如急性期定时翻身、拍背,密切观察呼吸困难的程度等,慢性期注意肢体运动和步态训练等。如此可进一步提高疗效。

2. 辨治思路

2.1 清热除湿

热为阳邪,易耗气伤津,湿性黏腻重浊。在机体气阴亏虚之时,外感湿热之邪乘机入侵,浸淫筋脉,气血阻滞,以致筋脉弛缓不用而发为AIDP。正如《内经》云:“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因此,治宜清热除湿,药选苍术、汉防己、萆薢、黄芩、黄柏、秦艽等。

2.2 散寒除湿

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寒性凝滞。在机体阳气亏虚之时,寒湿之邪乘虚入侵,浸淫筋脉,气血阻滞,以致筋脉弛缓而不用。对于痿证病机,历代医家及中医教科书多从火热阴伤说,认为“实证寒证少见,虚证、热证居多”,对于急性起病唯肺热叶焦、湿热浸淫立论(《中医内科学》六版高校教材),张子和更明确指出“痿病无寒”,“若痿作寒治,是不刃而杀之也”。但我们临床观察到,AIDP起因与寒湿关系密切,投以散寒除湿之剂,不但无使病情加重之现象,而且效果良好。因此,我们用散寒除湿法,药选炮附子、桂枝、干姜、细辛、苍术、茯苓、泽泻、薏苡仁、威灵仙等。

2.3 滋补肝肾

肝藏血,主筋,为罢极之本;肾藏精,主骨,为作强之官。肝肾正常,精血充盛,则筋骨坚强,活动正常。如因久病、郁怒、房劳过度等,导致精血亏损,不能濡养筋骨经脉而发为AIDP。正如《景岳全书·杂证谟·痿证》说:“痿证之义……元气败伤则精虚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者亦不少矣。”因此,治宜滋补肝肾,药选龟板、制首乌、阿胶、黄精、枸杞子、熟地、知母、黄柏等。

2.4 温补脾肾

脾主气,肾主阳,阳气充盛,则筋骨坚强,活动正常。如久病、饮食不节、房劳过度等导致阳气亏损,不能温养筋骨经脉而发为AIDP。历代亦认为AIDP无阳虚。但我们临床观察到,本病起因与阳虚关系密切,投以温补脾肾之剂,效果良好。因此,我们用温补脾肾法,药选鹿角胶、淫羊藿、巴戟天、肉苁蓉、黄芪、白术、甘草等。

2.5 活血化淤

湿热、寒湿之邪,阻滞脉络,气血淤滞;阴虚则内热生,阳虚内寒生;热灼血为淤,寒凝血为淤。血淤则经脉不通,肢体失养而发为AIDP。因此,治宜行气活血,药用当归、川芎、丹参、鸡血藤,或牛膝、红花、制乳香、制马钱子等。

3. 辨治方法

根据上述辨治思路,我们将AIDP分为如下四型进行辨治。

3.1 湿热蕴结,气滞血淤

起病急,四肢酸重或酸痛无力,进而瘫软,患肢发热麻木,口眼歪斜,口渴不欲饮,大便稀溏,小便短赤,舌体胖,舌质暗,苔黄腻,脉弦滑。

治宜清热除湿,行气活血。

方选自拟AIDP-Ⅰ方加减,药用:金银花30g、苍术10g、萆薢10g、汉防己10g、薏苡仁30g、黄芩10g、黄柏10g、秦艽15g、桑寄生30g、制乳香10g、制马钱子(去皮、分冲)0.6g、甘草6g。

口眼歪斜加僵蚕、白附子、全蝎。

3.2寒湿蕴结,气滞血淤

起病急,四肢酸重或酸痛无力,进而瘫软,患肢冰冷微肿,胸闷痰多,口淡不渴,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体胖,舌质暗,苔白腻,脉沉迟。

治宜散寒除湿,行气活血。

方选自拟AIDP-Ⅱ方加减,药用:炮附子(先煎)10g、细辛10g、干姜10g、桂枝10g、薏苡仁30g、泽泻10g、威灵仙30g、桑寄生30g、制乳香10g、制马钱子(去皮、分冲)0.6g、甘草6g。

3.3 肝肾阴虚,淤血阻络

四肢痿弱无力,麻木或针刺感,潮热汗出,口眼歪斜,头晕耳鸣,双目干涩,心悸不安,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宜滋补肝肾,活血通络。

方选自拟AIDP-Ⅲ方加减,药用:太子参15g、龟板(先煎)10g、黄精15g、枸杞子15g、制首乌10g、阿胶(烊化)10g、生地15g、知母10g、黄柏10g、秦艽15g、桑寄生30g、制乳香10g、制马钱子(去皮、分冲)0.6g、甘草6g。

口眼歪斜者加天麻、钩藤、鸡血藤。

3.4 脾肾阳虚,淤血阻络

四肢痿软无力,微肿或发凉,畏寒汗出,目不能瞬,胸闷如束,呼吸困难,痰多难出,唇甲青紫,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宜温补脾肾,活血通络。

方选自拟AIDP-Ⅳ方加减,药用:黄芪30g、鹿角胶(烊化)10g、淫羊藿15g、巴戟天15g、肉苁蓉10g、杜仲10g、炮附子(先煎)10g、桂枝10g、威灵仙30g、桑寄生30g、制乳香10g、制马钱子(去皮、分冲)0.6g、甘草6g。

若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增高者,加清热散寒除湿之品,如黄芩、黄柏、炮附子、桂枝、汉防己、薏苡仁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者,加补肾之品,如淫羊藿、鹿角胶、制首乌、阿胶等,活血通络之品,如制马钱子、牛膝等。

4. 预防方法

(1)要注意增强体质,防止感冒及其他感染性疾病。

(2)注意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防止疾病流行。

脑动脉硬化症

脑动脉硬化症(cerebral atherosclerosis, CA)指脑动脉非炎症性退行性和增生性改变,导致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缩小而引起的一种疾病,是脑血管意外等疾病的基础病。

1. 辨治要点

1.1 西医辨病论治与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

CA属中医“头痛”、“眩晕”、“老年痴呆”、“癫狂”等病范畴,病因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内因多为先天禀赋不足,外因有饮食不调、情志失调、劳累过度等。病位主要在脾肾。病性为正虚邪实,正虚多为脾肾气血阴阳亏虚,邪实主要为痰淤内阻。此外,患者的年龄(多见于中老年人)、性别(多见于男性)、职业(多见于从事竞争性强的职业者)、精神状态(如情绪不调等)、生活习惯(如常进食高热量、高动物脂肪、高胆固醇、高糖、高盐饮食等)、体质(如遗传易感性)等与CA关系极为密切。临床确定治则时,要全面考虑上述诸多因素。选用药物时,要认真参考中医药现代研究新成果,如选既有扩张血管、调整血脂、抗血小板聚集、溶栓等作用,又有调补脾肾、活血化痰等作用的药物。因此,临床疗效较好。

西医认为CA与下列因素有关,如高年龄(40岁以上中老年人),男性,高血脂,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肥胖,脑力活动紧张,进食高热量饮食(如动物性脂肪、胆固醇、糖和盐等),遗传,其他因素(如微量元素铬、锰、锌、硒等摄入量减少,铅、镉、钴的摄入量增加),性情急躁,进取心和竞争性强,休息少,缺氧,缺维生素C等。病机为脂肪浸润、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损伤反应等。其特效疗法不多。

综上所述,我们主张在西医辨病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论治,但如何进行,我们有如下经验可供参考:

1.1.1 西医辨病方面

主要是诊断和鉴别诊断。CA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体征、血脂检查、动脉造影等,但要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脑血管意外、老年性痴呆等相鉴别。

1.1.2 中医辨证方面

(1)从病因入手

与高血脂有关者,辨证为痰湿内阻,脾失健运,治宜化痰除湿,健脾益气。与高血压有关者,辨证为肝肾阴虚,风痰上扰,治宜滋补肝肾之阴,熄风化痰。与高血糖有关者,辨证为脾肾阴虚,痰淤内阻,治宜滋补脾肾之阴,活血化痰。与肥胖有关者,辨证为痰淤内阻,脾肾气虚,治宜化痰活血,健脾补肾。

(2)从临床入手

脑缺血者,辨证为痰淤阻滞脉络,治宜活血化痰通络。脑动脉血栓形成或栓塞期,辨证为气血亏虚,痰淤内阻,治宜补益气血,活血化痰。脑萎缩期者,辨证为阴阳亏虚,痰淤内阻,治宜补益阴阳,活血化痰。同时配合西药治疗。

1.2 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

在宏观辨证论治基础上,我们将现代理化检查如血脂检查、脑电图检查等视为中医四诊的延伸,据此进行微观辨证,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如此可提高疗效。但如何进行,我们有如下经验可供参考:

脑电阻抗图示脑血管弹性减退或脑血管造影见狭窄者,辨证为痰淤阻滞脉络,治宜活血化痰通络;CT或磁共振检查示局限性低密度灶、脑萎缩者,辨证为阴阳亏虚,痰淤内阻,治宜补益阴阳,活血化痰湿。

1.3 药物治疗与针灸理疗相结合

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我们配合针灸疗法,如对脾虚者选神门、三阴交、四神聪、百会、脾俞等,对肾虚者选神门、三阴交、膻中、肾俞等。

1.4 治疗与护理相结合

现代研究表明,CA主要诱因为肥胖、吸烟、进食高热量饮食、性情急躁等,因此,我们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积极配合调养护理。①充分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配合治疗;②合理膳食:膳食总热量勿过量,避免食用过多的动物性脂肪和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少食盐,提倡饮食清淡;③适当参加体育锻炼;④合理安排工作生活,注意劳逸结合;⑤不吸烟,不饮酒;⑥积极治疗与CA有关的一些疾病。如此可进一步提高疗效。

2. 辨治思路

2.1 调补脾肾,濡养脑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