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难治病中医辩治思路和方法
32938300000024

第24章 各论(21)

方选自拟CS-Ⅲ方加减,药用:太子参15g、生地30g、制首乌15g、山茱萸10g、知母10g、黄柏10g、皂刺10g、僵蚕10g、天麻10g、钩藤10g、炮山甲10g、骨碎补10g、桑寄生30g、秦艽10g、地鳖虫10g。

3.4 脾肾阳虚,痰淤内阻

多见于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及脊髓型CS,头痛,头晕,耳鸣,耳聋,困倦乏力,面色苍白,眼睑无力,视物不清,心动过缓,四肢发凉,麻木,或酸软,行走持物不稳,甚至瘫痪,二便失禁或尿潴留,多与颈部活动关系密切,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宜温补脾肾,活血化痰。

方选自拟CS-Ⅳ方加减,药用:黄芪20g、鹿角胶(烊化)10g、淫羊藿20g、狗脊10g、补骨脂10g、炮附子(先煎)10g、桂枝10g、天麻10g、钩藤10g、炮山甲10g、僵蚕10g、骨碎补10g、桑寄生30g、威灵仙30g、地鳖虫10g。

椎间隙狭窄,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者加祛痰软坚,化淤散结之品,如炮山甲、僵蚕、地鳖虫等。椎间盘脱位或蜕变者加补益肾肝脾之品,如鹿角胶、狗脊、骨碎补等。

4. 预防方法

(1)对未发病者,平时要避免颈部过劳,常做颈椎操,劳作时注意颈部姿势,休息时注意枕头高低适宜。减少或防止头、颈部损伤。

(2)对已发病者,颈托固定,经常按摩、理疗,以防病情加重。

乳腺增生症

乳腺增生症(mammary glands hyperpladia, MGH)是由于受卵巢雌激素、孕激素分泌紊乱引起的乳腺导管、小叶或其周围结缔组织的细胞过度增生的一种病证。其临床表现有疼痛、肿块、溢乳。是乳腺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而中医药在治疗本病上有一定的优势。

1. 辨治要点

1.1 西医辨病论治与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

MGH多属中医的“乳癖”范畴。其病因有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为肾虚、冲任失调,外因为情志失调。病位主要在肾肝。病性为正虚邪实,正虚多为肾虚,邪实为气滞血淤痰阻。此外,患者的年龄(多见于30~50岁者)、性别(多见于女性)、精神状态(如情绪不调)等与MGH关系极为密切。临床确定治则时,要全面考虑上述诸多因素,选用药物时,要认真参考现代中医药研究新成果,如选既有调节雌、孕激素比例的作用,又有疏肝、行气、活血、化痰、补肾调冲任作用的药物。因此,临床疗效较好。

西医认为其病因主要有卵巢的分泌功能紊乱,雌、孕激素比例失调及部分乳腺实质成分中女性激素受体的质和量异常而致。诊断主要依靠钼靶X线片、红外线扫描技术、高频B超、局部活组织检查等,治疗无特殊方法。

综上所述,我们主张在西医辨病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论治,但如何进行,我们有如下经验可供参考:

1.1.1 西医辨病方面

主要是诊断和鉴别诊断。MGH的诊断主要根据:①多见于30~50岁的妇女;②多伴有月经不调、不孕症或流产史;③起病缓慢,病程长;④乳房胀痛,多呈双侧性、周期性;⑤乳房肿块常呈对称性、多发性和可变性。肿块可能出现于乳房各个象限,质韧而不硬,边界不清楚,与皮肤不粘连,活动度大,腋窝淋巴结不肿大;⑥钼钯X线片、红外线扫描、高频B超等有特征性变化。但需与乳房纤维腺瘤、乳房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炎、乳腺癌等相鉴别。

1.1.2 中医辨证方面

(1)从病因入手

与雌、孕激素比例失调有关者,多辨证为肾虚,治宜补肾调冲任。与精神因素有关者,多辨证为肝郁,治宜疏肝解郁。

(2)从临床入手

乳块痛无规律,呈节结状,反复发作者,多辨证为肾虚,治宜补肾调冲任。乳块胀痛,呈片状,与情绪变化关系密切者,多辨证为肝郁,治宜疏肝解郁。

1.2 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

在宏观辨证论治基础上,我们将现代理化检查如钼靶X线片、局部活体组织检查等视为中医四诊的延伸,据此进行微观辨证,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如此可提高疗效。但如何进行,我们有如下经验可供参考:

钼钯X线片示,模糊阴影范围小,边缘可见不规则小梁者,多辨证为气滞血淤,治宜行气活血;阴影范围大,乳腺失去正常结构者,多辨证为痰淤互结,治宜化痰活血。

1.3 内服与外治相结合

我们在临床上体会到仅内服药物是不能达到满意效果的,必须配合外敷用药,但不论内服和外敷药物均要遵循辨证论治这一规律,否则效果仍然不会令人满意。

1.4 治疗与护理相结合

MGH诱因是情志不遂。因此,我们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积极配合调养护理,如调畅情志等。如此可进一步提高疗效。

2. 辨治思路

2.1 疏肝解郁

从乳腺解剖、生理功能分析,乳头为肝经所过,乳房为肝经所主。而肝主调畅情志。情志失调,肝失疏泄,肝气郁结,则发为本病。现代研究表明,情志失调,可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下丘脑-垂体-肾上腺、性腺功能紊乱,从而使雌、孕激素分泌比例失调,使乳腺在经前期过度增生与经后期复原不全,引发MGH。治宜疏肝解郁,方选逍遥散加减,药用柴胡、香附、陈皮、青皮等。现代研究表明,上述药物能抑制组织内单胺氧化酶的活力,并抑制胶原纤维的合成,因而可治疗MGH。

2.2 温补肾阳

MGH的发病因素与内分泌失调有关,特别与卵巢分泌的黄体素不足密切相关。根据“肾主生殖”理论,补肾壮阳能增强性腺受体功能,从而提高靶器官对内源性黄体素的效应,使乳腺周期性增生与复原变化恢复正常,达到治疗目的。温补肾阳常用方为二仙汤,常用药为鹿角霜、仙茅、淫羊藿等。

2.3 活血通络

肝失疏则气滞,肾阳亏虚则寒凝,无论气滞寒凝,均可导致血淤。现代研究表明,MGH患者血液黏滞性增高,而此与中医之血淤很是吻合。因此,治宜活血化淤,方选神效瓜蒌散,药用王不留行、穿山甲、丹参、当归、莪术、三棱等。

2.4 化痰散结

乳腺在生理性增生过程中即出现炎性细胞浸润,而在复原过程中则逐渐消退,倘若乳腺生理性复原不全,能引起更多量炎性细胞浸润,继而产生乳腺炎性增生和周围结缔组织细胞增生,形成了“炎症”与“增生”间恶性循环病理过程。而此与中医之痰浊内阻极为相似。治宜化痰散结,方选消瘰丸,药用贝母、瓜蒌、夏枯草等。

3. 辨治方法

根据上述辨治思路,我们将MGH分为两类型辨治。

3.1 肝气郁结,痰淤内阻

多见于30岁以下者,乳房丰满胀痛,乳房块物呈薄片状或颗粒状,触痛明显,情志失调时或月经前复发或加剧,伴心烦易怒,舌淡,苔薄白,脉弦。

治宜疏肝解郁,活血化淤。

方选:内服用自拟MGH-Ⅰ方加减,药用:柴胡5g、郁金10g、香附10g、八月札10g、鹿角胶(烊化)10g、夏枯草20g、瓜蒌15g、贝母10g、穿山甲10g、制乳香10g、莪术10g、王不留行10g。

外用:乳宁散Ⅰ方(柴胡、制马钱子、芒硝、乳香、莪术、白芷、麻黄、冰片)。

3.2 肾阳亏虚,痰淤内阻

多见于40岁以上者,乳房松弛胀痛,乳房块物呈片状或结节状,坚韧难消,痛无规律或月经后复发或加剧,伴月经不调,畏寒肢冷,腰酸尿频,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补肾阳,活血化淤。

方选:内服用自拟MGH-Ⅱ方加减,药用:淫羊藿20g、鹿角胶(烊化)10g、巴戟天15g、女贞子10g、柴胡5g、郁金10g、夏枯草20g、瓜蒌15g、贝母10g、穿山甲10g、制乳香10g、莪术10g、王不留行10g。

外用:乳宁散Ⅱ方(雄黄、川乌、莪术、乳香、麻黄、白芷、芒硝、冰片)。

钼靶X线片改变明显者,加活血通络药,如王不留行、穿山甲等,局部活体组织检查有恶变可能者,加化痰散结药,如夏枯草、山慈菇等。

乳腺增生和复原呈周期性变化,经前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升高,乳腺增生,经后则反之。因此,我们用周期疗法,经前(即排卵期至下次月经来潮前)疏肝用MGH-Ⅰ方加减,经后(月经后至排卵期)补肾,用MGH-Ⅱ方加减,如此效果良好。

4. 预防方法

本病的主要诱因是情志不遂,因此,调畅是防治本病的关键一环。这就要求一方面患者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豁达开朗;另一方面医者须耐心地宽慰患者,使之解除或缓解不良情绪的刺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尿石症又称为尿路结石

尿石症又称为尿路结石(urolithiasis)是泌尿外科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近年来发病率显著增高。

1. 辨治要点

1.1西医辨病论治与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

本病多属中医的“石淋”、“腰痛”等病范畴,病因有感受外邪、饮食不节、过度安逸、疾病影响等。病位主要在肾膀胱。病性为正虚邪实,正虚主要为肾气不足,邪实主要为湿热内壅、气滞血淤。此外,患者的年龄(多见于青壮年)、性别(多见于男性)、气候(气候干燥等)、生活习惯(尤其是长期卧床、饮水量少、多饮浓茶)等与本病关系极为密切。临床确定治则时,要全面考虑上述诸多因素。选用药物时,要认真参考中医药现代研究新成果,如选既有止痛、抗感染、溶解结石等作用,又有补益肾气、清热利湿、行气活血等作用的药物。因此,临床效果良好。

西医认为本病的主要原因为长期卧床,饮水减少,尿量减少,尿中抑制晶体形成物质含量减少,尿酸性减低,尿路感染、畸形、梗阻,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肾小管酸中毒,海绵肾,痛风等,治疗以大量饮水,对症治疗,祛除原发病等,无特殊疗法,效果不理想。

综上所述,我们主张在西医辨病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论治。但如何进行,我们有如下经验可供参考:

1.1.1 西医辨病方面

主要是诊断和鉴别诊断。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症状、体征、X线泌尿系平片、排泄性尿路造影、B超、CT、输尿管、肾镜、膀胱镜等可诊断。但需与胆囊炎、胆石症、急性阑尾炎、卵巢囊肿扭转等相鉴别。

1.1.2 中医辨证方面

(1)从病因入手

与泌尿系感染有关者,多辨证为湿热蕴结,治宜清热利湿。与尿道梗阻有关者,多辨证为气滞血淤,治宜行气活血。与尿流迟缓有关者,多辨证为肾虚,治宜补肾阴或温肾阳。

(2)从临床入手

急性发作期,多辨证为湿热蕴结,或(和)气滞血淤,治宜清热利湿,或(和)行气活血;间歇期,多辨证为肾阴虚,或(和)肾阳虚,治宜补肾阴,或(和)温肾阳。

1.2 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

在宏观辨证论治基础上,我们将现代理化检查如B超、X线、CT检查等视为中医四诊的延伸,据此进行微观辨证,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如此可提高疗效。但如何进行,我们有如下经验可供参考:

尿细菌培养示有细菌感染者,多辨证为湿热蕴结,治宜清热利湿;X线泌尿系平片、B超、CT等提示结石较大者,多辨证为气滞血淤,治宜行气活血,软坚散结。

1.3 内服与外治相结合

在整体内服药物的同时,配合体外冲击波碎石等先进外科治疗方法,可明显提高疗效。

1.4 治疗与护理相结合

现代研究表明,本病病因与饮食结构和习惯、环境温度、湿度、水分摄入不足等有关。因此,我们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积极配合调养护理,如大量饮水,少食浓茶、牛奶、奶制品、巧克力、豆制品、坚果、菠菜、番茄、花生、动物内脏等。如此可进一步提高疗效。

2. 辨治思路

2.1 软坚散结、化学溶解破结石

结石形成,梗阻尿路,类似症瘕。要使其排出,必须软坚散结,促进溶解或破碎。但结石成分很复杂,以草酸盐结石为最多,其次为磷酸盐、尿酸盐结石等。所以选软坚散结药物溶解结石时,必须考虑结石成分。据报道,黄牛角粉、米醋对草酸钙结石有效,乌梅、生核桃仁对磷酸铵镁结石有效。此外,金钱草、硝石、硼砂、芒硝、鸡内金也可溶解结石,可适当选用。还需注意的是,溶解结石不但要考虑结石成分,而且还要考虑结石大小、形态等,若其横径≤1㎝,表面光滑可不必溶石,否则必须进行。

2.2 清热利湿、疏通尿管好排石

本病的形成,中医认为多是湿热下注而致。湿热蕴积,煎熬尿液,使其浓缩,日积月累,结成沙石,梗阻尿路。故见尿中时有沙石,小便艰涩或排尿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等。治宜清热利湿,方选八正散、石苇散等。药用萹蓄、瞿麦、石苇、山栀、大黄等。现代研究表明,上述药物可促进尿路炎症的吸收,松解结石与周围组织的炎症粘连,缓解尿路痉挛,疏通尿路,有利于结石下移。但本病合并泌尿系统感染者较少,故单纯应用清热利湿药不满意者,配合其他方法。

2.3 利尿通淋,增加尿量冲结石

既然本病为湿热煎熬尿液,使其浓缩而致,那么大量饮水增加尿量,然后利尿通淋,借以增水行舟,冲移结石,就显得尤为重要。方选三金汤加减,药用金钱草、茯苓、泽泻、木通等。现代研究表明,上述药物可使尿量增多,冲移结石,又可稀释尿液中盐类,减少和防止结石增加,甚至间接地发挥溶化结石作用。同时又由于尿量的增多可刺激输尿管增强蠕动,因此,其为治疗结石的主要方法。

2.4 行气活血,促进蠕动挤结石

结石形成之后,使尿液流动不畅,气机阻滞。气机阻滞又使尿路壅塞,结石沉积增大。结石增大而嵌顿,阻滞脉络,故见血淤。气滞血淤则见小腹绞痛或胀满不适、尿血等,治宜行气活血。行气方选四逆散,药选乌药、枳壳、沉香、香附、小茴香等,活血方选桃核承气汤,药选三棱、莪术、乳香、没药、大黄、川芎、蒲黄、五灵脂等。现代研究表明,上述行气活血药均能使输尿管蠕动频率和幅度增大,并出现新波,从而推挤结石下移。

2.5 补益肾气,提高压力推结石

本病的形成,中医学认为是因肾气不足,蒸腾气化失司,水结而化为结石,故肾虚是结石成因之一。从临床上观察,结石从初成由小到大的过程中,其自排率自93%→81%→53%递减,显示肾气由盛转衰,尤其是并发嵌顿性肾积水,则提示嵌顿之上端压力已不足推动结石下移,是肾虚的确凿依据。肾虚则见腰痛,尿急尿痛等。治宜温补肾气,方选真武汤加减,药用人参、黄芪、炮附子、桂枝、淫羊藿等。现代研究表明,上述药物可增加肾盂内的正向压力,推动结石下移。

3. 辨治方法

根据上述辨治思路,我们把本病分为如下四型进行辨治。

3.1 湿热蕴结

小便短赤,灼热疼痛,淋离不畅,或排尿突然中断,尿道窘迫刺痛,小腹拘急,腰痛如刀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B超示泌尿系结石,多见于急性发作期。

治宜清热利湿,利尿排石。

方选自拟尿石Ⅰ方加减,药用:金钱草30g、海金砂30g、萹蓄30g、瞿麦30g、山栀10g、石苇15g、车前子(包煎)10g、滑石(包煎)20g、泽泻10g、鸡内金10g、大黄(后下)15g、甘草6g。

少腹坠胀加木香、乌药,尿中有细沙排出者加王不留行、炮山甲。

3.2 气滞血淤

小便急迫,排尿不畅,少腹胀坠,腰部刺痛,甚则绞痛难忍,痛引少腹或骶尾部,腰痛之后尿血,色淡红或暗红,偶有血块排出,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沉弦或弦细数。B超示泌尿系结石,多见于发作期。

治宜行气活血,通淋排石。

方选自拟尿石Ⅱ方加减,药用:柴胡10g、沉香10g、乌药10g、桃仁10g、制乳香10g、三棱10g、莪术10g、王不留行10g、石苇15g、滑石(包煎)20g、冬葵子15g、大黄(后下)15g、甘草6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