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难治病中医辩治思路和方法
32938300000025

第25章 各论(22)

小便无力加党参、黄芪,血尿多加琥珀、三七,肾积水明显加泽泻、车前子。

3.3 肾阳亏虚

病程日久,小便不甚赤涩,但排尿不爽,腰痛隐隐,时发时止,遇劳即发,神疲乏力,四肢清冷,舌淡,脉细弱,B超示泌尿系结石,多见于间歇期。

治宜温补肾阳。

方选自拟尿石Ⅲ方加减,药用:淫羊藿15g、巴戟天10g、炮附子(先煎)10g、桂枝10g、茯苓10g、泽泻10g、车前子(包煎)10g、牛膝10g、王不留行10g、大黄(后下)15g、甘草6g。

尿少不畅加金钱草、猪苓,腰酸明显加杜仲、川断。

3.4 肾阴亏虚

病程日久,小便不甚灼热,但排尿不爽,腰部疼痛,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B超示泌尿系结石,多见于间歇期。

治宜补益肾阴。

方选自拟尿石Ⅳ方加减,药用:太子参15g、生地15g、鳖甲(先煎)10g、山茱萸10g、知母10g、黄柏10g、泽泻10g、海金砂30g、丹皮10g、牛膝10g、甘草6g。

有血尿者加白茅根、小蓟。

上述各型之间有时相互错杂,因此,临床上应灵活加减,不可拘于一法一方。

此外,可用下法辨病治疗。

(1)溶石法

若结石横径≥1㎝或表面不光滑者,可先用自拟溶石散(金钱草120g、海金砂120g、硝石60g、琥珀40g、硼砂60g、鸡内金60g、穿山甲30g、莪术60g、甘草30g,共为细末),每服6g,日3次,服至结石变小时采用下述总攻方案排石。

(2)总攻方案

总攻方案主要适用于发作期,见结石横经小于1㎝,表面光滑,形态规则,结石与管壁无粘连嵌顿且泌尿系无畸形,肾功能良好者。

8:30 饮水500ml

8:45 口服双氢克尿噻75mg,服排石汤剂(尿石系列方)200ml

9:00 饮水500ml

9:30 饮水500ml,阿托品1.0mg肌注,速尿20mg肌注

9:35 电针:肾俞(-)、膀胱俞(+),适用于肾盂、输尿管

上中段结石;肾俞(-)、水道(+),适用于输尿管下段结石;关元(-)、三阴交(+),适用于膀胱结石。初弱刺激,后强刺激,针20分钟

10:00 起床活动,跳跃

上述方案隔日1次,6~7次为一疗程,如需进行下一个疗程,则间隔1~2周后进行。此外,应用上述方案后要注意补钾,以防止电解质平衡的紊乱。

4. 预防方法

(1)无结石者:大量饮水,调整饮食:限制蛋白摄入,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以细粮为主,少食肉、虾,忌食猪肉、猪肝、牛肉、猪腰子、脑、动物内脏、鹅肉、各种肉汤、菠菜、豆类等。

(2)有结石者:结石排出后嘱病人多饮水;根据结石的化学成分调整饮食;防止感染和有关全身或泌尿系统疾病。

骨性关节炎

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由于关节软骨完整性破坏以及关节边缘软骨下骨板病变,导致关节症状和体征的一组异质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活动性关节疼痛,休息时减轻,摩擦声,晨起或久坐后关节僵硬。

1. 辨治要点

1.1 西医辨病论治与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

OA属中医的“骨痹”范畴,其病因有先天禀赋不足和后天调养失宜。先天禀赋不足者,主要与遗传等有关,后天调养失宜,主要与饮食不节、过度劳累、关节损伤等有关。病位主要在肾脾。病性为正虚邪实,正虚为肾脾亏虚,邪实主要为痰淤互结,风寒湿热内壅。此外,患者的年龄(多见于50岁以上老年人)、性别(手关节受累者多见于女性,髋关节受累者多见于男性)、职业(如长期从事反复使用某些关节的职业者)、生活习惯(如过度运动、吸烟等)、体质(如遗传、肥胖)等与OA关系极为密切。临床确定治则时,要全面考虑上述诸多因素。选用药物时,要认真参考中医药现代研究新成果,如选既有抗炎止痛作用,又有补肾健脾、祛淤软坚、化痰散结、祛风散寒、清热除湿等作用的药物。因此,临床效果良好。

西医认为OA的病因可能与遗传因素、肥胖、高龄、性激素、骨密度、过度运动、吸烟、关节机械因素(创伤、关节形态异常、长期从事反复使用某些关节的职业或剧烈的文体活动)等有关。治疗上主张首先适当锻炼,减轻体重,预防关节外伤,其次选用抗炎镇痛药等,而无特效疗法。

综上所述,我们主张在西医辨病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论治。但如何进行,我们有如下经验可供参考:

1.1.1 西医辨病方面

主要是诊断和鉴别诊断。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和放射学表现等可做出诊断。但应与外周关节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假性痛风等鉴别。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应与髋关节结核、股骨头无菌性坏死鉴别。中轴关节骨性关节炎应与脊柱关节病相鉴别。

1.1.2 中医辨证方面

(1)从病因入手

与遗传、高龄、性激素、骨密度等因素有关者,多辨证为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治宜滋补肝肾,或温补脾肾。与肥胖有关者,多辨证为痰浊内阻,治宜化痰祛浊。与机械因素如创伤等有关者,多辨证为淤血内阻,治宜活血祛淤。

(2)从临床入手

疼痛明显者,多辨证为痰淤互结,治宜活血化痰。晨僵、黏着感、肿胀、活动受限者,多辨证为风湿热痹阻或风寒湿痹阻,治宜祛风清热除湿开痹或祛风散寒除湿开痹。关节挛曲、不稳定者,多辨证为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治宜滋补肝肾或温补脾肾。

1.2 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

在宏观辨证论治基础上,我们将现代理化检查手段如X线检查等视为中医四诊的延伸,据此进行微观辨证,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可提高疗效。但如何进行,我们有如下经验可供参考:

X线片示受累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质硬化,关节边缘骨赘形成者,多辨证为痰淤互结,治宜活血化痰;X线片示关节面萎陷变形和半脱位者,多辨证为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治宜滋补肝肾,或温补脾肾。

1.3 内服与外治相结合

除内服外,我们根据临床实际常选外治法:①外敷法:常用药生川乌、生马钱子、生南星、威灵仙、蜈蚣、全蝎、土鳖虫、乳香、没药、延胡索、麻黄、麝香等制膏外敷;②熏洗法:生川乌、生草乌、三棱、莪术、桃仁、川芎、牛膝、血竭、羌活、独活、威灵仙、秦艽、五加皮、细辛、透骨草等水煎熏洗;③离子导入法:生川乌、生马钱子、桃仁、牛膝、川芎、羌活、秦艽、威灵仙等进行离子导入;④针灸法:根据病变部位选穴;⑤耳压法:多选脑点、颈椎、枕、颈、神门、肝、肾等;⑥推拿按摩等。

1.4 治疗与护理相结合

现代研究表明,OA的诱因与肥胖、吸烟、过度运动、关节创伤、受寒等有关。因此,我们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积极配合调养护理,如减肥、戒烟、避免关节损伤、防寒保暖等。如此可进一步提高疗效。

2. 辨治思路

2.1 补肾壮骨

肾主骨,即肾阴、肾阳对骨骼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肾阴、肾阳充足,则筋骨强健有力。肾阴、肾阳不足,则骨质失于濡养而脆弱。若年老或过度劳累等损伤肾阴、肾阳,骨失濡养而脆弱,易发为OA。临床几乎所有患者均有肾虚表现,但以肾虚为主要表现者较少,约为20%左右。因此,治宜滋补肾阴、肾阳,药选鹿角胶、淫羊藿、巴戟天、菟丝子、补骨脂、川断、杜仲、狗脊、制首乌等。现代研究表明,OA的发生与骨质疏松关系密切,发病以后软骨下的骨质出现微小的骨折、坏死等,此与中医肾主骨密切相关,用补肾壮骨药物可改善上述病理变化。

2.2 健脾强肌

脾主肌肉,即脾运化生成的气血对肌肉、骨节有滋养作用,脾运健,则气血旺,肌肉骨节得养。脾失健运,则气血生成不足,肌肉骨节失养而无力。若饮食失节或过度劳累等损伤脾运,导致气血亏虚,肌肉、骨节失养而无力,易发为OA。临床几乎所有患者均有脾虚表现,但以脾虚为主要表现者较少,约占20%左右。因此,治宜健脾益气血,药选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山药、制首乌、当归、熟地、阿胶、制马钱子等。现代研究表明,OA的发生与关节周围肌肉收缩功能障碍而导致关节承受肌力不平衡关系密切。发病以后出现关节软骨内糖蛋白丢失,使关节表层的软骨软化等,此与中医的脾失健运、气血生成不足、肌肉骨节失养密切相关。用健脾强肌药物可改善上述病理变化。

2.3 祛淤软坚

若外伤或肝气郁结或外感寒热等均可导致血淤,淤血留滞骨节则发为OA。血淤是OA过程中的病理产物,临床几乎所有患者都有淤血表现。以淤血痹阻为主要表现者约占70%左右。因此,治宜活血化淤,软坚散结。药选鸡血藤、三棱、莪术、骨碎补、地鳖虫、穿山甲、血竭等。现代研究表明,OA的发生与关节外伤有关,发病后形成骨质增生等,此与中医淤血内阻关系密切,用活血化痰、软坚散结药可改善上述病理变化。

2.4 化痰散结

外感六淫,过食肥甘,情志失调等使肺脾肾及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而变生痰浊,痰随气机升降流注筋骨关节而发为OA。痰浊为OA过程中的病理产物。临床几乎所有患者都有痰浊内阻表现。以痰浊痹阻为主要表现者约占70%左右。因此,治宜化痰散结,药选白芥子、皂刺、僵蚕、穿山甲等,现代研究表明,OA的发生与肥胖有关,发病后出现骨质增生等,此与中医的痰浊内阻关系密切,用化痰散结药可改善上述病理变化。

2.5 祛风散寒清热除湿

虽然OA的发生发展与脾肾亏虚,痰淤内阻有关,但也必夹风寒湿热入侵。风性数变,寒性凝滞,湿性黏滞,热易伤津,风寒湿或风湿热合而为患,壅滞经络骨节,也可导至关节不利、疼痛等。临床几乎所有患者都有风寒湿或风湿热入侵的表现,但以风寒湿痹阻或风湿热痹阻为主要表现者较少,约占10%左右。因此,治宜祛风散寒清热除湿。祛除风寒湿多选制川乌、桂枝、细辛、羌活、独活、威灵仙、乌梢蛇、雷公藤、海风藤、千年健、桑寄生等,祛除风湿热多选制马钱子、忍冬藤、秦艽、汉防己、豨莶草、络石藤、穿山龙、青风藤、丝瓜络等。

3. 辨治方法

根据上述思路,我们将OA分为如下四型进行辨治。

3.1 风寒湿痹阻,痰淤互结

关节冷痛,肿大,受风寒之邪加剧,伴关节局部冰冷酸楚,舌淡苔薄白,脉数。

治宜祛风散寒除湿开痹,兼活血化痰软坚散结。

方选自拟骨痹Ⅰ方加减,药用:人参10g、制川乌(先煎)10g、桂枝10g、细辛10g、薏苡仁30g、茯苓15g、威灵仙30g、海风藤15g、雷公藤10g、皂刺10g、僵蚕10g、炮山甲10g、骨碎补10g、地鳖虫10g、甘草10g。

3.2 风湿热痹阻,痰淤互结

关节灼痛,肿大,感受风热之邪加剧,伴关节局部灼热酸楚,舌红,苔薄白,脉数。

治宜祛风清热除湿开痹,活血化痰软坚散结。

方选自拟骨痹Ⅱ方加减,药用:黄芪30g、制马钱子(去皮、分冲)0.6g、忍冬藤30g、汉防己10g、薏苡仁30g、土茯苓30g、秦艽10g、穿山龙10g、青风藤15g、皂刺10g、僵蚕10g、炮山甲10g、骨碎补10g、地鳖虫10g、甘草10g。

3.3 肝肾阴虚,痰淤互阻

关节肿大疼痛,活动后加剧,伴低热,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宜滋补肝肾,活血化痰,软坚散结。

方选自拟骨痹Ⅲ方加减,药用太子参10g、生地30g、制首乌12g、山茱萸10g、枸杞子10g、阿胶(烊化)10g、知母10g、黄柏10g、皂刺10g、僵蚕10g、炮山甲10g、骨碎补10g、地鳖虫10g、秦艽10g、桑寄生30g。

3.4 脾肾阳虚,痰淤互阻

关节肿大疼痛,活动后加剧,伴畏寒肢冷,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宜温补脾肾,活血化痰,软坚散结。

方选自拟骨痹Ⅳ方加减,药用:黄芪10g、鹿角胶(烊化)10g、淫羊藿10g、巴戟天10g、狗脊10g、补骨脂10g、炮附子(先煎)10g、桂枝10g、皂刺10g、僵蚕10g、炮山甲10g、骨碎补10g、地鳖虫10g、威灵仙30g、海风藤30g、桑寄生30g。

若受累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质硬化,关节边缘骨赘形成加祛淤软坚、化痰散结之品,如地鳖虫、白僵蚕、穿山甲等;若关节面萎陷变形和半脱位者,加健脾补肾之品,如鹿角胶、龟板胶、狗脊、狗骨、山药等。

4. 预防方法

(1)避免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之入侵。

(2)避免关节过度劳累、减少或防止关节损伤等。

(3)减轻体重。

●妇科难治病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syndrome, PIH)是妊娠期所特有的疾病。临床表现为高血压、蛋白尿、浮肿,严重时出现抽搐、昏迷、心肾功能衰竭,甚至发生母婴死亡。迄今为止,仍为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

1. 辨治要点

1.1 西医辨病论治与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

PIH多属中医的“子肿”、“子晕”、“子痫”等病范畴,病因有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为素体虚弱、多产,外因为感受外邪、情志失调等,病位主要在肝脾肾。病性为正虚邪实,正虚为肝脾肾气血阴阳亏虚,邪实为风痰淤火上扰,水湿内停。此外,患者的年龄(多见于年轻孕妇和高龄孕妇)、体形(多见于矮肥者)、营养状况(如营养不良)、健康状况(如既往健康状况不良等)、精神状况(如情绪应激等)、季节气候(寒冷季节)、家族史等与PIH关系极为密切。临床确定治则时,要全面考虑上述诸多因素,选用药物时,要认真参考现代中医药研究新成果,如选既有降压、改善重要器官血供、利尿、镇静等作用,又有熄风、化痰、活血、泻火、利水等作用的药物。因此临床效果良好。但对中度、重度PIH的抢救措施不力。

西医认为PIH的病因为精神过分紧张,受刺激致使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寒冷或气温变化过大,年轻初孕妇或高龄初孕妇,有慢性高血压、肾小球肾炎、糖尿病史,营养不良,子宫张力过高等。病机主要为子宫——胎盘缺血,神经——内分泌——免疫紊乱,慢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病理变化为全身小动脉痉挛。治疗多用硫酸镁,疗效虽好,但毒性反应严重。

综上所述,我们主张在西医辨病论治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论治。但如何进行,我们有如下经验可供参考:

1.1.1 西医辨病方面

主要是诊断和鉴别诊断。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如高血压、蛋白尿、水肿、抽搐、昏迷及辅助检查如血常规、肝肾功能、眼底检查、心电图、B超、CT等可确定诊断。但应与妊娠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或慢性肾炎、癫痫、脑溢血、癔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低血糖昏迷等相鉴别。

1.1.2 中医辨证方面

(1)从病因入手

与子宫——胎盘缺血、内分泌——免疫网络有关者,辨证为肝脾肾亏虚,治宜补益肝脾肾气血阴阳;与肾素——血管紧张素——前列腺素平衡失调有关者,辨证为水湿痰饮内阻,治宜除湿利水化痰;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有关者,辨证为气滞血淤络阻,治宜行气活血通络。

(2)从临床入手

轻度PIH,多辨证为脾肾阳虚,淤血内阻,治宜温补脾肾,活血通络。中度PIH,多辨证为肝肾阴虚,淤血内阻,治宜滋补肝肾,活血通络。重度PIH,多辨证为风痰上扰,或风阳上扰,淤血内阻,治宜熄风化痰活血,或熄风清热活血。同时可配合西药如硫酸镁等。对于硫酸镁的毒性作用,可用钙剂对抗,或辨证为心阳虚衰,治宜温振心阳,方选参附龙牡汤加减。

1.2 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