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宏观辨证基础上,我们将现代理化检查如血、尿检查、眼底检查、B超检查等视为中医四诊的延伸,据此进行微观辨证,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如此可提高临床疗效。但如何进行,我们有如下经验可供参考:
蛋白尿辨证为痰淤内阻,脾肾阳虚,治宜化痰活血,温补脾肾;眼底动脉痉挛、视网膜水肿、渗出者,辨证为痰淤内阻,肝肾阴虚,治宜活血化淤,滋补肝肾;血转氨酶、尿酸、尿素氮、肌酐升高者,多辨证为毒邪内壅,脾肾亏虚,治宜解毒排毒,健脾补肾;血钾低者,辨证为淤血内阻,肝肾亏虚,治宜活血通络,补益肝肾。
1.3 药物治疗与针刺治疗相结合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我们常配合针刺疗法,如以浮肿为主者,选穴如气海、阴陵泉、足三里、肺俞、脾俞、肾俞、三焦俞等。以高血压为主者,选穴如风池、行间、侠溪、丰隆、中脘、内关、解溪、头维、肝俞、肾俞、脾俞等。以抽搐为主者,选穴如百会、人中、后溪、涌泉、鸠尾、大椎、腰奇、间使、丰隆等。如此可提高疗效。
1.4 治疗与护理相结合
PIH病因主要为精神过分紧张。因此,我们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积极配合调养护理,如调畅情志、防寒、保暖、加强营养等。如此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2. 辨治思路
2.1 补益肝脾肾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肾为阴阳之本,脾肾互资,肝肾同源。若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过度,则肝脾肾受损,气血阴阳亏虚而失和。阳气亏虚,则固摄失职,故见蛋白尿等;阴血亏虚,则阳亢无制,故见头晕等。因此,治宜补益肝脾肾,药选党参、黄芪、白术、茯苓、桑寄生、杜仲、川断、菟丝子、生地、山茱萸。现代研究表明,PIH的发病与子宫——胎盘缺血,内分泌——免疫网络紊乱有关,发病后血管内皮损伤,通透性增加等,此与中医肝脾肾亏虚极为相似。因此,我们注重补益肝脾肾药物的选用。
2.2 除湿利水化痰
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肾主水液。若饮食失调、劳倦过度,则脾肾受损耗,水液痰浊内阻。水湿泛溢皮肤则发为浮肿等,痰饮上犯清窍则发为眩晕、昏迷等。因此,治宜除湿利水化痰,药选茯苓皮、大腹皮、生姜皮、泽泻、猪苓、车前子、半夏、陈皮、瓜蒌等。现代研究表明,PIH的发病与肾素——血管紧张素——前列腺素系统平衡失调而致的钠水潴留有关,发病后由于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通透性增加,而致体液和蛋白质渗漏等,此与中医水液痰浊内阻极为相似,因此,我们注重除湿利水化痰药物的选用。
2.3 行气活血通络
肝主情志,若情志失调,导致肝气郁结,气郁日久则血淤。另外,肝脾肾受损,阳气亏虚,不能行血则血淤,阴血亏虚,虚火内生则灼血为淤;水液痰饮内阻,气机不畅则血淤。淤血阻滞肌肤,血不利而为水,故见浮肿等,淤血阻滞脑络,脑失主司神明,故见昏迷、抽搐等。因此,治宜行气活血通络,药选柴胡、郁金、枳壳、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益母草等。现代研究表明,PIH的发病与神经——内分泌网络紊乱、慢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有关,发病后全身小动脉痉挛,血液浓缩等,此与中医的气滞血淤极为相似。因此,我们注重行气活血通络。
2.4 熄风镇惊
痰湿内蕴日久则化火引动肝风,阴血亏虚日久则阳亢引动肝风,肝风内动则见昏迷、抽搐等。因此,治宜熄风镇惊,药选天麻、钩藤、石决明、牡蛎等。对因痰浊内蕴者配半夏、陈皮、瓜蒌等,对因阴血亏虚者配生地、白芍、龟板等。
3. 辨治方法
根据上述辨治思路,我们将PIH分为如下四型进行辨治。
3.1 脾肾阳虚,淤血内阻
妊娠数月、中期,面浮肢肿,甚则遍身俱肿,按之凹陷,气短懒言,头晕耳鸣,口淡无味,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腰酸膝软,四肢不温,小便短少,大便稀溏,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或薄腻,脉缓无力。
治宜温补脾肾,活血通络。
方选自拟PIH-Ⅰ方加减,药用: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菟丝子10g、桂枝10g、川断10g、猪苓15g、泽泻15g、汉防己15g、车前子(包煎)10g、大腹皮15g、生姜皮10g、丹参30g、川芎10g、益母草30g。
3.2 肝肾阴虚,淤血内阻
妊娠数月、中期,头晕耳鸣,视物不清,口干颧红,五心烦热,肢体麻木,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弦细。
治宜滋补肝肾,活血通络。
方选自拟PIH-Ⅱ方加减,药用:太子参15g、生地15g、枸杞子15g、龟板(先煎)10g、制首乌10g、山茱萸10g、知母10g、黄柏10g、夏枯草30g、菊花10g、天麻10g、钩藤10g、丹皮10g、赤芍10g、益母草30g。
3.3 风痰上扰,淤血内阻
妊娠中、晚期,或临产时及新产后,头痛胸闷,突然昏不知人,双目上视,牙关紧闭,口流涎沫,面浮肢肿,息粗痰鸣,四肢抽搐,腰背反张,时作时止,舌淡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治宜熄风豁痰活血。
方选自拟PIH-Ⅲ方加减,药用:天麻10g、钩藤15g、石决明(先煎)30g、珍珠母(先煎)30g、半夏10g、陈皮10g、瓜蒌15g、泽泻10g、猪苓15g、车前子(包煎)15g、汉防己15g、川芎10g、益母草30g。
3.4 风阳上扰,淤血内阻
妊娠中、晚期,或临产时及新产后,头痛眩晕,突然昏不知人,双目上视,牙关紧闭,四肢抽搐,腰背反张,时作时止,或良久不省,手足心热,颧赤息粗,舌红或绛,无苔或苔剥,脉弦细而数或弦劲有力。
治宜熄风清热活血。
方选自拟PIH-Ⅳ方加减,药用:天麻10g、钩藤10g、生地15g、白芍30g、龟板(先煎)10g、牡蛎(先煎)30g、夏枯草30g、菊花10g、丹皮10g、益母草30g。
4. 预防方法
(1)调畅情志,加强营养,保障休息。
(2)注意产前检查,做好孕期保健。
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CPID)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慢性炎症,具有病程长、治愈率低、复发率高的特点,严重危害着妇女的身心健康。
1.辨治要点
1.1 西医辨病论治与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
CPID属中医“带下”、“月经不调”、“症瘕”、“不孕”等病范畴,病因有内因和外因。内因多为肝脾肾亏虚,外因多为感受寒湿热等邪毒。病位在肾肝脾。病性为正虚邪实,正虚多为肝脾肾亏虚,邪实多为寒湿或湿热毒邪内壅,气滞血淤。此外,患者的年龄(多见于30~40岁)、卫生习惯(经期卫生不良)、生活习惯(经期、产褥期性交)、体质(如体质较差者易发病)等与CPID关系极为密切。临床确定治则时,要认真考虑上述诸多因素,选用药物时,要认真参考中医药现代研究新成果,如选既有抗菌、促进盆腔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的营养状态、松解粘连等作用,又有解毒、活血、补肾等作用的药物。因此,临床疗效较好,尤其是对西医抗炎治疗效果不佳或对粘连松解无效的病例,效果尤佳。但中医对有肿块如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脓肿效果差。
西医认为CPID病因有经期卫生不良,产后或流产后感染,或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及阑尾炎、腹膜炎等直接蔓延而致。对有脓肿者可行手术治疗,但对粘连、炎症的吸收、抗菌素的耐药等治疗效果不佳。
综上所述,我们主张在西医辨病论治的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论治,但如何进行,我们有如下经验可供参考:
1.1.1 西医辨病方面
主要为诊断和鉴别诊断。诊断根据有急性盆腔炎等病史,临床表现为下腹坠胀、腰骶痛、白带多、月经不调、不孕等,盆腔检查可呈一侧或双侧输卵管增粗或子宫固定、宫旁增厚、压痛等,并借助子宫输卵管造影、B超等可做出诊断。但应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淤血综合征、盆腔结核、卵巢囊肿、卵巢癌等相鉴别。
1.1.2 中医辨证方面
(1)从病因入手
与感染邪毒关系密切者,多辨证为湿热,或寒湿内壅、气滞血淤,治宜清热除湿,或散寒除湿,行气活血。与体质虚弱关系密切者,多辨证为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治宜滋补肝肾,或温补脾肾。
(2)从临床入手
慢性急性发作者,多辨证为湿热淤滞,兼肾阴虚,或寒湿淤滞,兼肾阳虚,治宜清热除湿活血,滋肾,或散寒除湿活血,温肾。慢性迁延者,多辨证为肝肾阴虚,湿热留恋,或脾肾阳虚,寒湿留恋,治宜滋补肝肾,清热除湿,或温补脾肾,散寒除湿。同时配合西药抗菌药。对于抗菌药的耐药性,多辨证为气滞血淤,治宜行气活血。
1.2 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
在宏观辨证论治基础上,我们将现代理化检查如血常规检查、B超检查等视为中医四诊的延伸,据此进行微观辨证,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如此可提高疗效。但如何进行,我们有如下经验可供参考:
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显示输卵管阻塞或积水者,辨证为血淤水停,治宜活血利水;腹腔镜检查示炎症明显者,辨证为毒滞血淤,治宜解毒活血。
1.3 内服与外治相结合
温热的良性刺激可促进盆腔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的营养状态,提高新陈代谢,以利炎症的吸收和消退,加之CPID病变部位在盆腔,因此,我们除内服药物的同时应用中药辨证保留灌肠,内治与外治相结合效果良好。
1.4 治疗与护理相结合
CPID的病因为经期卫生不良,产后或流产后感染或宫腔内手术操作感染等。因此,我们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积极配合调养护理,如做好经、孕、产褥期卫生宣教,严格掌握妇科手术适应证,做好术前准备,术时严格进行无菌操作等,如此可提高疗效。
2. 辨治思路
2.1 补肾
CPID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女性生殖器官自然防御机能的减退,而此防御机能主要靠雌、孕激素来调节。但是雌、孕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制约,现代中医学认为:肾阴、肾阳与此轴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女性,肾阳虚见下丘脑——垂体功能减退,肾阴虚见卵巢功能减退,用补肾阴、补肾阳的中药可增强此轴系的功能,改善其调节平衡机制,从而提高雌、孕激素水平。由此可进一步推论,补肾中药可增进女性生殖器官的自然防御机能。因此,肾虚是CPID的病机关键。治宜补肾,对于CPID来说,补肾尚需要注意下述几个问题:其一,必须分辨清楚肾阴虚和肾阳虚。肾阳虚者可选鹿角霜、巴戟天、干姜、肉桂等,肾阴虚者可选制鳖甲、女贞子等;其二,补肾勿忘调理肝脾,因为“肝肾同源”、“脾肾互资”,调肝选郁金等,理脾用山药等。
2.2 解毒
CPID发生的必须因素是病原体的入侵,可以这样说,无病原体就无CPID。而此之病原体,中医统称其为邪毒。因此,邪毒留滞是本病发生的关键因素。治宜解毒,在CPID中,邪毒主要有热、湿、寒等。因此,在临床上,一要分清是热,是寒,还是湿,不仅如此,而且还应辨别热、寒、湿孰轻孰重。清热选金银花、连翘、红藤、败酱草、土茯苓、黄芩、黄柏等,散寒选艾叶、小茴香、吴茱萸、细辛等,除湿选茯苓、薏苡仁、萆解、苍术等;二是注意到“热易清而湿难除”的特点,故在清热化湿或散寒除湿的同时配合行气活血药,如清热除湿时选熟大黄配薏苡仁,散寒除湿时选吴茱萸与茯苓等。
2.3 活血
在生殖器官自然防御机能减退时,病原体就乘虚而入,则使盆腔内组织发生慢性炎症,即充血、水肿、增生、变性,从而使血循环受阻,即中医学中所谓的血淤。因此,血淤可以说是CPID的结局。治宜活血,对于CPID来说,活血尚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其一是应重视活血与补肾的关系,本病具有病程迁延,劳累后易复发的特点,证属正虚邪实,《内经》有“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之说,故应重视活血药和补肾调奇经药的协同作用。我们在临床上体会到,CPID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一味加大活血化淤药物的用量及疗程,徒伤正气,反不见效果。经补肾调奇经与活血化淤治疗后,发现整体功能与局部症状明显得到改善。其二是应重视活血与理气的关系,但值得注意的是,理气药中有辛温理气药如乌药、吴茱萸等,辛凉理气药如柴胡、川楝子等,活血药中辛温药如乳香、延胡索、莪术、红花、五灵脂等,辛凉药如丹参、虎杖、凌霄花、地鳖虫等,证药相符则可明显提高疗效。其三是应重视活血与软坚散结的关系,临床上见盆腔肿块或附件片状索状增厚者,以活血与软坚散结药物同用能起到协同作用。现代研究表明,软坚散结药如昆布、海藻、皂角剌能促进病理产物和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其四是应重视活血与清热、化湿、散寒的关系。
3. 辨治方法
根据上述辨治思路,我们将CPID分为以下四型进行辨治。
3.1 湿热淤滞,兼肾阴虚
下腹部胀痛拒按,带下量多,色黄稠或稀薄如水,腰酸痛,低热起伏,全身乏力,心烦,食欲不振,便溏或结,小便黄,舌红或暗红,苔黄腻或薄黄,脉细数或弦数。妇科检查见:阴道子宫颈充血,分泌物增多,脓样,有臭味,子宫体增大,子宫一侧或两侧可扪及增粗的条索状物并有压痛,或可能触到囊性肿块,实验室检查多见白细胞总数增高。
治宜清热除湿,活血滋肾。
内服:方选自拟CPID-Ⅰ方加减,药用:柴胡10g、金银花30g~50g、连翘15g、黄芩15g、丹皮15g、赤芍15g、虎杖15g、萆薢15g、薏苡仁30g、土茯苓30g、制大黄10g、昆布15g、甘草10g。
腹痛甚者加制乳香、制没药,便结者加生大黄、麻仁,腹块加海藻,乏力加黄芪等,15天为1疗程。
外用:方选CPID外用Ⅰ方,柴胡、红藤、败酱草、黄柏、黄芩、土茯苓、萆解、三棱、莪术、赤芍等水煎汁约100ml,约温30℃~40℃,保留灌肠,日1次,7~10天为1个疗程。
3.2 寒湿淤滞,兼肾阳虚
少腹冷痛且胀,遇寒尤甚,得热则舒,腰骶酸痛,白带清稀,月经错后量少,色暗或有块,舌淡有淤斑,苔白腻,脉沉紧或沉迟。妇科检查见:子宫颈糜烂或充血,单侧或两侧附件、输卵管增粗,压痛明显,实验室检查见白细胞总数多于正常。
治宜散寒除湿,活血温肾。
内服:方选自拟CPID-Ⅱ方加减,药用:炮附子(先煎)10g、肉桂5g、乌药10g、小茴香5g、吴萸5g、制乳香5g、白术15g、茯苓15g、桃仁15g、延胡索15g、白芍30g、皂刺10g。
腹痛甚者加蒲黄、五灵脂,白带增多加白果仁、椿根皮,腰疼甚者加川断、杜仲,腹部有色块者加三棱、莪术。
外用:方选CPID外用Ⅱ方,炮附子、细辛、桂枝、乌药、丹参、红花、茯苓等,用法同前。
3.3 肝肾阴虚,湿热留恋
带下量不甚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或有臭气,阴部干涩不适,或灼热感,头晕耳鸣,颧赤唇红,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舌红,苔少或黄腻,脉细数。妇科检查见:子宫两侧可触及较硬的索状物,粗细不匀,呈串珠状,或触及不规则的活动差的实质性包块等。
治宜滋补肝肾,清热除湿。
内服:方选自拟CPID-Ⅲ方加减,药用:太子参10g、生地15g、山茱萸15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龟板(先煎)10g、知母10g、黄柏10g、青蒿30g、金银花30g、夏枯草30g、红花10g、赤芍15g、芡实10g、金樱子10g。
外用:方选CPID-Ⅰ方,用法同前。
3.4 脾肾阳虚,寒湿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