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别人削刺相对于自作聪明地削刺来说,显得更等而下之。因为这根荆棘的所有权并不是自己。尤其是当主人“糊涂”之时下命令的时候,更不能干这种将来两头都不落好的蠢事。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派樊哙以相国名义带兵去平定谋反的燕王卢绾。发兵之后,有人揭发樊哙在刘邦生病时,与吕后勾结,等刘邦一死,就要把戚夫人一家杀绝。刘邦很生气,就派陈平去传达命令,让周勃代樊哙指挥军队,并在军中把樊哙立即斩首。陈平、周勃奉命出发,在路上,陈平对周勃说:“樊哙是主上的故交,且是亲戚;平楚之功,他也最大,不知主上听了何人谗言,忽有此举,一旦主上气消,或许后悔。兼有吕后从旁搬弄,难免归罪你我二人。以我之见,我们不如拿住樊哙,绑赴朝廷,或杀或免,听凭皇上自己处置。”
周勃道:“我是一介武夫,君是智谋之士,连张良也服你。你说怎么办就怎么办吧。”陈周二人来至樊哙军中,陈平命人筑起一台,宣樊哙接旨。樊哙并无多虑,独自赶来接诏,不料,台后突然传出大将周勃,喝令将樊哙拿下,钉入囚车,樊哙正要喧闹,陈平忙走到樊哙身边耳语几句,樊哙方始无言,任由陈平押返京师。行至中途,汉帝刘邦便已病故。陈平暗自庆幸先前未斩樊哙,否则该怎么向吕后交代。原来,当时的西汉中央政权内部权争激烈,以皇后吕雉为代表的外戚吕氏,力图取代开国老臣,控制军政大权。汉高祖刘邦年老多病,将不久于世。在此情况下,有心人首先要考虑如何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存在下来,然后才能谈到其他方面。陈平之所以不杀吕后的妹夫樊哙,便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再说陈平押解囚车,一路直奔长安。还在途中,就遇使者传诏,命他与灌婴一同屯戍荥阳。
陈平想到樊哙的事尚未来得及辩白,再远离朝廷,自然凶多吉少。于是,他心生一计,让囚车照常行进,自己则先策马星夜飞驰长安。那时汉帝棺木尚未安葬,陈平一至宫中,伏在灵前且哭且拜,几乎晕了过去,果然不出陈平所料,吕后一见陈平来到,急从帏中走出,怒询樊哙下落。陈平暗自得意,表面上却边拭泪边答道:“臣知樊侯本有大功,不敢加刑,仅将樊侯押解来都,听候主上亲裁。不料臣已来迟一步,主上驾崩,臣不能临终一见主上,真可悲也。”吕后一听陈平未斩樊哙,心中一喜,即将怒容收起。又见陈平涕泪交流,忠君之情溢于言表,顿生哀怜之心,便说道:“君沿途辛苦,回家休息吧!”陈平复道:“现值宫中大丧,臣愿留充宿卫。”吕太后道:“君须担任大政,守卫之事,令众武士足矣。”
陈平听了,又顿首固请道:“新立储君,国事未定,臣蒙先帝厚恩,理应不离储君左右,侍候储君饮食起居等事,方始放心。”吕后听他口口声声顾念嗣君,既感他未斩樊哙之恩,又喜他忠于儿子之意,于是不绝于口地温谕嘉奖道:“忠诚如君,举世罕有,现在嗣主年少,处处需人指导,先帝临终,曾言君才可用,敢烦君为郎中令,傅相嗣主,使我释忧。”陈平一听叩首谢恩,不再回家,而去侍伴惠帝去了。陈平当时的境况是处于夹缝之中,被刘邦当做刀去削樊哙这根“刺”。而这根“刺”的主人是将要掌握生杀大权的吕后,况且刘邦也是因为一时冲动才下的这道命令。俗话说:“兄弟阋于墙内,而外御其侮”。陈平的聪明之处在于,既不公然违抗命令,又迟迟不动“刀子”,把削刺的任务还给刘邦留着。果然刘邦一死,证明陈平所为是无比正确的。留下樊哙这根“刺”,等于给自己留下了生路。否则,吕后会用这根“刺”钉他陈平的脑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