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中的传统美德教育,从广义上来说,贯穿了受教育者的始终,它是长辈对下辈所进行的民族道德的影响;从狭义来说,则是长辈对下辈在出生至进入学校教育这一时期所进行的民族道德的影响。后者,是我们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重点,也是我们研究的主要方向。实践证明,传统美德的学校教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发展中虽起了主导作用,但家庭中的传统美德教育作为一个独立形式,面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具有不容忽视和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一、重视家庭德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家教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夏末商初的伊尹,是我国最早的家庭教师,他著述的《伊训》、《肆命》等训词,是我们最早的家教教材。在中国古代教育尚不普及的情况下,家庭教育是受教育者接受伦理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的重要形式。举凡有成就者,后人大抵要追寻其出身及幼时接受的家庭教育情况和父母对其影响。在家庭教育中,除了识字、诗文、掌故等知识外,还要对子女进行中华民族伦理道德教育,这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从以下分析即可印证这一点。
中国古代的教育,主要是指德育,“教”即是德育的意思。《说文解字》把“教”字解释为“觉悟”,即“教,觉悟也”《周易·家人》,这一封的封辞中就提出“教先从家始,正家而天下定矣。”《礼记·大学》篇则更明确地提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指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显然是把齐家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必要条件,而又把修身看作齐家的重要因素。这说明中国古代早巳十分重视家庭德育在治国平天下的地位与作用。
正因为中国教育有这种开端,所以反映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上,认为对儿童的教育,首要的在于“导立以正”。古人认为小儿初生的头几年为“童蒙”时期,其特点是“元气未漓,天真未散,善性未断,性窦未开”,处于“无先入之杂”的纯净状态。做父母的如若“当及其时”,“导之以正”,则儿童无不顺受。如果错过这个时期,稍长,则“已成驳僻之习,虽已正导,彼以先入之见为然,将固然而不解”。甚至于“其究为傲,为妄,为下流不肖,至内找本根,外召涡乱,”《王廷相哲学选集》,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9页。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古人认为“端蒙养,是家庭第一关系史”。正因为如此,历代贤者与教育家,都告诫天下父母,为治国平天下,必从个人修养始,个人修养必从儿童家教始,而家教当以德育为首。
中国古代的家庭德育,以培养儿童基本的道德规范与人伦纲常知识为主。以“孝”、“悌”一类的纲常伦理为核心,即我们今天的从培养儿童孝敬父母、尊师敬老这些基本美德入手。以此为先导,中国古代的家庭的儒家伦理道德精神为原则,对儿童进行生活常规教育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在各种训儿的家规中,常常要求儿童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符合“礼”的标准。即饮食起居、行走坐卧都要恭谨、持重、端雅、文静。到封建社会后期,对儿童的道德行为要求更为具体,如朱熹要求儿童“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不睡懒觉,自幼勤朴等。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对儿童的道德要求更为细致,其精华部分成为中华民族德育宝库中的财富。
当然,每一个时期的道德教育都是与该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用今天的眼光看待昨天的道德教育,都是精华与糟粕并存。中国古代家庭德育中的男女不平等、愚忠愚孝等,无疑是需要扬弃的。但从主流上看,精华是主要的,糟粕是次要的。我们今天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继承的是业已被认为是正确的且行之有效的内容与方法,将重视家庭德育这一优良传统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家庭德育体系。
二、家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对受教育者来说,家庭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一个人从出生到小学,接受的是直接或较全面的父母或其他长辈的教育与家庭薰陶;接受学校教育后,家庭教育始终相伴,并相辅相成;即使走上工作岗位,只要双亲健在,这种家庭的教育影响仍伴随始终。尤其是家庭中的道德教育,对受教育者世界观的形成影响更大。
在家庭中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其原则与学校教育有许多共同点,但家庭教育作为一种独特教育形式,又有它的特殊性。根据现代教育原理与传统美德教育的实验,以下原则更应在家庭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时遵循。
(一)家庭中的传统美德教育要注重全面性
所谓全面性,就是要培养孩子完整的人格或健全的道德情操,克服片面的道德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序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基础。从学生品质发展来看,家长对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需要有一个系统地、有计划地把握。因为一个人道德情操与品格的构成,是一个完整的集合,它是由坚强的意志品格、文明的举止、良好的劳动习惯、尊师敬长等品格因素组成,过分地培养或强调某一方面,都是有偏颇。
目前我国青少年儿童的家庭成员结构,是一个孩子有6位直系长辈(即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即所谓的“四二一”制。这种结构,一方面给孩子带来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先进的教育机会与手段,同时也带来了娇纵、护短、偏爱等不良教育因素。因而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也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家长一方面要求孩子温文尔雅、文明礼貌、尊敬长辈,同时又包办代替,忽视孩子“勤劳节俭、整洁健身”等美德的培养;一方面要求孩子争取高分取得好成绩,另一方面又担心孩子疲劳过度,忽视孩子“刻苦攻坚、求索奋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训练,等等。所以,家庭中的传统美德教育,首先要求家长全面理解传统美德的内涵,分清哪些是当代青少年应该具备的优良品德,哪些是落后于时代的封建糟粕,从而树立全面的育人观,提高孩子的整体道德素质。其次,又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与心理发展特征,进行由浅入深、内容不断深化的传统美德教育,不应以家长个人的好恶为标准进行教育。再次,做家长的要善于从孩子的行为中观察传统美德教育的效果,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最后,家长要善于把传统美德与现代的道德观念结合起来,使孩子知道,今天的道德是历史上道德学说的升华与发展,今天优越的生活。同样需要勤劳节俭等传统美德,克服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孩子产生的某些方面影响。
(二)家庭中的传统美德教育要注重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就是要根据孩子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实施内容各不相同的传统美德教育。比如对不爱劳动却爱花零钱的孩子要偏重于勤劳节俭的教育,对爱撒谎的孩子要偏重于诚实守信的教育。同样,对孩子的心理发展特征和生理变化,要施以不同内容的传统美德教育。如孩子较小时,应从孝敬父母、谦虚礼貌这些基本的道德规范教育起。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发育,再施以勤劳节俭、诚实待人等较高内容层次的传统美德教育,与学校进行的政治思想教育、人生观教育相衔接,打好一个人世界观形成的伦理道德基础。
在家庭中实施针对性的传统美德教育,家长要全面地观察分析自己的孩子,并注意他的发展变化,准确地发现孩子身上所缺乏的道德因素,从而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另外,进行家庭中的传统美德教育,还要注意孩子的接受能力、认识能力,有力、有趣、适度地运用有效的教育方法。最后,还要注意教育中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一种美德的养成,是须经过长期的培养而成为自己的行为,家长要长期观察,持之以恒,尽量减少孩子在生活中的反复变化,给予及时的扶助与校正。
(三)家庭中的传统美德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保持一致性所谓一致性,即是家庭中进行的传统美德教育要与学校、社会实施与宣传传统的内容等保持相对的统一,使之形成综合影响的合力,从而达到德育效果的最优化。
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学校,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则是人生中有目的、有计划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是教育的关键;而社会教育则是学校教育的继续,影响人的终生。三者对人的影响是共同的,如果各行其事,势必要削弱或抵消教育效果。比如学校进行尊师敬长、文明礼貌方面的教育,而有的家长却虐待长辈,满嘴污言秽语。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服务性劳动,有的家长则横加阻拦,说什么“高考只看分数,不看你做了多少好事。有上街做好事的时间,不如在家好好学习”。如此等等,使学校进行的传统美德教育成果在部分家庭遭到抵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