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教育概论
33396900000031

第31章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家庭教育(2)

要做到家庭中的传统美德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保持一致,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密切联系,家长多向学校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品行、学习等各方面的表现;其次,家长要自觉服从学校开展的传统美德教育活动的要求,积极参加家长学校活动,把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内容通过教材、讲座、经验交流、报告会等形式,引入家庭,对孩子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再教育。再次,要保持家庭成员在教育上的一致,切莫在某一问题上产生分歧而在孩子面前争执不休,更不能各行其事。既使家长与孩子认识不一致,也要采取平心静气、民主协商的方式解决。这样既有助于家庭中传统美德教育的顺利实施,又提高了家庭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从而达到传统美德教育的最优效果。

(四)家庭中的传统美德教育要注重“表率性”

所谓表率性,就是家长用自身的行为去感召、影响、带动自己的孩子,即“以身作则”。

幼儿和青少年,正是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的发展时期,其言行以仿效为主,感受性很强。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孩子产生影响。有人说,“孩子是家长的翻版”,即是这种关系与影响的形象比喻。据有关材料分析,凡是有不尊敬、不赡养老人现象的家庭,其上辈多半有这种行为。因此,这类家庭对其子女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尤其是孝敬父母、尊师敬长等基本伦理道德教育,只能是苍白无力,收效甚微。

在家庭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家长的“表率性”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家长要学习传统美德,体现传统美德,树立自身的威信。这样,家长方能在认识上回答孩子的提问,行动上感化孩子。那种动则呵斥、以钱打发了事的做法,只能降低父母的形象。其次,家长间的表率作用要一致。父亲的教育是一套,母亲又要告诉另一套,这样只能使孩子感到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也行,久而久之,孩子无所适从,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再次,家长既起表率作用,又要正确接受孩子的批评。实际上,许多家长由于教育、家庭、历史等原因,自身欠缺许多传统美德,一些不美的行为都表现在孩子的眼中,孩子往往会用学到的传统美德人物故事去检查、对比其家长。因此,家长要善于接受孩子的批评,决不可以“长”压人,文过饰非。

(五)家庭中的传统美德教育要注重“科学性”

所谓科学性,就是家长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社会发展的趋势,把握事物的本质和主流,以保证对孩子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目的和方法的正确性。

提到传统美德教育,一些家长往往会有几种极端的认识:一则认为现在的学校德育内容失效了,还是过去的“二十四孝”、“三字经”管用;二则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古代的一些道德学说不管用了,有的还妨碍经济发展;更有甚者,一些地方以迷信代替科学,兴鬼弄神,造成青少年思想上的迷惑。这些认识与做法,都是有悖于传统美德教育的价值所在,是不足取的。

要保证在家庭中科学地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家长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认识到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形成青少年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基础,是科学的,而不是复古。改革开放与传统美德不相矛盾。许多传统道德是永恒的,如孝敬父母、勤劳节俭、求索攻坚,是人类道德的共同财富。其次,家庭中自觉抵制非科学的道德说教与做法,如烧香拜佛、崇拜上帝等,将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故事与观点教给孩子,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再次,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传统美德。既要看到传统美德是人类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又要看到孩子的道德认识在不断变化与深入,家长要根据这种变化与深入而不断变化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比如,当孩子已升入高中再进行“孝敬父母”、“尊师敬长”等基本伦理道德教育为时已晚,而孩子稚气未脱就进行“天下为公”、“爱国爱民”教育也为时过早。这就要求家长掌握科学的施教方法,看到传统美德教育的长期性与艰巨性,使教育活动扎实进行,收有成效。

三、家庭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

传统美德教育的实践表明,家庭中进行的传统美德教育,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选择切实有效的内容与方法。切不可笼而统之。而应有所侧重,构成自己的教育特点。根据传统美德教育的实验与实践,我们认为,进行道德启蒙是家庭传统美德教育的重点,具体说,可分解为以下重点:(1)培养孩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基本道德,打下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的思想基础每个人思想品德的发展、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向高级的逐渐发展过程。要想使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栋梁之材,必须从培养孩子热爱父母、尊敬长辈开始。很难想象,一个连养育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的人,会由衷地产生热爱他自身所在祖国的情感。热爱和关心他人是一种高级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的行为表现,需要从小培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生活告诉我们,那些凡是他们的怪癖和奇想都能从父母那里得到满足的孩子,那些不懂得要关心父母和为父母分担忧愁的孩子,他们是不爱母亲和父亲的,他们不晓得有什么真正的爱,他们被剥夺了这种伟大的天赋。……长成为一个铁石心肠的人,在他的心里,既没有做儿子的孝顺,也没有作父亲的慈爱,更没有为人民做好事的伟大理想。如果一个在亿万个同胞里连一个最亲的人都没有,他是不可能爱人民的。”所以,每个家庭让孩子知道,他只有关心、热爱别人,他才会得到他所希望得到的,否则一无所获。此外,家长应及时评价孩子对待自己或别人的行为,从而做出鼓励或批评的相应评价。实践证明,激发孩子的孝敬心、同情心和对他人的义务感,既是基本伦理道德的教育,也是培养孩子爱党、爱社会主义祖国、爱人民等思想情感的基础。

(2)培养孩子勤劳节俭、自强自立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勤劳节俭教育是中华民族伦理道德教育中一直备受重视的德,有许多故事流传。宋人朱熹总结前人经验,指出:“古人小学,教之以事,便自养得他心,不知不觉自好了。”这里的“事”,就是指“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定文字,及有关杂细事宜,皆当所知”。我们今天倡导勤劳节俭教育,更有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家庭人员结构“四二一”制的普遍,很多家长反映,现在孩子越来越差,学习不努力,工作不勤奋,自己的事情不愿做,服务他人的思想全没有,几乎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

事实证明,这种对孩子的指责是不全面的,甚至是不正确的。这恰恰反映了我们家庭中实施的教育不对头,不得法,爱之有余,教之不够。如果孩子无生活自理能力,家长包办一切可以理解,而孩子已上了小学,甚至读到初中,仍是吃鸡蛋给扒皮,穿鞋帮着提,甚至出现80岁的老奶奶替8岁的小重孙扫地的现象,这是我们不能理解和接受的。所以说,一个人勤劳节俭美德品行的养成,关键在于教育与培养,“懒”是惯出来的。

家庭中进行勤劳节俭教育,目的是培养一个自强自立的人。在具体教育过程中,既是热爱劳动的教育,也是艰苦朴素的教育,更是意志品质的培养。因此,家长应在家庭生活中,有意识地让孩子从家务劳动开始,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养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依赖别人的良好习惯;发挥孩子在家务劳动中的主人意识,让孩子勤于劳动,善于操作,提高劳动的技巧与水平,学会料理家务,了解家庭与自己的开支,从而培养他们节约、计划开支的良好习惯,培养他们完整而健康的生活习惯与能力。

(3)培养孩子礼貌待人、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实践证明,一个人在社会集体中是否有礼貌、善于对待别人、诚实守信,是与他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薰陶分不开的。这一品德的养成是从家庭开始的。孔子早巳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观点。在家庭生活中,做父母的要善于结合生活实际,坚持“遇物则诲”、“遇事则行”的训练,并反复强化,使之形成稳定的动力定型。比如家中来了客人,应告诉孩子主动称呼和接待;孩子做了错事,应该教育他诚实、敢于承认错误;发现孩子说谎或言行不一,应与孩子共同分析原因,晓以利害,及时纠正,切不可拳脚相加。另外,家庭所有成员应统一要求,统一评价,共同监督检查,这样才能使孩子的良好行为始终不渝,持之以恒,成为习惯。

以上提出的几个家庭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并不是比其它传统美德德目的更具重要性,只是藉此说明,家庭中的传统美德教育,要根据家庭的实际和孩子的身心特点,选择切实有效的教育内容,既不拔高,也不过低,为学校德育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