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国群英录
3365800000011

第11章 成王败寇丹心志

数名江夏兵齐齐挥刀朝向孙策攻来。只见孙策将手中长枪一带,后退半步,身形微蹲,双手紧握霸王枪尾部,在敌军临身之际,骤然跃起,长枪急速斜撩而上,划过一道硕长的月牙,尽皆击落敌人手中之兵器,待枪头运至最高点,孙策双臂猛然施劲下压,霸王枪去势陡变,改为直抽而下,瞬间斩杀数人,此招正是“大鹏展翅”。

孙策酣战多时,已有喘息,身上亦多了几处伤口,再观周泰、吕蒙诸将也已陷入了苦战。江东军因人数劣势,被江夏守军死死压制,伤亡过千,形势不容乐观。就在此时,孙策突见敌军后方似有变故,其阵形隐隐出现混乱不稳之象,观此情形,孙策猜定,必是诱敌之策已经成功,其它三门已被顺利攻克。

事到如今,夺取江夏之计都已完成,只要再坚持片刻,等待援军到来,届时便是功成之刻。孙策手中霸王枪连刺数人,大喊道:“众将士,我方援军已至,并且成功攻占了其它三门,不需片刻,便会赶到东门,众人随吾击杀敌军,建功立业就在今朝。”

江东将士闻言,顿时士气大震,原本溃败之象,倾刻间扭转。怀着对胜利的渴望,江东军人人奋勇杀敌,不再忧心,死死抵挡敌人的攻击。反观江夏军,因无人及时指挥,情势逆转,士气逐渐低落,慢慢动摇了胜利的决心。

张应环顾自周,开口道:“此刻其它三门被夺,大势已去,若敌军援兵到来,我军必败无疑,不如就此投降,方有一线生机的可能。”

“噗……你……为什么……”,张应口吐鲜血,难以置信的看着那把刺入自已心脏的长刀,话未尽,便已气绝身亡。而杀他之人,正是冯习。

“贪生怕死之辈,死何足惜,汝等保护好太守大人,在敌方援军未成包围之前速速离去,吾来断后。”冯习说完,将昏厥不醒的黄祖交于副将之手。

“将军不可,请您随大家一同离去,我等必誓死以护将军与太守大人杀出重围。”副将苦劝道。

“休要再言,这是军令,围令者,斩,”冯习目光坚定,抽出插在张应尸体上的长刀,大声厉喝道。

副将无奈,只好背起黄祖,领着一队人马,转身离去。

目视黄祖被手下之人安然带离城楼,冯习释怀一笑,举起长刀,冲入江夏军人群之内。

“北海太史慈在此,挡我者死”。太史慈终于会合西、南两路人马,领先杀至东门。只见太史慈手中双锏上下翻飞,于敌军之中左突右冲,如入无人之境。

兵败如山倒,有了太史慈援军的加入,孙策这边压力顿时大减,两军合围,前后夹击,胜负已定。失去主将的江夏守军纷纷丢弃手中兵器,跪地投降。

当一切尘埃落定,江夏守军已经全部投降时,而在江夏城东门城楼之上,唯有一人,面对数百人围困,依旧在顽强抵抗,宁死不降。此人头盔已掉,护甲不全,披头散发,身中数十刀,血流不止,而仍不愿放下手中之兵器,此人正是江夏守将冯习。

孙策见之,走过身去,命令士兵散开,停止攻击。此时的冯习已然强弩之末,站稳尤难,勉强以刀撑地不倒。

孙策敬其忠义,开口道:“江夏全军已尽皆降之,汝乃何人,为何不降,自取死道。”

冯习抬头,怒视孙策道:“吾乃义阳冯习,守城不利,非兵之过,乃将之责,而故士可降,将不能降也。”

孙策惜其志,又问道:“何故他将逃去,汝为何不逃”。

冯习慨然答道:“身为人臣,却不能为其主守疆护土,如今城池已失,安有颜面逃之苟活,唯有死战,以报主恩。孙策贼子,莫要再言,要杀便杀,吾誓死不降。”

说完,冯习突然提刀冲向孙策,举刀力劈。可惜长刀尚不及靠近孙策身体方寸,冯习的心口便已被利箭射穿,无力倒地。射箭之人,正是数十步开外的太史慈。

冯习死不暝目,似乎在宣示着心中未能斩杀敌人的不甘与遗恨。武将战场裹尸乃是常事,为报恩,为扬名,亦或壮志。

冯习之忠义大志,在场江东诸将无不动容,对其敬佩有嘉。孙策惋惜长叹,吩咐道:“来人,将冯将军尸体好生安葬,并竖碑以示其德”。至于其它善后工作,就不必孙策费心了,自会有人处理。

一夜战乱,早已惊动了江夏城所有百姓,而江夏城一夕换主,对普通百姓而言也不是什么大事,因为他们需求的其实很简单,只是一日三餐温跑罢了,至于江夏城由谁作主,百姓并不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