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国群英录
3365800000013

第13章 曹孟德官渡听议

甘宁身穿锦衣玉袍,腰佩长刀,一副放荡不羁,游侠模样,只见其手中提着一个鼓鼓的布包,紧随亲卫,大步迈入江夏城太守府。

议厅之内,大小将领不下十数人,甘宁对其却宛若未见,径直步入厅中,将手中布包随意扔于地上,双手抱拳,朝孙策拱手一礼道:“想必这位就是人称小霸王的孙策孙伯符吧,今日一见,果真不负盛名,草民巴郡甘宁,见过孙将军。”语气不卑不亢。

初见甘宁,孙策当真意外,但意外之余,更多的则是惊喜。没有想到夏口与江夏之战中皆没能碰见甘宁身影,岂知今日他却主动找上门来了。

凌统并未将当日之战告诉他人,因为凌统暗自发誓,下次若遇甘宁,定要一雪前耻。只是凌统自己也万万没能料到,这次见面会来得如此之快,仅隔几天时间。此时再见甘宁,凌统内心五味俱在,百般不是滋味,有败于对手的耻辱,亦有不解对方为何手下留情疑惑……

“甘兴霸之名,吾亦向往已久,不知甘壮士今日前来所为何事,”孙策收敛心情,开门见山道。

甘宁也不做作,直言答道:“某此番前来,特为孙将军送上一礼”。说完,甘宁打开地上之布包。

倏见一颗血淋淋的人头,出现在众人眼内,而人头的主人正是黄祖。

“某于天明时分,在江夏城北面的一个废旧村庄偶然发现黄祖,并从其与部下之交谈中得知孙将军已经攻取江夏。昔日江夏主薄苏飞与某乃是旧交,却因夏口被夺一事而被黄祖所杀;某也曾听闻,孙将军之父孙坚孙文台亦是亡于黄祖之手,故今日某将黄祖斩杀,以其头颅作为自荐之礼,不知孙将军可满意否。”甘宁徐徐而道。

孙策直视地上人头,片刻后,大声说道:“来人,将黄祖之人头带下,明日于江夏城楼上,便以此头祭奠亡父在天之灵;甘宁听封,吾在此封汝为水衡都尉,统兵五百,日后若有功绩,自当升迁。”

甘宁刚欲谢恩,却意外发现了坐于大厅之中的凌统,略有犹豫道:“某甘兴霸乃水贼出身,恶名远播,不仁也;昔日更在黄祖帐下为臣,差点斩杀江东大将,是为不义也;今日欲叛,又取其主之头而自荐求官,是谓不忠也;如此不仁、不义、不忠之人,孙将军安敢用乎。”

孙策此时方知凌统于夏口险些丧命是何缘故,听到甘宁如此自贬,孙策不但不怒,反而更加欣赏其为人,坦荡豪爽,于是义正言辞严道:良禽则木而栖之,何谓不忠;战中立场有别,何故不义;英雄莫问出处,有何不仁;吾孙伯符所出之言,安有反悔之理,若得甘壮士相助,是吾孙策之幸也。”

“某巴郡甘兴霸,拜见主公”,有感于孙策之言,甘宁单膝跪地,诚心拜服。至此,甘宁全心全意投于孙策帐下。

转眼月过近半,官渡战场,曹军大营内,良将谋臣齐聚。

“荀彧刚从许昌传来消息,言孙策趁荆州不备,已成功夺取江夏,并派使者上奏天子,请以扬州牧一职,且探子回报,江东已有一队兵马驻扎于合淝城处,意图不轨。”曹操端坐帅位,将手中密笺一扬,似乎在叙述着一件极为普通之事。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身长七尺,细眼长鬓,喜怒不形于色。

程昱闻言,急忙道:“孙策此子,不容小觑,若让其取得荆州,必成主公日后一统大业之阻碍,应宜早除之,当下官渡战役正值紧要关头,倘若江东与袁绍合谋,从中扰乱,于我军甚是不利。”程昱,字仲德,年过六旬,黄巾作乱时便跟随曹操,虽才智不如郭嘉、二荀、贾诩等人,但在曹军之中,资历甚老,颇具影响。

“孟德若不放心江东,吾这便领兵前去合淝击溃贼子,不需多日,既可返回。”独眼夏侯惇进言道。夏侯惇,字元让,曹操族弟。

这时荀攸亦谏言道:“禀主公,此刻江东军动向未明,我军不宜太过专注于此而舍本求末。合淝城拥兵五千之众,足可自保无虞,主公只需下令,命合淝守将据城池之险,坚守不出,并多派探子,时刻留意江东军动作既可;再者,刘表虎踞荆州多年,颇得人望,孙策想一夕代之,断无可能,目前最首要的是拿下官渡之战,一举击败袁绍,成就中原霸主之地位。届时我军已无后顾之忧,主公再以天子之名,奉诏讨逆,领大军南下,尽诛乱臣贼子。”荀攸,字公达,荀彧之侄,颍川人士。

文臣武将,众说纷纭,曹操却面无表情,只闻不语,未作表态,不明其何意。而在众人口沫横飞之际,营帐中唯有二人未出一语,未发一言:一者,淡笑旁听,未语的郭嘉郭奉孝;二者,闭目养神,无言的贾诩贾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