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国群英录
3365800000022

第22章 刘备新野遇贤能

官渡战场,如火如荼,曹、袁两军激战数十场,各有胜负。

刘备自当日回到荆州,被刘表召见,告知其周瑜之言后,就再也没有进过刘表府内。因为刘表下令,要刘备若无他事,便安心留在新野城,静待十日之后,赶赴江夏城任命。

而在此期间,荆襄各地不知何时起,开始流传着这样的谣言:荆州大军前去攻打江夏,却被孙策领兵大败而归,多亏刘皇叔仁德,在危难之刻挺身出面,与江东达成十日之约,方使得孙策甘愿退兵,将江夏城归还给荆州。

“约定十日之后退兵”与“达成十日之约后退兵”,两番话语之间虽然仅相差几字,但在有心人的刻意煽动下,就不得不让人产生诸多联想了。何况一切还是在江东大胜之后,毫无条件的情况下放弃已到手的巨城。

几日后,刘表突然颁令,停止对新野城的一切供给,这使得刘备再无资金粮草以扩充兵力;而后又任命伊籍为新野县丞,名为辅佐刘备,实乃监视其动向。

伊籍,字机伯,刘表同乡,虽身为荆州幕僚,但仰慕刘备之名已久,早有心相交,因此伊籍刚入新野城,便将刘表之猜忌,如实告知,并向刘备提议,要其主动往襄阳城拜见刘表,陈述实情,彰显忠志,以解刘表心中疑虑。

“刘皇叔,此番之行,可有曾见到州牧大人。”伊籍于新野城门口见刘备返回,立即上前问道。

“唉,不瞒机伯,备此次前往襄阳城,仍是未能见到景升兄,等候许久未果,吾只好返回新野城,看来因近日谣言之故,景升兄对吾已是误会颇深,”刘备面露苦色道。

短短五日之内,刘备便已来回襄阳城三次,但每次都被刘表以“身体有恙,不便见客”为由而拒之门外。

刘备忧心忡忡,朝着县衙方向骑马慢行。刘表一反常态之举,不禁让刘备联想起那日出征江夏前的情形。

…………

刘表道:“贤弟观吾之两子如何”。

“大公子忠厚仁孝,二公子聪慧机敏,兄之二子皆为人中龙凤,”刘备答道。

刘表又问:“若曹操举兵南下,吾之二子中,何人领兵可退曹操”。

刘备直言道:“曹操奸险狡诈,二位公子年少,恐皆非其敌手”。

“敢问贤弟之志为何,若贤弟拥兵数十万,可敌曹操否,”刘表沉默片刻,继续问道。

刘备闻言,无作他想,朗声道:“备虽不才,但立志匡复汉室,铲除奸党污逆,若备握有兵甲数万,誓与曹贼一较长短”。

刘表双眼闪过异色,开口道:“若吾百年之后,何子可继承吾业,统率荆州”。

刘备一愣,忙道:“此乃兄之家事,备为外人,不便多言,且兄正当壮年,何谈百年之事”。

………不知不觉,已到县衙门口。

“英雄落魄寄人下,命在旦夕尤不知”。忽然,一声话语将刘备从恍惚中唤醒,定睛一看,只见一青衣文士,径直走到县衙门口坐下,旁若无人,自言自语。

“走开,哪来的书生,休要在县衙门口逗留”,两名守卫正欲上前驱赶。

“且慢”,刘备观此人气度不凡,而其所吟之诗又似有暗喻,急忙下马喝止:“汝等先退下”。

“敢问先生大名,为何坐于县衙之前”,刘备合拳行礼,恭敬道。

文士似乎并不给刘备面子,头也不抬,答道:“吾不过一介山野村夫,路经此地,身感疲乏,是而在此稍作歇息,莫非此地不予人坐”。

刘备也不气恼,和颜道:“请先生不要误会,备并无此意,只是此处人杂声噪,何不请先生入府一坐,喝杯茶水”。

“如此甚好,吾正觉口渴难耐”,文士得寸进尺,毫不客气。

刘备见对方并未拒绝,于是上前将其扶起,此时众人方才看清楚文士面容。青衣文士挥手抖去身上尘土,然后转身如入自家庭院般,往县衙内大步走去。

刘备紧跟而上,却被身后一只手,拉至一旁。

伊籍凑身刘备耳边,小声道:“刘皇叔若想成就大业,就务必将此人留下”。

刘备见伊籍一脸正色,顿时诧异莫名,问道:“机伯何出此言,难道汝认识这人”。

“虽然已隔数年,他之容貌有所改变,但吾自信不会认错人,”伊籍望向青衣文士背影,言道:“此人姓徐,名庶,字元直,曾师从荆州名士庞德公,后学有成,便离开了襄阳,从此游历天下。不曾想到,他今日竟会出现在新野。”

刘备听完伊籍之言,大喜道:“徐元直之才,比君如何”。

伊籍答道:“徐元直才高八斗,有经天纬地之能,吾萤火之光,安能与皓月争辉,无法与其相提而论。”